讲述终身学习和两袖清风的耀邦故事
整柜整柜的书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具,大量手稿、书信和照片……昨日下午,在胡耀邦故里管理局文物资料保护研究中心库房,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刚刚“回家”的胡耀邦、李昭夫妇珍贵文物资料,这些物品都是首次走出胡耀邦生前居住的北京会计司胡同25号院。
鉴于对胡耀邦故里管理局馆藏方面优良软硬件的认可,胡耀邦家属向管理局分批无偿捐赠了大量珍贵文物资料。最新一轮捐赠持续一年,从去年4月份至今年5月底,胡耀邦故里管理局文物征集小组先后7次前往北京会计司胡同25号院开展工作,分3批将2000余件(套)文物资料运回浏阳。
截至目前,胡耀邦故里管理局已接收、馆藏15000多件(套)胡耀邦同志的文物资料。新一批文物资料的加入,将为胡耀邦同志纪念馆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奠定坚实基础。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时茂
家人无偿捐赠胡耀邦李昭夫妇珍贵文物资料
“这些都是刚刚运回来的,正在着手登记造册。”在封闭式管理的文物库房走廊上,有序堆放着编号打包的文物资料,胡耀邦故里管理局文物部部长王利英和同事张宇兰身着工作服,来回穿梭于库房间,将登记好的物品分门别类上架。
在北京清理打包文物资料,运回浏阳后马不停蹄整理入库,大量的工作让两人显得非常疲惫,但一谈起这些文物资料,她们就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因北京会计司胡同25号院的主院需要腾房,去年年初,胡耀邦的长子胡德平专门到胡耀邦故里管理局了解库房保存条件,对优良的馆藏硬件和管理人员素质、管理维护制度及文物研究能力表示满意,家属一致同意将胡耀邦、李昭夫妇毕生绝大部分珍贵的文物资料无偿捐赠给胡耀邦故里管理局,一为妥善保管保护,二是作为珍贵文物进行研究。
从去年4月份至今年5月下旬,胡耀邦故里管理局派出文物征集小组先后7次进京,整理、打包文物资料,分3批次运回馆里。
“从书籍、手稿、书信、书画,到胡耀邦、李昭夫妇生前使用的家具和生活用具,还有珍贵照片,可以说能带回来的都打包带回来了。”王利英说,每一次运输,货车车厢都装得满满当当。
在这一年时间里,共有2000多件(套)胡耀邦、李昭夫妇的文物资料“回家”,极大丰富了胡耀邦同志纪念馆的馆藏。“大伯(胡德平)叮嘱我们,要好好保管,做好研究。”张宇兰是胡耀邦的侄孙媳,她告诉记者,这些文物资料登记造册后,馆里将组织文物、党史等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文物定级鉴定,确定文物保护级别,再进行研究和展陈。
将助推胡耀邦同志纪念馆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
实际上,这已不是胡耀邦的亲属第一次向胡耀邦故里管理局无偿捐赠文物资料。
在胡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100周年时,家属无偿捐赠了2批文物资料,共1万余件(套),其中包括李昭生前捐赠的伴随胡耀邦经历整个解放战争时期的棕色牛皮箱。
在这一轮文物征集过程中,一件多处破损、有缝补痕迹的马褡子格外引人注目。据胡耀邦亲属介绍,这是跟随了胡耀邦五年的警卫员张澄海保存下来的。保存了70多年后,他将这份珍贵的礼物送给了胡耀邦的家人。这是目前胡耀邦同志纪念馆征集的胡耀邦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二件重要文物。
“这一轮的文物征集对象,主要是家属,还有耀邦同志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他们慷慨地将文物资料赠送给了我们。”胡耀邦故里管理局副主任邹周超也赴京参与了文物征集,“家属都特别支持,只要是能想到的,都从自己家里送过来。”征集小组还走访了胡耀邦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并进行采访,采集口述历史,接受文物捐赠。
邹周超介绍,由于涉及到腾房,所以这次接收的文物资料数量大、种类多、价值高,“90%以上反映耀邦同志工作、生活的实物、文稿都拉回来了,品类很齐全,将大大充实馆藏和展品。”为了运送这些文物资料,动用了7辆大货车。
胡耀邦故里管理局党组书记、主任胡厚坤介绍,此前,胡耀邦同志纪念馆馆藏的胡耀邦同志文物资料经鉴定确定为珍贵文物的有1400多件(套)。从前期整理的情况来看,这一轮征集的文物资料鉴定后,馆藏上级别的文物数量有望达到国家一级博物馆的相关标准。
◎幕后故事
他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书
每次赴京征集文物,王利英、张宇兰都参与了。参与越多,了解越深,感慨也越多。
“我们是带着深深的敬佩之情去做这件事的。”两人不约而同地说,每次到北京的工作都有两个特点:时间紧,行动快。
“与北京方面衔接好,就立即出发。”张宇兰说,有一次晚上9时收到消息,第二天凌晨4时就起床去赶高铁,到了北京后马不停蹄清理文物资料。
在北京期间,工作节奏很紧张,“凌晨1时才让装车,装完车是凌晨3时多,凌晨4时回到宾馆,天亮后还有其他工作。”王利英说,但大家从没喊一声累。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家属都给予点赞。
“没去之前,都觉得很神秘,到了家里,才发现很普通,家里陈设也很普通,就是个爱读书的老人的家,我想这也正好诠释了胡耀邦爷爷的两袖清风。”张宇兰感慨,胡耀邦生前居住的北京会计司胡同25号院里,不仅书房有书,卧室、会客室也摆满了书,“书是他最宝贵的财富。”
对此,王利英也深有同感,“胡耀邦爷爷初中只读了一年书,最后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一生都在读书,终身学习。”经过清理,胡耀邦生前居住的北京会计司胡同25号院里共有16个书柜、上万册书籍。
这次,王利英、张宇兰还在北京征集到了一个皮箱,里面是整齐的24本读书笔记——这是1987年到1989年间,胡耀邦在通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时亲笔写的笔记,是本轮征集的重要文物之一。
“胡耀邦爷爷爱读书、平易近人的好家风传承给了后人,也深深影响了我们。”王利英说,整理累了时,她们也会捧起书来读。
◎文物保护
加强文物研究发掘红色基因
胡厚坤介绍,截至目前,胡耀邦故里管理局共接收胡耀邦、李昭夫妇文物资料15000多件(套)。下一步,经鉴定属于文物的,将进行展陈或馆藏保护,不属于文物的,将选择部分用于充实纪念馆的布展内容,最大限度还原胡耀邦、李昭夫妇的生活场景,让展区更真实、更有生活气息。
“一件文物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党史。”胡厚坤表示,下阶段,胡耀邦故里管理局文物资料保护研究中心将加强文物资料归档整理,并在文物研究方面下功夫,深度挖掘文物内涵和对党史研究的重要作用,将文物资料转化为红色基因,并借助胡耀邦同志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大力传承、推广。届时,《浏阳日报》将开辟《回乡》专栏,推出系列报道,讲述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
此外,胡耀邦故里管理局还将继续努力征集散落在全国各地有关胡耀邦同志的文物资料。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