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张坊镇:铺开一页贡纸,写下乡村发展新篇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1-06-21 11:35:49
微浏阳
—分享—

05版非遗-4.jpg

研学馆内,非遗传承人黄隆信正整理一叠叠成品纸张。刘珂摄

6月18日,碧空如洗,阳光从片片竹叶间洒落,古法造纸非遗传承人黄隆信正在道官冲古法造纸研学馆里整理一叠叠成品纸张,他的儿子黄建洪则在清理制作台,为下午的造纸技艺演示做准备,“下午上洪小学的学生们会来馆里体验古法造纸。”

张坊镇位于湘赣边界,客家风情浓郁,汇集了古法造纸、夯土墙、送春牛、油纸伞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因文化底蕴深厚,6月11日,张坊镇被评为第二批浏阳市示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乡镇(街道)。

如今,在张坊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浏阳古法造纸、夯土墙、送春牛、油纸伞等非遗项目在传承中创新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见习记者曾巧

匠心传承,让非遗“留”下来

张坊镇上洪村道官冲组,这里竹林茂密,村上素有生产竹纸的传统。张坊古法造纸历史悠久,曾在清乾隆年间被官府纳用,享有“古山贡纸”的美誉。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里曾家家户户砍竹浸竹、洗料捞纸。

黄隆信家便是其中一户,他从18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踩麻,29岁成为精通古法造纸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现从事造纸行业已经32年了。从竹子到成品纸张,要经过选料、伐竹、刮青、浸泡等几十道工序,黄隆信每一步都亲力亲为,儿子则在一旁协助,父子俩一天从早上五点忙到傍晚五点,可以做出九到十刀纸。

“从竹子到成品差不多要三四个月,造纸是个苦力活,辛苦却又挣不了多少钱。”黄隆信说,受到机械造纸技术的冲击,100斤竹丝的价格也由几百块降到了几十块,很多村民都为了生存转行或者外出打工,在纸价最低的时候他也想过放弃,“我中间也停过一段时间,后面还是不忍心看到它失传,(否则)太可惜了。”黄隆信最后还是回到了道官冲,一边种田一边做些成品纸售卖。

好在2016年一场“拯救古山贡纸”的公益行动带来了转机,道官冲5户村民回乡重拾制纸手艺。2018年,上洪村着手建设道官冲古法造纸研学馆,并于2020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在展馆内开设古法造纸、油纸伞等DIY体验区,让游客们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拯救古山贡纸’公益行动开展后,纸价有所回升,由原来1.5元一张涨到3元一张。”黄隆信印象深刻,后来他加入了道官冲古法造纸研学馆,为研学的学生们演示造纸技艺,“我现在一年生产600刀纸,经济效益有所提升。”

发展创新,为非遗“注”活力

非遗文化重在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文化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只有代代相传的文化才能历久弥新。而传承又重在创新,近几年,张坊镇以非遗文化为切入点,对道路、停车场等设施进行完善,发展非遗民宿,举办客家文化旅游节,推动非遗进校园,实现非遗的活态保护。2018年,道官冲全体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湖南省沧海田非遗文化传播公司合股,注册成立道官冲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着手打造非遗文化村落,发展“非遗+研学”“非遗+民宿”等项目,通过房屋租用、门票分成、入股分红等不同的合作方式让村民从中受益。

“张坊镇古法造纸、油纸伞等年产值达4500万元,带动了近600人就业。同时挖掘客家文化底蕴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张坊镇相关负责人说,张坊镇把非遗元素同当地产业相结合,着力延伸非遗的价值,打造非遗项目产业链,使传统技艺在产业中焕发新的生机。

未来,张坊镇将从政策支持和宣传保护等方向继续发力,一方面丰富民俗文化产品,打造客家文化长廊,促进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客家文化旅游节、非遗保护课程进学校等,培育壮大文化志愿者和非遗传承人才队伍,提高群众对非遗的认识与兴趣,鼓励群众积极参与非遗的传承保护。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