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镇新景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1-05-14 10:36:11
微浏阳
—分享—

建设湘东明珠,打造全景官渡,全力建设“浏阳河畔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04、09版时政深度-4.jpg

行走在官渡镇,放眼望去,一幅山清水秀、产业兴旺的壮美画卷呈现在眼前。

编者按: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日前,浏阳市乡村振兴局挂牌成立,标志着浏阳踏入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开启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即日起,浏阳日报开设《乡村振兴浏阳实践》栏目,聚焦浏阳各乡镇(街道)乡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特色文化挖掘等方面的经验和典型做法,助推浏阳乡村振兴。

5月12日,早上六点,官渡镇南岳村,浏阳市雄丰蔬菜基地里,20多个农民正在采摘时令蔬菜。一旁,货运车排成一长溜,装载完毕,车辆就会开往长沙。

“现在已经进入蔬菜上市的高峰期,基地每天发货量达到6000多斤。”52岁的汤良球是浏阳市雄丰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助推南岳村蔬菜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围绕乡村振兴,打造标杆示范,既要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也要实现农村宜居宜业,更要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建设湘东明珠、打造全景官渡,党群合力建设‘浏阳河畔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官渡镇党委书记张新平说。

文/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高雨

图/刘珂

产业带头人发力

因地制宜,一村发展一个特色农业产业

04、09版时政深度-7.jpg

12日,蔬菜基地里,村民正在采摘时令蔬菜,准备装车。

推动产业特色化,加快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积极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融合化,培育壮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推动产业品牌化,加强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积极推动优质企业、特色品牌“走出去”。

100亩的蔬菜基地里,汤良球种下了黄瓜、茄子、辣椒和西葫芦。

“在长沙地区,浏阳种植蔬菜有独特优势。”站在挂满了“毛毛虫”的黄瓜藤旁,汤良球详细解读:其一,浏阳有种植蔬果的传统,技术成熟;其二,浏阳是山区,尤其是官渡镇,三面环山,水系发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气候,适宜于蔬菜生长,“特别是早春蔬菜,在长株潭地区很有市场竞争力。”

有了高品质的蔬菜,还需要有稳定的销售渠道。

早年从事过蔬菜批发的汤良球,非常熟悉长沙地区市场的情况,手里也积累了一大批蔬菜经纪人资源,形成了固定的蔬菜销售模式,“每天下午接订货电话,品种、数量都很明确。次日清晨采摘,上午十点前发货,中午就到了各大菜市场的摊位上,再端上长沙市民的餐桌。”

翻开雄丰蔬菜基地直销台账,可以清楚看到每天的蔬菜收货人、品种、销量和单价。仅5月11日,就销出黄瓜、辣椒、茄子和西葫芦共计6064斤。“上半年主要销往长株潭等地区;下半年主要销往省外,江西南昌、广东广州等地。”汤良球说,“目前,雄丰合作社有80多户社员,大家统一品种,平时发挥各自优势开发市场,遇到滞销时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

“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官渡镇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实施“一村一品”行动,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产出高效、错位发展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官渡镇各村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结合实际发展特色农业,南岳村的蔬菜、新云山村的藠头、田郊村的紫薇等特色农业逐步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走出雄丰蔬菜基地,沿着大溪河,十多分钟即可抵达新云山村。初夏时节,沙性土壤里,一种高价值的蔬菜——藠头正在快速生长。56岁的周岳平是浏阳市车花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今年种了5亩藠头,亩产值可达1.3万元,“我们村种藠头十多年了,种植技术很成熟,销售渠道也很稳定,如今全村种了300多亩。”

除了精心选育藠头品种,合作社还全力推广水旱轮作方式,栽种前施用牛粪、鸡粪等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这样藠头品质就有了保障。个大、白嫩、香味浓郁,新云山村“出品”的藠头是长沙海吉星市场的一个品牌,种植户们还约定俗成给藠头取了名字——“官渡藠头”。

因为坚持有机栽培、品质稳定,2013年合作社栽种的藠头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绿色食品认证,后来又注册了“车花牌”商标。“接下来,我们将对接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藠头的产业链,实现深加工,提高价值。”新云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姜时波说。

“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以品质添口碑、以文化增价值,把官渡特色农业品牌护好、打得更响。”官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汤波表示,官渡镇通过把好资本下乡的准入关,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合作方式,让资本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促进供销一体化。

