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医院皮肤科举行义诊活动
5月25日是全国护肤日,为了引导民众科学护肤,重视皮肤屏障,昨日,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在医院门诊楼前坪举行义诊活动,现场为市民的皮肤问题答疑解惑,并科普夏季护肤知识。
“邻居说我是得了‘串蛇’,但用了偏方后不仅没有好转,还越来越严重了。”家住集里街道的李女士告诉医生,前几日她突然发现自己的脖子上出现了许多黄色的小水疱和红斑,听邻居说这是“串蛇”后便找来了偏方——雄黄酒,用来涂抹患处,可是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
“这是隐翅虫皮炎,民间因将隐翅虫皮炎误认为‘串蛇’,治疗不当导致病情加重的情况并不罕见。”市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刘齐介绍,随着天气越来越闷热,隐翅虫的活动也愈加频繁,预防隐翅虫的最佳措施是利用隐翅虫趋光特性,晚上睡觉前关好门窗、关闭灯光,并采取驱蚊措施。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潘雅静
使用治“串蛇”偏方后女子隐翅虫皮炎加重
“邻居说我这得的是‘串蛇’,特意找来了偏方——雄黄酒,但是涂抹了之后怎么没有效果,病情反而加重了呢?”昨日,听说市人民医院举行义诊活动,集里街道45岁的李女士赶紧到活动现场咨询。
原来,在5月22日早上,李女士起床后感觉脖颈处传来一阵灼热和刺痛感,照镜子发现脖子上出现了许多黄色的小水疱和红斑。听邻居说这是“串蛇”后,李女士找来了民间治疗“串蛇”的偏方——雄黄酒,用来涂抹患处。使用了几天后,李女士发现不对劲,“灼热感和疼痛感越来越明显。”李女士说,她发现病情越来越严重后,赶紧停止使用偏方。
“这是隐翅虫皮炎,并不是所谓的‘串蛇’。”刘齐为李女士检查后介绍,隐翅虫皮炎是由隐翅虫毒液引起,并非虫叮咬所致,皮肤损害的程度与毒液量、损伤部位、皮肤状态有关。很多患者都是在睡觉时无意将隐翅虫拍死,毒液接触到皮肤后引起了隐翅虫皮炎。
而民间因将隐翅虫皮炎误认为“串蛇”,滥用偏方进行治疗的情况并不罕见。刘齐提醒,这样反而容易加重皮肤的炎症反应,或伴发感染,无异于火上浇油。
夏秋季节隐翅虫皮炎高发,遇到隐翅虫勿随意拍打
“从4月份开始,隐翅虫皮炎患者增多,目前,市人民医院每个月会接诊20余例。”刘齐说,隐翅虫皮炎是一种夏秋季节常见的皮肤病,是由于皮肤接触隐翅虫毒液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由于隐翅虫具有趋光性,因此常在灯下飞行,当它跌落、停歇在人体或桌面等物体表面时,如果被拍打或捏碎,隐翅虫所含有强酸性毒汁会与人的皮肤接触,引发皮炎。隐翅虫皮炎常表现为点状、线状、片状或不规则红斑基础上出现大小不一脓疱,中心部位常有浅表坏死。
随着天气逐渐升温,隐翅虫开始频繁出没,加上市民因天气转热着装减少,皮肤的裸露面积增加,被隐翅虫侵扰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刘齐介绍,前来医院就诊患者的隐翅虫皮炎,多数是因为夜间睡后压碎落到皮肤上的隐翅虫所诱发的。
遇到隐翅虫怎么办?刘齐提醒,遇到隐翅虫一定不要随意拍打,对于停留在皮肤表面的虫子,应利用气流如吹气或扇风赶跑,万一拍打了,应及时用冷清水冲洗冷敷皮肤。如果皮肤没有明显坏死溃烂,可以冷敷外用炉甘石洗剂,如果发生溃烂,可以外用抗生素软膏防治继发感染,如果疗效仍欠佳需要及时就医。
