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沙市镇:下好“先手棋”共谱“振兴曲”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1-05-24 10:19:01
微浏阳
—分享—

08版镇村-4.jpg

近年来,沙市镇东门村因地制宜发展村级产业,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沙市镇供图

5月18日,走进位于沙市镇沙市村的浏阳市木山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下称“木山合作社”),烤烟片区,朵朵花儿绽放;早稻片区,绿油油的水稻正吸收养分拔节生长,不少人正在田间劳作。

“国家、省市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也让我们更有信心,今年基地还增加了300多亩水稻种植面积呢!”木山合作社负责人许必敬是一位“老农人”,如今也成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不仅要实现产业提质提效,更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让群众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融入金阳城、迈进现代化,力促乡村振兴开新局!”沙市镇党委书记罗拥军有了明确的思路。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晓芳

聚焦产业振兴

促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08版镇村-3.jpg

位于沙市镇敦睦村工业示范集中区的恒业机械设备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一期目前已完成建设。沙市镇供图

产业兴则百业兴。近年来,沙市镇始终将产业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

作为农业大镇的沙市镇,有着许多种粮大户,许必敬便是其中之一。“今年我们种植了150余亩烤烟、700余亩早稻、700余亩一季稻,目前一季稻正在陆续播种。”许必敬说。

在木山合作社的烘干中心,记者看到外坪摆放着许多机械,有播种机、洒药机、耕田机等,中心内便是一体化的烘干设备。“目前我们的种植及加工已经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大大提升了种植效率。”许必敬介绍,此外,合作社还实现产销“一条龙”,大米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广销全国。

木山合作社的不断发展,正是沙市镇农业产业的发展特写。2020年,沙市镇全年种植烤烟1.1万亩,收购烟叶2.96万担,销售收入达4229.92万元,同比增长20%;全镇共种植水稻5万亩,油菜1.2万亩,烤烟、水稻等产量和面积均为全市第一,农业大镇地位进一步巩固。

在巩固农业产业的基础上,沙市镇充分利用交通便利、地处金阳新城辐射区等优势,建起了工业园区。如今,敦睦村工业示范集中区已经汇聚了24家企业及项目,通过“农户+公司+合作社”的发展模式,2020年该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已超过百万元。

“目前我们正逐步推动工业示范集中区规范化建设,园内电网、自来水、污水管网建设等配套正在不断完善。”敦睦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锋说,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必不可少的,“村上将在进一步做好千亩水稻种植的同时,规划好工业示范集中区二期开发建设。”

近年来,沙市镇聚焦工业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吸引了一批好项目、大项目落户。目前全镇已形成沙市工业小区、敦睦村工业示范集中区两大工业集中地。今年一季度,沙市镇项目开工数居全市乡镇(街道)第一。

“目前,沙市镇实现了快速、高质发展,无论是在农业上,还是工业和旅游业上都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罗拥军说,推动乡村振兴开新局,沙市镇将进一步融入金阳新城建设,发挥近长株潭的优势,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振兴促推乡村振兴。

推进村级建设

美丽宜居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2021年是浏阳市乡村建设年,我市将紧扣“争当乡村振兴样板”目标,以创新实干的实际行动,全域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当前,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沙市镇正先行先试。5月18日,驱车从沙市集镇驶入东门村,油砂路干净整洁,两侧绿意盎然,行驶不久后便能够看见“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牌楼。进入蒿山生态休闲庄园,流水潺潺,古香古色的建筑让人眼前一亮。以前的小村庄,如今已经成为美丽乡村。

如何实现这种蜕变?东门村给出的答案是:以党建引领、党员带头,以改革创新为抓手,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07年,东门村党员带头集资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建设了月亮湖、综合楼等项目,迈出了村级建设的第一步。此后的十余年间,游客接待中心、农庄等逐渐完善,更吸引了返乡创业的人员先后建起了栀子花药材、油茶、花卉、烤烟、特色水果等产业基地。2020年,东门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120万元。“放眼未来,我们将继续立足现有优势产业及基地,大力发展以蒿山生态休闲庄园为依托的培训拓展项目,做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打造一支强队伍。”东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建辉说,村上还将进一步完善初心广场等基础配套建设,打造美丽宜居屋场,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村。

同样实现了美丽蜕变的还有桃源村。桃源村是沙市镇较为偏远的一个村,从沙市集镇去往村上驱车需要20余分钟,曾经是省定贫困村。为了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近年来该村坚持“一村一策”,因地制宜发展水果、蔬菜产业,不仅成功脱贫“摘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更是翻了几番,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就在今年4月,湖南省扶贫办发布《关于湖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名单的公告》,确定了2307个湖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其中沙市镇桃源村便在名单之内。各级对桃源村发展的支持与重视,更让桃源村支村“两委”对实现乡村振兴开新局充满了信心。

深挖农耕文化

“文化+研学+旅游”模式撬动乡村新活力

推进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塑魂”。沙市镇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并以当地农耕文化为依托,进一步发展“文化+研学+旅游”模式,以文促产。

在沙市镇秧田村,自4月份以来,前来开展研学活动的学生便络绎不绝。依托远近闻名的“博士村”名号及深厚农耕文化底蕴,该村打造的“博士村研学实践基地”于2020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发展,如今品牌越来越响亮,磁吸力也越来越强。

“2020年10月底至12月初,我们总共接待了2万余人次研学学生,整体研学收入达180余万元。”博士村研学实践基地相关负责人罗碧儒介绍,基地采取“农户+村级+公司”的合作模式,会给入股农户分红、为集体经济增收,“村上还有36户农户参与到食宿接待中来,也能获得一定收入。”

今年以来,博士村研学实践基地的热度依旧不减。“4月份以来,我们已经接待了2万余人次,还有几个团队也已经预约好了。”罗碧儒说,预计今年基地将接待6万余人次。

在该村研学基地的农耕功能区内,古香古色的耕读文化馆坐落于此,展示着当地各个时期的耕读文化与变迁历史;文化馆的一旁,便是平时开展研学项目的大草坪,不远处耕种区域、摸鱼水塘等地块划分明显。

“秧田村有着上千年的农耕文明沉淀,在开展研学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在耕种、劳动、体验的过程中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秧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邓加长说。

对于接下来的发展,博士村研学实践基地也有了新的方向。“目前我们正在建设非遗传习所,计划将皮影戏、弹词等非遗文化纳入到研学内容中来。”邓加长说,基地还计划将村级主干道打造成文化产业街,吸引文化企业入驻,展示文创产品和特色文化,并邀请本村博士、教授等回村开展读书文化节等节会活动,进一步浓厚文化氛围,助推文化产业村的打造。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