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师林桂春正在进行绘画创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如今的绘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记者张可夫
炎炎夏日,群山环抱的小河乡,有一处清凉的乡村画室——人们拿着画笔和调色盘,在画布上尽情创作,飞翔的白鹤,枝头的梅花,原野的风光……美景跃然纸上。
这些画的作者并非科班出身的画家,而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乌石村33岁的林桂春就是其中一名农民画师,如今通过绘画,她不但能赚钱养家,还能很好地照顾家庭。“幸福感与日俱增,对于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满足。”林桂春说。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可夫
从花炮工人到农民画师
6月18日,乌石村的画室里,林桂春正拿着油画笔和调色盘在画布上细致地勾勒线条。两岁的儿子在旁边乖乖地注视着母亲作画,窗外绿荫成林,不时传来几声蝉鸣。
此前林桂春在一家花炮厂打工,虽然收入不错,但自己难以兼顾家庭。“公公婆婆年岁大了,孩子年幼,丈夫又在外地,家里需要人照看。”2017年8月,村干部在上户走访时带来了一个消息:小河乡来了几名绘画老师,免费教国画,在培训期间每月还有1500元的补助。林桂春二话不说就报了名。
2017年9月,林桂春从花炮厂离职,一心一意扑在了学习绘画上。“一开始根本摸不着头脑,感觉比干农活都辛苦。”林桂春笑着说,因为没有绘画基础,她作画时形状和力度都很难把握,好几次心里打了退堂鼓,但骨子里的韧劲让她没有放弃。
线条是国画的基础,它的好坏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刚开始,林桂春拿笔的手都会抖,光是画“一字”线条,就足足练了几天时间,重复画了几百次。画完线条,然后画小石头……就这样循序渐进,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林桂春经过一个月的勤学苦练,终于可以独立创作了。
虽然绘画的收入没有在花炮厂时高,但是林桂春有了更多时间照顾家庭,绘画之余还能干点农活。
让林桂春感到高兴的是,去年6月,一直在外打工的丈夫决定回来。两口子将攒下来的7万元购买了一辆拖拉机,丈夫平时除了打零工种田外,也帮人拖运竹子和砂石。夫妻俩结束了两地分居生活,都在家门口上班。“希望能攒下更多钱,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林桂春说。
山水画乡汇聚460余名农民画师
一条腿走路注定走不远,为了让画室产业未来有更广的发展空间,去年,乌石村与深圳的一家从事艺术品研发生产的企业达成合作,邀请绘画老师为乌石村的农民画家培训油画创作,并借鉴深圳油画村——大芬村的模式,打造艺术产业基地。
“感觉油画更难画,基本颜色就有二十几种,调色更是难上加难。”对于油画创作中的光与影,林桂春一时无法掌握,好在通过老师的培训,她的油画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高。
而在乌石村的乡村画室旁,一间崭新的艺术工厂正在装修,将来可以容纳更多画师进行创作。“目前我们一方面在抓画师上岗培训,另一方面也在积极与长沙装修企业联系,增加销售渠道。”乌石村党总支书记赖平说,未来乌石村还将立足乡村画室和乌石画廊艺术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据了解,小河乡目前有6个村级画室,460余名农民画师,其中有50余名贫困户,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国画和油画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产业脱贫的有效途径。即便在今年疫情期间,小河乡的农民画师一样可以在家里作画,实现防疫增收两不误。现在,农民通过绘画不仅有了收入,还陶冶了情操,幸福感与日俱增。
据小河乡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阶段小河乡将以打造“山水画乡”为目标,与全国各类艺术高校、画院、长株潭地区中小学校以及各类艺术培训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造知名的写生创作基地和研学旅基地。以乌石画廊艺术街为基础,全面建成集创作、展示、交流、交易、金融等八大核心功能为一体的“山水画乡”。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