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歇伏”围山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1-07-23 10:55:22
微浏阳
—分享—

12版走读围山-2.jpg

吴楚义从仅剩的一间祖屋前走过。在上世纪90年代自家还是老房子时,他就见证了远方来客前往大围山“歇伏”,如今在这祖屋隔壁,他和弟弟都建起了新的家庭旅社。

7月22日,清晨6点多,骄阳就已"上线",蝉声此起彼伏。当太阳到达黄经120°时,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随即而至。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气温极尽炎热之能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就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何以消热?唯有"歇伏"。"歇伏"是长株潭地区的人们对避暑生活的一种口语化表达,从上世纪90年代起,有外地人陆续来到浏阳大围山避暑,年复一年不止,近十多年更是形成了"歇伏团"的风潮。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大暑“歇伏”

围山民居客已满

走进大围山,蛙鼓虫鸣充满着乡愁气息。大围山村安洲组处在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是围山原住民的祖籍地。

12版走读围山-8.jpg

夏日里,大围山夏花弄影,风景独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歇伏”游玩。

“今日菜品不错,有羊肉汤和冬瓜、绿豆。”72岁的吴早香一早就去客家老舍的厨房打探了一下大暑节气的套餐。她是来自长沙市区的游客,每年夏日,只要气温超过35℃,她就会和丈夫邹志文启程赶往大围山,等过了三伏,老两口又会结伴回家。

跟着节气走,消暑“歇伏”十多年。客家老舍热闹非凡,桌边、板凳上都坐着外地游客,他们讲着长沙话或带着湘潭口音,彼此闲聊;有的老人拿着蒲扇躺在竹椅上,有一搭没一搭地扇着。客家老舍是一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房子,当地人将其改造成避暑山庄,如今灼灼烈日从天窗落下,照得天井中的绿植绿得发亮,整个老屋干净又凉爽,备受外来游客的喜爱。

12版走读围山-9.jpg

大暑日,前往大围山村安洲组“歇伏”的客人爆满。他们在这里吃饭、住宿,体验乡村生活。

“我们每年都来这里,‘歇伏’最好了!”69岁的黄桃英,虽然有着一头白发,皮肤却光泽红润,精神极佳,她说自己退休后每年都来大围山“歇伏”避暑,大约住上三四十天。前天晚上,她和子女打电话得知,城里气温都已经突破37℃了,但在大围山,白日只有26℃,晚上只有24℃,睡觉都要盖被子。

“歇伏”生活如何过?每天一早,吴早香、黄桃英他们就会去附近散步,夏花弄影,蝉鸣蛙叫,即便走在日头底下也让人舒适;吃饭时,彼此聊聊天,陌生人很快就变成了熟人,饭后再一起去棋牌室娱乐,或者在绿树花丛中品茶,共同体验美丽乡村的乐趣;到了晚上,围山可见银河高悬,繁星满天,微风带着山林特有的清新一遍又一遍地吹拂往返,夜色也显得诗情画意起来。

这时候,众人就会拿出乐器,自娱自乐,来一场乡间音乐大合奏,载歌载舞。星光、蛙声、歌声,“歇伏团”的“小确幸”年年都让游客们难忘今宵。

夏日热浪

乡村民宿风正起

蝉声起,夏正浓,“歇伏”正当时。不只大围山村安洲组,处于山边的大围山村陈谷组,“歇伏”这股风也刮了十多年了。

“最开始是别人找来家里,问可不可以租住。”陈谷组村民吴楚义今年59岁,家住大围山古木群附近,早在他住老屋时就有人看上他家附近的环境,咨询着租住,后来问的人多了,他就直接将自家200多平方米的祖屋改建成家庭旅社,一共5层楼,自家人住一层,还有20间客房可供游客居住。

12版走读围山-10.jpg

周洪清将祖上留下的老房子用于接待游客。这间建于清朝的老房子,成了外来游客眼中的围山特色。

吴楚义的兄弟也在祖屋旁建起了一栋精致的家庭旅社。每年小暑起伏后,他们的房子就开始被回头客预订,有的是住了十多年的老客户,每年“三伏”期间都会过来;有的是家庭,带着孩子在山上住上几天,远离城市和电子设备。

算起来,安洲组客家老舍的老板周洪清是当地最早一批搞家庭旅社的人之一,1996年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园时,他是客运司机,听到客人们酷暑难耐四处寻求消暑胜地时,他就开始在家里接纳“歇伏团”。那时的“歇伏团”还比较零星,都是客人们直接到当地咨询,根据居住条件讲价钱。

“价格是彼此定的,大约是1500元一个人,包吃包住一个月。”周洪清说,此前“歇伏”的人回去后就开始讲大围山的好,口口相传,到2008年左右,人开始多起来,覆盖面也更广。村民们看到商机后,纷纷加入民宿的行列,统计安洲组34户人家就有30户人家搞农庄,搞旅社,搞吃住一条龙,有条件的更是建起家庭旅社,全部是单间带厕所,价格也比之前翻了一番。之前许多贫困户更是借着这股“歇伏”之风摆脱了贫困的帽子。

夏日既热,“歇伏”必火。“歇伏团”看准了大围山,除了大围山的气候宜人、环境优美,还因为当地这股朴实的农居氛围,让人迷醉。顺应时节的粉皮黑山羊肉更是让游客念念不忘,还有农家人自己种的丝瓜、茄子,新鲜甘美,回去的客人们都会带上一大把。

“推广大围山,打响民宿品牌,我们实际上才起步。”周洪清认识到,尽管“歇伏”之风已经在大围山火热了十多年,但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下,大围山的村民们如何更好地吸引客人、服务客人、留住客人,还有许多方面值得钻研和打磨,但他相信,凭着浏阳大围山的蓝天碧水,凭着大围山人的朴实勤劳,必将“伏气”变福气,唱响那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