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规定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在社交媒体发表贬低或侮辱他人人格言论等行为,属于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并强调,学校对于屡教不改或者情节恶劣的欺凌者,在进行批评的同时给予惩戒,严重者可以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
对此,不少浏阳市民表示,想起了自己儿时被取绰号的情形,有人建议将这一制度在我省推行。
浏阳日报记者周婷
调查
一个班大半学生有绰号
近日,记者委托了两名老师在班中进行调查。其中一位小学班主任杨老师告诉记者,班上30名学生,20人有绰号,但只有4人不喜欢自己的绰号。
“有个小朋友,因为头比较大,大家都叫他大头儿子,他很反感。”杨老师说,但多数小朋友认为取绰号就像是小名,能够彰显个性,比如有同学姓“罗”,大家就叫她“萝卜”,双方都认为很亲切可爱。
相比小学生对于绰号的“宽容”,初中生则显得敏感一些。一位乡镇中学的周老师通过统计,告诉记者,班上43名学生中将近一半的人都有绰号,其中有18人反感自己的绰号,认为有嘲笑之意。
周老师介绍,学生通常根据姓名谐音、外形特征、声音特征等因素取绰号,侮辱绰号中,又以“X矮子”“X胖子”“X猪”为盛。此外,性别特征发育相对迟缓、或者常与异性玩耍的同学,也是被取侮辱绰号的高发人群,比如“娘娘”“男人婆”等绰号,这对当事学生的心理伤害非常大。
“我们开班会反复强调过,不要给别人取绰号,还批评了一些带头的同学,不过没什么效果,他们还是偷偷叫,甚至给老师也取了绰号。”周老师有些无奈。
影响
因为绰号和人打架,长大依旧不愿原谅
对于绰号,市民李嘉口表示自己有很深的阴影。“按照浏阳北乡方言,‘口’发音与‘狗’相似,因此小时候很多同学就直接叫我‘李家狗’、或者‘狗子’。”李嘉口说,课堂上他最担心的就是被点名起来回答问题,因为只要老师念到他的名字,就会成为同学们的笑料。
久而久之,李嘉口上课时总是耷拉着脑袋,生怕被老师点名起来回答问题,更不敢在课上和老师进行眼神交流。“因为这个绰号的原因,我还和同学打了架。”李嘉口回忆,曾经班里两名男生像唱双簧一样在他身旁念叨他的绰号,忍无可忍的他最终挥拳相向,为此他挨了不少批评,可是心里却格外的委屈。如今想起自己的绰号,李嘉口直言简直是童年阴影。
和李嘉口一样,26岁的张女士表示自己也被绰号深深伤害过。“我小学时脸上雀斑很明显,讲话声音又比较大,所以班里一群男生就给我起绰号叫‘麻子’和‘张大炮’。”张女士说,这让她一度对上学十分抗拒,认为同学们都瞧不起她。“我上班存的第一笔钱就是用来进行激光祛斑。”回忆起小学别人给自己取的绰号时,张女士依旧不能释怀。“哪怕现在再看到给我取绰号的同学,我还是无法原谅。”
讨论
有的绰号能增进感情,有的绰号则是侮辱
对于绰号,杨老师认为应该分类看待。“善意的绰号有时候就像亲昵的小名一样,能促进同学的友谊,增进情感,而有些侮辱性的绰号则直戳他人短处,对他人充满敌意和挑衅。”杨老师说,取绰号要有分寸感,对于取绰号的行为也不能一概而论。“很多孩子取绰号往往是没有敌意,甚至一些人缘好的孩子更容易被取绰号,这是一种被欢迎、被接纳的表现。”
市民乐先生认为学生时期的绰号往往是一段时光的记忆点。“回想自己的小学同学,很多我都叫不上名字了,但是大多数都能记得起他们的绰号。”乐先生说,有次在街上,一名许久不见的老同学看到自己后,脱口而出叫出了自己的绰号,顿时有种回到学生时代的感觉。“心里有种莫名的感动,虽然很多绰号不一定好听,甚至当时自己还厌恶,但是现在回忆起来,往往都有不少的笑点和记忆在里面。”
作为家长的付女士认为,无论孩子是否有敌意,取绰号最重要的是要获得孩子的认同。“比如我女儿姓袁,班上很多小朋友就叫她‘圆坨’。”同学们的本意是表达亲近,但女儿却多次向她诉苦,很不喜欢这个绰号。“她觉得自己有点胖,别人这么叫,有嘲笑的意思,所以我建议她直接跟同学们说清楚想法,或许可以用别的小名代替。”
建议
不宜强硬指责,要善于正向引导
拥有多年班主任经验的王永清老师认为,学生对于自己的绰号一般都有逆反心理,但对于经常给别人取侮辱绰号的学生,不要强硬指责,反而讲道理效果会更好。
王永清说,肆意取绰号或许来源于渴望被关注、被认可的内在需要。当他发觉这种方式能够轻易引起别人注意时,他就乐此不疲,别人越是生气愤怒,他就越是会这么做,深层原因还是因为内在需求没有被重视和满足。因此,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心理进行引导,让他们的重心转移到渴望学习进步、老师家长表扬、同学赞美这些正向轨道上来。
同样,作为孩子妈妈,王老师也有自己的处理方法。她表示,对于外号,如果孩子不喜欢,就会让他自己跟对方去说明和交流。如果孩子解决不了,自己会想办法请老师做中间人,亲自出面找对方谈话。当然,谈话不是训话,而是讲道理,因为每个孩子的天性都是善良的。“如果能通过孩子跟对方交流解决问题,就不要借助于老师或家长。”
相关链接
许子规、杨三变……古代诗人绰号如何得来?
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绰号,或风雅,或诙谐,这也使他们展现出更具人文情怀的一面。
追本溯源,可以发现,古代诗人的雅号与他们的创作生涯紧密相连。有的雅号,是根据广受欢迎的诗句中的几个字而取。据晚清诗人谢章铤的《赌棋山庄集·词话》记载,许秋史平生酷爱姜夔、张炎的词,曾有“人在子规声里瘦,落花几点春寒骤”的诗句,后为陆莱庄、沈梦塘等人所叹赞,呼许秋史为“许子规”。
清代梁绍壬的《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史文靖以《春日即事》命题作诗,管水初诗中有一联:“两三点雨逢寒食,廿四番风到杏花”,史公击节赞赏,人们因而称管水初为“管杏花”。清代徐钪的《词苑丛谈》记载,清代词人吴绮(因曾任湖州知府而得名吴湖州)有“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的诗句。梁溪有位姓顾的女子,见了这两句词,非常喜欢,把它写在四壁上。因此,人们都称吴绮为“红豆词人”。
有些诗人的雅号,是诗人作品中最精彩的一句诗。北宋词人秦少游在蓬莱阁席上写的《满庭芳》首句“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为苏轼所赞,他干脆呼秦少游为“‘山抹微云’君”。
当然,除了风雅之号,不乏对诗人进行讽刺、嘲笑的绰号。据说,宋代诗人杨畏历经北宋神宗元丰朝、哲宗元祐朝和绍圣朝三代,可谓“三朝红人”,他以圆滑狡狯、逢迎善变而免遭祸患。人们送给他一个骂名:“杨三变”。北宋诗人薜昂是元丰八年进士,依附奸臣蔡京,结果飞黄腾达,官至尚书左丞。他的《和》诗中有两句:“逢时可谓真千载,拜赐应须更万回”谄事权贵,媚态百出。对于这样的“软骨头”,人们报以恶号:“薜万回”。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