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现场推进会召开
农文旅融合型,股份合作型,电商驱动型……
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如何“八仙过海”

观摩团走进葛家镇金源村的辣椒大棚,深入了解葛家鸡肠子辣椒的特色种植与品牌化发展路径。记者姚良洪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可夫潘舒敏
怀揣“互学互鉴、比学赶超”的强烈愿望,肩负“对标先进、争创示范”的使命担当,11月19日,浏阳市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现场推进会召开,市农业农村局、各乡镇(街道)相关负责人、各涉农村(社区)支部书记共400余人,用一整天的时间开展现场观摩、座谈交流,共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道。
如今的浏阳,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已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生动格局——沙市镇东门村的资源开发型、洞阳镇西园村的资产盘活型、张坊镇上洪村的农文旅融合型、中和镇苍坊村的产业带动型、永安镇西湖潭村的股份合作型、镇头镇金田村的服务创收型、葛家镇金源村的联合发展型、柏加镇柏铃村的电商驱动型等八种类型的先进典型脱颖而出,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当前,浏阳正锚定“今年年底所有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硬目标奋力冲刺。
互学互鉴碰撞发展新思路
初冬的暖阳洒满大地,走进沙市镇东门村,远山含黛,绿水含情。村委会的村务公开栏前,“晒”出的村级财务收支明细格外亮眼——各项结存款合计560余万元。
“除了这560多万元的结存款,村上还有200万元的应收账款,而且没有一分钱负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建辉介绍起村里的“家底”,语气里满是自豪。

永安镇西湖潭村股份合作型
多年来,东门村集体经济发展独辟蹊径,将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作为核心赛道,获评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和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通过第三产业带动一、二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持续壮大,2024年实现收入175万元,稳居长沙前列。
葛家镇金源村则在特色种植领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增收路。2022年,在葛家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全镇5个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携手成立葛家鸡肠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走进金源村核心产区,一个个辣椒大棚银光闪闪,棚内鲜嫩的辣椒挂满枝头。
今年虽是丰收年,农产品价格却遭遇低谷。普通线椒市场价仅1.5元一斤,葛家鸡肠子辣椒却能卖到15元一斤的好价钱。“目前,葛家鸡肠子辣椒已成功进入京东七鲜、盒马鲜生等10个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销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金源村党总支副书记罗杰介绍,他们通过实行保底价收购政策,切实保障了农户的切身利益。

张坊镇上洪村农文旅融合型
柏加镇柏铃村的花木产业,则在转型阵痛中实现华丽转身。当地通过拥抱电商直播浪潮,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不仅拓宽了花木销售渠道,还通过提供私人定制等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持续增长动力。该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连续三年突破100万元。
当天的观摩活动特意推动跨区域交流,推行“东南看西北、西北看东南”的交叉互学模式。这份安排,为各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样本,让各村在一路观摩、一路思考、一路感悟中,不断碰撞出发展新思路。
多元模式激发发展新活力
初冬时节,古港镇金园村乡村驿站里,腊味、下饭菜等农特产品整齐陈列。穿过驿站,一片规整的田园映入眼帘——果园、菜地、养殖区井然有序。四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葡萄园,如今已成为农文旅融合的鲜活样板。
2020年,金园村依托浏东公路区位优势建成乡村驿站,打造集游客服务、农产品展销与乡村形象展示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为村集体带来稳定收入。此后,村里陆续推出“一米菜地”“摸鱼区”“钓虾区”等体验项目,推动农业与文旅深度融合,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村集体经济也从单一销售转向多元经营。