“除了不要拍打隐翅虫,更重要的是不要随意使用偏方,小心适得其反。”刘齐表示,对于隐翅虫皮炎应当尽早看诊消除恐慌,不恰当的处置方法可能导致炎症加重。预防隐翅虫皮炎的最佳措施是利用隐翅虫趋光特性,夜间关好门窗,减少房间照明亮度,防虫入室,睡觉时使用蚊帐或尽量减少身体的暴露,采取驱蚊措施。
健康贴士
夏季防热防虫有妙招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市民不仅要提防隐翅虫出没,还要小心其他蚊虫的叮咬。“虫子叮咬后,最常见的症状是局部过敏。”刘齐表示,尤其是被蜂叮咬后要警惕全身过敏反应。
一旦被蜂叮咬,最好能设法拔刺,蜜蜂的毒液为酸性,宜用肥皂水清洗,其他蜂类毒液多为碱性,宜用食醋清洗;被叮咬后发生局部过敏,最安全便利的措施是用冷毛巾冷敷,可减轻瘙痒及减轻局部水肿。
除了天上飞的蚊虫,水里游的生物也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随着夏季的到来,不少市民在外出旅游时会选择去海边,这时要小心发生被水生动物叮咬引发皮肤问题,如海蜇皮炎,表现为局部鞭打样、风团样红斑,可有水疱及坏死,遇见这一情况应及时就医对症处理。
此外,有的儿童一到夏季身上就开始长痱子,这让很多家长头疼不已。“闷热时容易生痱子,会使皮肤血流加速从而加剧已有皮肤炎症。”刘齐建议,想要远离痱子,改善劳动条件、降温通风透气、加强自我护理等预防措施比单纯治疗更重要。
易生痱子的小儿,着装应当宽松透气,适当多洗澡(温热偏冷清水),洗完后稍擦干,不要急于穿衣,即可产生(洗时传导散热,澡后水分蒸发散热)降温效果,体质好的市民也可酌情开空调。
夏季防晒注意这些要点
“脸上、手臂上经常出现红斑、丘疹,去了很多家医院治疗,病情都没有好转。”昨日上午,54岁的廖先生因全身多处起红斑、丘疹到市人民医院的皮肤科义诊活动现场咨询,经医生检查,发现廖先生的情况属于慢性光化性皮炎。
“慢性光化性皮炎是一种慢性、持续性在紫外线照射的皮肤或非暴露皮肤出现慢性皮炎改变的光过敏性疾病,多见于长年累月在阳光下曝晒的中老男性,难以根治。”刘齐介绍,廖先生的病情不稳定,同他的防晒工作做得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为此,刘齐建议廖先生在继续药物治疗的同时做好防晒,并现场科普应当如何防晒。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做好防晒也很重要。”刘齐表示,一提到防晒,大家的脑海中往往会出现“防晒霜”三个字,甚至还有不少女性市民会在冬春季就囤好防晒霜,但实际上,防晒霜并不是做好防晒的首要选择。
“防晒措施主要包括规避性防晒、遮挡性防晒和防晒化妆品,而防晒霜仅属于防晒化妆品中的一类产品。”刘齐解释,其实规避性防晒是最理想且最有效的防晒措施,即太阳大时少出门,如果条件允许,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回避野外作业,尽量行走于遮荫处及少反光处。
其次是遮挡性防晒,如戴墨镜、打伞戴帽(帽子的边缘半径最好超过8厘米)、穿长衣长裤(紫外线防护指数超过25),通常来说,衣服的密度越高、颜色越深,或是加有防晒涂层,其防晒效果越好。
当规避性和遮挡性防晒均难以实现时,使用防晒霜为权宜之选。不过防晒霜有四个使用要点:晒太阳前15分钟用;使用量应达到2毫升/平方米(通常相当于用面积和食指头大小一致的防晒霜涂全脸);每隔2-3个小时需补涂;多汗及需要水中作业的人群应选用防水型防晒霜。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