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时茂彭红霞
6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的芒种。这一节气的到来,对大围山镇同幸村的村民们来说,意味着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来临。“天气好就可以摇蜜了,这是今年的第一波。”38岁的养蜂大户王马林高兴地说。同幸村全域4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尤以乌桕为盛,这为蜜蜂提供了优质蜜源。芒种后,乌桕渐入盛花期,也是大流蜜期,这个阶段,蜂蜜产量、质量俱佳。
最近,同幸村养蜂合作社正组织蜂农们签订蜂蜜收购协议,通过条件约束和专家指导生产无抗蜂蜜,通过二次摇蜜产出高质量蜂蜜,分级保底收购让蜂蜜不愁销,成品蜂蜜全部由电商企业围山公社销售。
“通过三五年的引导、培育,把养蜂这个传统产业做大做精做强,将‘同幸蜂蜜’打造成高品质蜂蜜品牌。”同幸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全胜信心满满。
21年
偶然收集一箱蜜蜂扩繁成养蜂大户
王马林正在山里的蜂箱处查看蜜蜂的情况。
昨日上午11时,大围山镇同幸村,大雨如注,山高路陡,加上狂风大作,不时有折断的竹子横卧在路上。北斗组在同幸村的一条山冲里,38岁的王马林和母亲守着土坯房。
老土坯房被大雨冲刷,厢房门口流淌着从土墙上冲刷下来的泥水。母子俩早已习惯了,就像习惯了这山中的岁月。
让母子俩和其他散居的村民留下来的,是房前屋后的蜂箱和里面酝酿的甜蜜事业。张全胜介绍,同幸村养蜂的历史已有上百年。但王马林祖辈并没有养蜂,他养蜂纯属意外。
“我17岁那年,偶然发现家门口来了一群蜜蜂,就借了个蜂箱去收集了一箱蜜蜂。”当年纯属好玩,却成为王马林养蜂的起点。
小伙子干事认真细心,那一箱蜜蜂经过一年培育,第二年发展成5箱。就这样,年复一年,蜂群不断扩繁。无心插柳之举,也曾给他带来烦恼。
“当时蜂蜜卖不出去,就四处去推销。为了减少蜂蜜产量,只能卖蜜蜂,几乎跑遍了各个草莓大棚,把蜜蜂卖给种植户用来授粉。”从2006年起,生意逐渐有了起色,回头客多了起来,这也给王马林壮了胆。
规模最大时,他有180箱蜜蜂,“我没买一只蜜蜂,就是从当年的一箱蜜蜂慢慢培育起来的。”一箱蜜蜂,酿成了一个养蜂大户。
不仅规模大,因为勤快,产量也不错。王马林说,每年7月份前,他的蜜蜂在本地采蜜。7月份以后,他就开车带着蜜蜂到江西等地采蜜,“下半年基本都在外面跑。”
如今,每年的蜂蜜都卖给了老顾客,“主要是回头客,长沙、株洲的顾客每年都开车来买。”
通过养蜂,2016年,王马林在大围山集镇买了套190多平方米的房子,儿子在集镇的东门完小寄宿。平时,他仍坚持在大山里照料蜂群,只在周末时,带着母亲和儿子去住一晚。21年来,养蜂早已成了他的甜蜜事业。
5年
精准扶贫扶出养蜂大村
蜂农们忙着收获“甜蜜”。
“以前很多村民都养蜂,但每户都只养一两箱,能收十几斤老式割蜜,都是留着自己吃。”张全胜说,变化发生在2016年。同幸村曾是省定贫困村,村里没有其他产业,养蜂是代代相传的传统。加上有6万余亩山林,森林覆盖率超过90%,繁茂的森林意味着充足的蜜源。
“养蜂有基础,零工业污染的环境也是出优质蜂蜜的先天优势。”当年,精准扶贫后盾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经过调研,决定将养蜂作为扶贫产业推进,买蜜蜂送给贫困户、引进技术指导、产品销售也出了大力气。
后期,还投资建起了蜂蜜加工厂,作为村集体企业,并引入蜂舞人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托管和提供技术指导。
一系列举措增强了村民们养蜂的信心和决心,也引导蜂农提升了质量意识,推动了传统产业不断壮大,同幸村成为大围山镇蜂蜜产量最大的村。张全胜介绍,如今,有50多户村民养蜂,年产蜂蜜10万斤,年产值超过300万元,养蜂成为同幸村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贫困户黄冬平通过养蜂,年收入7万余元,养蜂当年就建了新房。
“你看,乌桕马上就要开花了,我们的摇蜜活动也快启动了。”昨日,在一片山林下,村干部汪金明伸手拉过一丛乌桕枝叶,一小撮花骨朵含苞待放。他说,山里温度低,山外的乌桕已经开花了。
乌桕是村里主要的蜜源植物,分布多、流蜜量大,在20多天的花期里,是采蜜的高峰,也是蜂农最繁忙的季节。
“乌桕蜜结晶颗粒大,但入口即化,有浓郁的花香。”他取来一杯蜂蜜递给记者,闻起来似乎就尝到了浓浓的甜味,记者小啜品尝,感觉味道香甜、独特。
张全胜告诉记者,去年10月,同幸村接手了蜂蜜加工厂,注册了“同幸蜂蜜”品牌,收购蜂农的蜂蜜加工销售。工厂也可以帮蜂农代加工,并寄存蜂蜜。
靠着养蜂,贫困户脱了贫,村里摘了帽,还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围山路径
引领蜂农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脱贫后,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幸村的答案还是:养蜂。
今年第一波蜂蜜收获在即,最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同幸村养蜂合作社在与蜂农签订收购协议。“蜂农的积极性很高,已经签了30多户。”汪金明翻开一叠协议说。
协议开门见山:为了做好同幸村的蜂蜜产业,把同幸村的中蜂发源地品牌打响,使同幸蜂蜜走向市场。
张全胜解释,这么注明,也是想改变蜂农以往散小养殖、自产自销的低效模式。
协议对质量要求和收割价格都有具体约定。明确规定蜂农“全程严禁使用抗生素类药品,严格按国家标准检测,一旦检测有超标产品,除没收产品外,承担复检的一切费用及相关责任”。
“这就是要通过科学管理把质量提上去。”张全胜说。
此外,还有两项关系蜂蜜质量的规定:蜂农在大流蜜期(6月10日)前的清脾时通知甲方(合作社)到场,对取得的清脾蜜封存直至本年度收购完成方可解封;在取成熟蜜时(6月中下旬)通知甲方到场方可开始摇蜜,并须二次摇蜜,仅当场收购二次摇的封盖成熟蜜。
这几项苛刻规定也令个别蜂农担心质量不达标而打了退堂鼓。“规定严格,质量才有保障。”围山公社负责人林加卉表示,高质量的蜂蜜在他的电商平台上供不应求,同幸村养蜂合作社符合要求的蜂蜜全部由围山公社负责销售。
“通过产销分离,让蜂农更加专注于生产。通过优质优价的导向,让蜂农提升质量,也是提振行业信心和市场美誉度,从而打响‘同幸蜂蜜’的品牌。”林加卉说,要让蜂农看到“好蜂蜜不愁卖、好蜂蜜有好价钱”,产业发展自然更有奔头。
张全胜表示,计划通过3年时间,引领蜂农走上高品质蜂蜜的发展之路,将“同幸蜂蜜”打造成原生态高品质蜂蜜的代表。远期,还将依托产业发展深加工,开发蜂蜜饮品等系列蜂蜜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让养蜂产业更好造福村民,推动乡村振兴。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