乡村规划师给力

规划先行,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

04、09版时政深度-6.jpg

12日,来自长沙一所小学的学生抵达官渡,体验田园生活。

优化村庄规划,坚持规划先行,遵循城乡建设发展规律;改善人居环境,围绕做靓村庄打造美丽乡村建设样本;推进城乡融合,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青石板,古韵悠悠;柏油路,通村达户;时光渠里,流水潺潺;花园深处,是美好人家……位于大溪河畔的官渡镇竹联村,宜居宜业宜游,已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

吴敬芳是竹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另外一个被村民广泛认可的身份,是“乡村规划师”。

在竹联村村部,有一张竹联村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图,规划年限从2017年到2025年。规划图上用各种颜色清晰标示出10.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山林河田、公路村道、各类产业的分布,还详细标注了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住宅用地和生产仓储用地。

“我认为,要推动乡村振兴,规划必须先行。”吴敬芳说,规划不求“高大上”,一定要符合村庄的实际,满足村民的意愿。

按照官渡镇明确的“着力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农业农村农民协调发展,打造景区化、园区化的美丽乡村典型,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发展定位,竹联村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村庄的特色资源,调动全体村民的积极性,深入推进“五治”(治厕、治垃圾、治房、治水、治风),乡村风貌焕然一新。

“规划要有明确定位,具体执行要稳扎稳打,不要想一步到位。”在10多年的乡村建设工作中,吴敬芳深刻认识到,调动村民积极性既要讲未来也要讲现在,道路要一条一条修,垃圾分类工作要一户一户做,村级小景观要一个一个建。

慢慢地,村民们发现,规划里的美好设想一点点在家门口实现:沟渠里的水可以洗菜洗衣了,房前屋后有花园了,新建的广场上有健身器材了……更令人高兴的是,旅游大巴开进了村,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来“打卡”,边走边说“真美,住在这里真舒服”。

生态环境变好了,基础设施提质了,“乡村规划师”又提出了新的发展规划:要有产业,要有服务业,要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致富,要让进村的游客不止看到乡村美,还能触摸乡愁,感受特色乡村文化。

依然是规划先行。“我们在村上集中流转土地,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划区域打造了蔬菜观光走廊,农事体验基地,让游客能体验现代农业。”吴敬芳说。与此同时,竹联村利用村民闲置的房屋,建设了一个名为“浏阳时光里”的农耕展览馆,收录传统的生活用具、老农具等,营造出浓浓的“乡愁”。

“望山见水忆乡愁”,全力建设“浏阳河畔的乡村振兴示范带”,需要更多的“乡村规划师”。基于此,官渡镇明确:突出人才振兴基础,激发乡村人才活力,培育和发挥“乡村工匠”“能人工匠”的乡土人才作用,进一步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乡土化、特色化。

与竹联村隔河相望的,是竹山村;村里,如今就有一个“人才”在推动乡村振兴。1986年出生的徐珂,大学毕业后在深圳从事电商行业;2017年,为更好照顾家人,她带着孩子回到官渡娘家。最开始,她在村上的儿童之家当志愿者,在不久前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当选为竹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利用自己多年从事电商的经验和资源,徐珂正在筹建一个村级电商服务中心,成立一个电商小团队,帮村民销售农副产品。现在,徐珂打算利用村民做剁辣椒、素食菜的传统,发展辣椒等蔬菜种植,并统一包装与设计,注册商标,打造属于竹山村的蔬菜品牌。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我们的乡村振兴,需要培养更多的本土‘乡村规划师’,要为更多的青年人才创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让他们愿意留下来,爱上乡村,让他们的好想法、好创意快速落地见效。”张新平说。

文旅经理人得力

一村一景,打造“全季、全域、全景”旅游

全面激活乡村旅游。以“全景、全域、全季”旅游为目标,打造“一村一景”,将各村的山水风光、民俗文化、特色产业等元素串成线、连成片。

一阵风,从一片山林处吹过来,带来了初夏的气息;一座悬索桥,从一个山湖上穿过,将游客带入一片田园——这里是“田螺小镇”,官渡镇的又一个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来自益阳的“文旅经理人”李玉姣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1年,如今是“田螺小镇”副总经理,爱上了这个田园综合体,她表示要坚守在乡村振兴第一线。

位于官渡镇的“田螺小镇”,依托于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诗画中州”项目的建设,以“田螺姑娘”为形象,园内包含嗍螺美食馆、客家风情民俗文化体验园、蔬菜公园、童趣园、植物大迷宫等,打造了集吃喝玩乐为一体的体验式乐园。