柏加镇柏铃村电商驱动型
“金园村的发展路子说明,村集体要发展,就必须把资源用活用足。”北盛镇卓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汪新桥在观摩中表示,“我们村已有土布、植物染等系列文创产品,还有研学基地,后续将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文旅路径,通过丰富业态,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实现多元增收。”
一边是田园风光,一边是诗意山水。观摩团走进张坊镇上洪村道官冲民宿聚集区,青山绿水与夯土民宿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乡村新景。
近年来,上洪村通过挖掘文化、盘活资源,打造“非遗+展演”“非遗+民宿”等项目,引进4家文旅企业,发展民宿60多家,带动近500名村民就业,实现了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美丽蜕变。“今年村级集体经济有望突破百万元。”上洪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唐育根介绍。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中和镇苍坊村深挖红色资源禀赋,将其作为发展根基与引流亮点,同步激活绿色农业,盘活闲置土地,成功培育虾蟹、樱桃番茄、红心火龙果等10余个特色农产品,走出一条“红绿融合”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特色路。
为畅通产销链路,苍坊村构建起“线下+线上”双渠道销售体系:线下联合苍坊旅游区设立展销门店,在浏阳市区设置便民提货点;线上进驻社区团购平台和大型商超云端渠道,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快速通达。

中和镇苍坊村产业带动型
产业发展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我们通过村企联动创造了20多个长期就业岗位,也带动了一批青年返乡创业。”苍坊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邓敏表示。
“苍坊村的实践表明,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普迹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陈啸林说,“我们正推进夹洲岛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网红IP,以人气带动产业,为村民开拓宽广的增收渠道。”
深挖资源禀赋,创新发展路径,各观摩点的实践,是浏阳以多元化模式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大瑶镇汇丰村盘活闲置资产,探索“村办企业+工程运营”模式;大围山镇浏河源村依托清泉、千亩茶园带活一片产业;官桥镇苏故村治理涧江河打造生态廊道,既美了家园,也富了口袋……一幅产业兴、业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新画卷,正在浏阳大地上徐徐展开。
讨论交流
如何从“拥有资产”迈向“盘活资产”
观摩所见的鲜活实践,印证着浏阳农村集体经济的良好势头。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全市集体经济总收入1.78亿元,经营性收入5530.89万元,群众参与积极性与产业带动效应持续提升。
成绩背后,短板亦不容忽视。对照浏阳丰富的山水、产业、人文资源禀赋,集体经济发展潜力尚未完全释放。市农业农村局统计显示,全市资产排名前十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平均比排名后十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高16倍,资金存款排名前十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平均比排名后十的高35倍。除村与村发展不平衡外,产业层次不高、抱团发展不足、项目立项欠考量等问题也亟待破解。
在浏阳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实践中,一个关键命题愈发清晰:如何从“拥有资产”真正迈向“盘活资产”?
“浏阳各村并非没有资源,只是有些还在‘沉睡’之中。”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刚表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从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生搬硬套只会走入死胡同,因地制宜才是根本。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要‘一村一策’制定发展规划。”陈刚说,希望各地借助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平台,加快闲置低效存量资产项目推介对接,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向上对接,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通过这次观摩,我觉得模式之间各有优势,但核心都离不开‘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的精准定位,离不开‘敢想敢干、务实创新’的实干精神,更离不开‘以村为家、为民增收’的责任担当。”小河乡田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细兰表示,此次学习为田心村今后推动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多元思路与实践借鉴。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业运营是重要前提。达浒镇金田村地处连云山南麓,家喻户晓的“金坑溯溪”就坐落于此。近年来,通过引进外来投资和人才,成功吸引民宿品牌“云躲躲”入驻,并逐步形成了“民宿+”的集群模式。通过观摩,金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汤代其进一步坚定了心中的信念,“搞集体经济,不是村集体搞经济,而是要市场化运作,引进专业人才。”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品牌打造是关键一环。就在几天前,“浏阳好物”亮相第二十六届中部农博会,获得广泛认可和点赞,将多项“金奖”收入囊中。陈刚表示,希望各乡镇(街道)积极对接,提供有特色、有文化的精品,深度挖掘“浏阳好物”背后的历史文脉、传统习俗与农耕文明,聚力让“浏阳好物”突破地域边界,迈向更广阔的市场舞台。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微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