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配套”到“老大”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 2011-05-18 08:47:08
微浏阳
—分享—

■从零配件加工到整机制造组装、从来料加工到贴牌生产再到自主创牌、从小家电仿制到大家电制造、从单一品种到多品种系列化生产、从先发优势到机制优势再到产业链优势,实现了以中小企业集群为特色的快速成长——这是发生在慈溪市的产业故事,充分展现了从“配套”到“老大”的传奇过程。

“配套产业”是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此次浙江强县之行,各区县热切拥抱杭州、上海、宁波等大城市圈之急切,让我们感受深刻。而拥抱的产业方式,大部分着重于两个字:配套。

比方说,当初为五金小家电做配套的余姚塑料产业,为纺织产业做配套的萧山化纤产业,以及将自身完全定位为上海配套基地的鄞州与慈溪。

而更为让人惊讶的是,他们总能把这些配套产业做到极致,做到该产业的老大——余姚已成为“塑料王国”,萧山已是“化纤之都”。那么,面对其他地区的挑战,他们是如何确保行业内领先地位的?

对此,长期跟踪义乌市场建设的义务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胡国富认为:机制优势和文化优势相结合形成的先发优势非常重要。“说白了,就是十六大报告中的那句话: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能、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配套家电,余姚成为“塑料王国”

余姚,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故里,翻过一座山就是蒋介石的家乡奉化。

这是一个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地方,有资料可查的进士就有612人,清朝就有95人之多。而在浏阳,清代就是谭继洵、刘人熙等三五人而已。就这么一个改革开放前几乎还没有自己传统产业的地方,如今,却有了“塑料王国、模具之乡”的美誉。

“余姚不产一粒塑料,但你在余姚可以买到所有的塑料产品。”余姚日报副总编辑倪久芳,这位见证了余姚近20年发展的老新闻人自豪地说。事实上,在余姚采访期间,这是我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

中国塑料城,堪称余姚发展的神来之笔。据我们了解,中国塑料城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集塑料原料销售、塑料信息发布、塑料会展、塑料机械、塑料模具、塑料制品及其他辅助材料于一体的专业生产资料市场。

说起余姚塑料产业的发展,倪久芳说离不开两样——五金小家电和模具。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慈溪、永康等地的五金小家电是非常红火的。那个时候,一部分余姚人便把目光瞄准了作为配套的塑料产业:你造收音机,我给你提供塑料外壳;你造电热水壶,我给你提供塑料底座………

从做配套开始,余姚的塑料产品越来越齐全,产业也越做越大。1994年开始,余姚因势利导,开始建造中国塑料城,规范塑料经营。结果,这个塑料市场,一口气做到了中国第一,世界前列。

配套纺织业,萧山做成“化纤之都”

在浏阳,在内地,我们经常讲的是战略投资,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引大引强。而在江浙,我们看到的却是:全国排名前几位的经济强县,乐于做配套,做小产品,做产业链的一环。不过,他们要把这个产业做到第一。

讲到发展汽车产业,我们很多地方就讲整车生产。在浙江萧山,鲁冠球做了几十年的汽车配件,就这么一个汽车零件,他们占到了全国65%的市场份额,也把产品打入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主流市场;就这么一个配件,他们做到了六百多亿,能做到全国第一,世界第一。这个企业一年的销售额,比中国大多数县的工业总产值还要高。

不产一滴石油的萧山,最初他们涉足化纤行业,也只是为他们的纺织产业做配套,做长产业链。“大概是从1997年才开始做这个,荣盛集团李水荣开始试水化纤产业。”萧山区经济发展局办公室主任倪琰青对萧山这种高速发展的企业已经习以为常,尽管我们对这个10余年就打破世界格局、产值超过1400亿元的产业相当着迷。

化纤说到底是石油产业链中的一部分。倪琰青给我们画出一个示意图:石油,到乙烯,再到PX,再到PTA,再到化纤,再到纺织……现在,萧山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化纤产业基地,每年生产的化纤产品比日美两国之和还要多。

我们永安有汽车配件,大瑶有纸业,也是为别人配套。那么,这些配套产业,我们能够做到湖南第一,全国第一,甚至全球第一吗?在浏阳生物医药园投产才两三年时间的蓝思科技,只为全球手机巨头做一个小小的配套,就已成为浏阳目前最大的企业。配套,浏阳人真正理解了配套的含义吗?

整个宁波,就是上海的一个配套

3月的一期《鄞州日报》一版刊登了一则新闻——《教新宁波人学“阿拉”》,大意是社区培训教新宁波人学说宁波话。

“侬、阿拉”不是上海话么?“宁波话也说‘阿拉’的。”鄞州日报副总编辑吴平告诉我们,上海人大概有1/3祖籍宁波,宁波人几乎每家都在上海有亲戚,两地语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两地相关联的就不仅是亲友往来和语言相通了,鄞州乃至宁波的经济都和上海密不可分。

“融入宁波都市圈,主打上海牌。”直至现在,这依然是鄞州产业的发展定位。鄞州的机械装备、新型材料、纺织服装、电子电气、交通设备、文具文教等六大百亿级产业都是以上海为依托,也得到迅猛发展。
而一座长达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从慈溪起端,直达对岸的嘉兴,将宁波和上海之间的距离缩短了120公里。自此,宁波融入大上海的步伐再次加快。大桥南岸所在的慈溪市,一跃成为连接沪甬两大开放城市的枢纽,各项经济发展指标快速增长。站在慈溪桥头,杭州湾跨海大桥犹如一弯长虹,直指大海。
慈溪人相中的不仅仅是区位优势改变带来的招商引资规模,其发展海洋经济的雄心亦直指未来的“十二五规划”:依托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杭州湾新区,慈溪市将着力发展海洋产业集群,并重点布局总部经济,“利用区位优势,增强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顾问:吴震 孙建科

总策划:汪剑波 戴建文

策划:张之俭 陈江

浙江报道组:张之俭 欧阳勋 胡敏 刘志光

来源:浏阳网|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