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浏阳"双洞"苏区的历史价值研究(上)
编者按:浏阳第一区苏维埃政权(又称"双洞"苏区)始建于1928年11月20日,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时间较早、存在时间较长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双洞"苏区存在了近10年时间,多次受到党中央、湖南省委及湘鄂赣边区特委的表扬和肯定,成为湘鄂赣苏区建设的一面旗帜。在全党上下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的当下,研究发掘浏阳"双洞"苏区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双洞”苏区建设发展情况
“双洞”地区位于浏阳沿溪大光洞和仁和洞地区,与平江辜家洞接壤,地势险要。1928年浏阳沿溪暴动胜利后,王首道、张启龙、黄公略等研究决定,将以大光洞、仁和洞为中心的方圆百里的农村划为浏阳第一区,积极筹划建立苏维埃政权。1928年11月20日,浏阳县第一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湘鄂赣特委、湘东特委、红五军红二纵队等相关负责人出席指导。会上正式成立第一区苏维埃政府,推选刘建中为区苏维埃政府主席,确定第一区共管辖12个乡,成立时人口有5700多人。
同时,红二纵队和浏东游击队在“双洞”地区进行整编,依托“双洞”地区有利地形和良好的党群、军民关系开展游击战争,为苏维埃政权的稳固提供了保障。第一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为解决贫困农民土地问题,调动人民群众革命积极性,以“双洞”地区为试点,实事求是地采用“分耕制”方法开展土地革命。1930年浏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双洞”所在的第一区扩大到沿溪、官渡、达浒等乡镇。直到1937年北上抗日的新四军到来,“双洞”苏区的武装力量才下山参加新四军,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
“双洞”苏区的历史贡献
“双洞”苏区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根据地,为根据地建设探索了一系列经验,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它是苏区创建的典范,也是党群同心的标杆,为土地革命提供了借鉴样板,也为游击战术提供了教案。
(一)苏区创建的典范
从1928至1937年,“双洞”苏区一直坚持革命斗争近10年,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地方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成功范例,成为湘鄂赣根据地“十年红旗不倒”的模范苏区。
加强组织保障,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双洞”苏区成为湘鄂赣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典范,党的坚强领导是决定性因素。秋收起义后,廖克平等受毛泽东指派回到浏阳,来到“双洞”地区,联络革命同志,恢复党组织。1927年10月,王首道回到浏阳后在仁和洞恢复党支部,随后成立中共浏东特别支部。
1928年7月,中共浏阳县第一区委在仁和洞成立,成为“双洞”苏区创建的直接推手和领导力量。在反“围剿”斗争中,“双洞”苏区幸存的革命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坚守山中,开展游击战争。“双洞”苏区能够“红旗十年不倒”,党的领导贯穿始终,从未缺席。
开展武装割据,主力红军整编壮大。1928年初,张启龙、王首道领导浏东游击队,利用“双洞”山区利于隐蔽的地理优势,昼伏夜出,袭击敌人。10月,黄公略率红五军第二纵队进驻浏阳仁和洞一带,与浏阳县委领导的浏东游击队进行合编。随后,红二纵队发起“沿溪暴动”,取得了胜利。
实行党政分设,民选政权代表广泛。“双洞”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与其他地方党政一体、以党代政的运行方式不同,这里实行党政分设、民主决策,科学设置政权机构,既体现了党的领导地位,又赋予苏维埃政府行政职权。当时区苏维埃代表是自下而上产生,各村苏维埃代表先由各村党支部酝酿候选人,由群众选举产生后参加乡苏维埃代表大会。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及委员7人,再参加区苏维埃代表大会。自下而上的民主选举各级政权,体现了工农兵当家作主,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二)党群同心的标杆
“双洞”地区从党组织建立开始,就立足当地实际、深入劳苦大众,发展先进分子入党。浏阳第一区委和苏维埃政府领导的农会、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儿童团等组织,组织赤卫队、布置农民哨等办法,结成了党群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成为湘鄂赣根据地党群同心的标杆。
服务群众,一心为民奋斗。秋收起义前后,双洞地区各种苛捐杂税繁多,为保护农民劳动成果,“双洞”苏区党组织积极开展抗租和春荒运动,积极组织游击队、赤卫队等工农武装发起暴动。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浏阳第一区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便立即组织查田分田,开展土地革命。
响应号召,积极支持革命。“双洞”苏区的好政策让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苏维埃政权也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加上红军纪律严明、听从指挥,不打人骂人,借物必还,有损必赔,与广大群众形成了鱼水联系。
军民一体,誓死保卫苏区。1929年1月,敌人对“双洞”苏区进行全面疯狂“围剿”,大批革命群众惨遭杀害。红二纵队闻讯赶回第一区,协助恢复党组织,重建苏区政府,消灭附近多处挨户团和反动驻军,巩固“双洞”苏区周边的稳定。
(三)土地革命的样板
从整个湘鄂赣边区土地革命看,土地革命自1928年下半年开始,大部分地区都实行“共耕制”,这与当时各地千差万别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推动困难。“双洞”苏区开展的以“分耕制”为核心的土地革命运动,得到群众的热烈响应,取得了全面成功,直接推动浏阳土地革命迅速发展,成为湘鄂赣根据地土地革命样板。
因地制宜,推行“分耕制”。浏阳县第一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实行以“耕者有其田”为核心的“分耕制”。土地革命以乡为单位,没收地主富农土地,按人口进行统一分配,红军战士、革命干部均分得土地,地主、富农也按人口分配。
灵活多样,发展苏区经济。“双洞”苏区确立了多项重大土地革命和经济政策,发展苏区经济。“双洞”苏区组织了专门队伍,清理地方公产积谷;焚毁地主的契据、借据;取缔一切苛捐杂稅,以统一累进税作为政府开支。同时,实行市场交易买卖公平,打击投机倒把,平抑苏区物价,有效维护苏区经济稳定。
分田经验,迅速得以推广。随着“双洞”苏区土地革命的顺利实施,浏阳其他各区争相效仿,全县四分之三的苏区,都开展了土地革命。
(四)游击战术的教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敌强我弱,需要党组织和革命军队因地制宜,与敌人斗智斗勇。黄公略率领红五军二纵队进驻“双洞”苏区,统一指挥湘鄂赣边区的主力红军之后,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出一套游击战争经验,成为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的制胜法宝。
敌强我弱的严酷现实,催生游击战术思想。1928年初,张启龙回到浏阳后,与王首道一起在浏阳东区联络隐蔽下来的党员,以“双洞”地区为根据地,秘密组建浏东游击队。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他们迫不得已改变战斗方法,利用双洞山区利于隐蔽的地理优势,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进行巧妙周旋,逐渐形成“打游击战胜算大”的朴素思想。
红二纵队的战斗实践,摸索游击战术规律。1928年10月,黄公略率领第二纵队进入“双洞”苏区,将浏东游击队的队员与红二纵队具有作战经验的指战员混编,有效提升了部队军事素养和游击战能力。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他们摸索了“彼集我散,彼散我集,昼伏夜出,化整为零”“化整为零,集中围击,敌来我藏,敌退我进”等游击战术规律。
黄公略总结提升,诞生游击战术教案。在革命实践过程中,黄公略巧妙运用这些游击战术,领导红二纵队开展游击战争,战斗经验不断丰富,红军力量不断壮大。在“双洞”苏区战斗的岁月里,黄公略将这些心得写成《游击战术》一书,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游击战争战略战术,在军中广为印发,为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节选自《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浏阳“双洞”苏区的历史价值研究》,作者为孙家栋、王斌、罗柱、张立雄、刘瑞琼)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