5月12日,行走在“田螺小镇”内,流水潺潺,花红柳绿。沿着石板路往体验区走去,嗍螺制作区里,来自长沙一所小学的一百多名学生,正在体验嗍螺制作工艺;一旁的浅水区域,游客正在摸田螺;在玫瑰盛开的花园中、廊道里,游客或驻足拍照,或静坐休息……

“做这一行不容易,综合素质要求很高。”李玉姣感慨,在田园外,要开拓市场,要探索“学校+基地+旅行社”的运营模式;在田园里,要下地种菜,要了解景观打造,这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个体力活。

随着现代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李玉姣这个“文旅经理人”要掌握的技能还在增多。几天前,她就参加了一个有关网间经济的培训,要掌握拍短视频这一新技能。学了一天,回来后李玉姣就在田园里实践:以田螺为拍摄对象,采用纪录片的形式,呈现从繁殖到养殖,到摸田螺上岸、制作成嗍螺的全过程,“我几乎每天早上7点到田里拍摄,积累素材,中间再穿插田螺知识的讲解,介绍嗍螺制作的传统工艺,制作出完整的视频后在微信公众号上传播。”

有坚守的热情、有学习的能力、有实践的冲劲,这就是当下官渡“文旅经理人”的气质。在胡亮身上,这种气质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我们农场自产的黑山羊肉和粉皮。浏阳黑山羊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黑山羊炖粉皮更是一道特色美味,需要的朋友赶快下单吧!”前段时间,在人来人往的浏阳城区才常广场,一辆被装饰成田园风格的皮卡车停在路旁,面对芒果TV《踏上征途》节目录制的摄像机,胡亮一边推销农产品,一边通过手机直播带货。

胡亮是谁?她曾是一名从业近十年的资深媒体人,也曾是湖南卫视《变形计》栏目的编导,如今她回到家乡,回到官渡镇南边生态农场,将自己“变形”成一名“新农人”,以新媒体思维记录、展示真实的田园生活,并充分整合利用媒体资源,将家乡的文旅资源推介出去,吸引更多的人走进来,感受官渡的田园生活,“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需要知名度和人气,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农场和家乡的优质农产品。”

有了这些活力四射的“文旅经理人”,官渡镇明确:立足农村、发展旅游业,将农业与文旅产业有机结合,重点支持田螺小镇、嘉园度假山庄、南边生态农场等体验式休闲旅游项目发展。同时,以“全季、全域、全景”旅游为目标,打造“一村一景”,将各村的山水风光、民俗文化、特色产业等串成线、连成片;秉持“挖掘、传承、利用”的思路,支持与客家山歌、龙舟文化、官渡嗍螺相关的非遗产品、非遗店铺、非遗企业发展壮大,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中心。

“接下来,我们将深耕细作乡村游和古镇游两条精品旅游路线,推动新安古街、田螺小镇、客家文化古村落等景点品质再提升。”张新平表示,依托山、水、森林等自然生态和特有的民俗文化、乡土文化,深度整合关联资源,构建文旅一体的旅游模式。

记者手记

人才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产业的兴旺与发展,必须牢牢依靠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有道德、守纪律、有情怀、有担当”的乡村产业人才来支撑。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在这一关键时间节点上,我们行走在官渡镇田间地头,充分感受到了各类人才的活力与担当——这是官渡镇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创造的一个“新景”。

人才要靠“挖掘”,而挖掘的前提是识别。如今,包括官渡镇在内,浏阳全市有大量的基层干部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哪些干部适合当“产业带头人”,哪些干部有成为“乡村规划师”的潜力,哪些干部又能成为“文旅经理人”,各级党组织需要练就一双慧眼,多看具体事,多从细节着眼,多与群众交谈,确保能将优秀的人才挖掘出来,放到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岗位上。

人才需要“培养”。怎么培养,也需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竹山村正在探索农村电子商务,就必须花力气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新云山村要引进藠头加工厂,就必须出动项目招商人;“田螺小镇”想要做精做深体验式休闲旅游,就必须有景观设计师、体验师等新型人才……根据实际需要来专业化、定制化培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这样的培养才能有效助推乡村振兴。

有了人才,还需要留得下来。在官渡镇采访时,我们欣喜地发现,青年人才愿意回来了,比如胡亮,她说乡村里有一种她喜欢的烟火气;比如李玉姣,她说她非常喜欢这份田园里的职业。

专业人才愿意留下来了,那么,我们就需要维护好这份“乡愁”,呵护好这份“喜欢”,为青年人才就业创业营造舒适优良的环境。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