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怀国
今年8月,游客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浙江省绍兴市的鲁迅纪念馆的墙画不妥,并在8月22日将此事投诉到了“浙里办”。8月25日晚,绍兴鲁迅纪念馆工作人员回复称:景区将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会因网上个别人的观点而改变景墙。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鲁迅在文化和思想上的地位毋庸置疑,所以我们现在纪念他,研究他,学习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历史的真实性有着充分的理解和尊重——鲁迅是喜欢抽烟的,边夹烟边思考的形象简直就是他日常生活重要写照之一。在他的故乡,抽烟的鲁迅被画到墙上,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尊重历史,潜台词当然也包含着尊重现实,这是辩证思维的常识。我注意到两个问题,一是,孙女士是一名控烟志愿者,平时经常关注公共场所禁烟的话题;二是,抽烟有害身体健康确实是当下共识,控烟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公共场合禁烟也越来越体现出国家意志。那么,孙女士觉得壁画中鲁迅抽烟的形象应该换掉,也完全可以理解。
说白了,社会永远处在发展的状态,也永远展示出多元的特点。就抽烟这件事来说,以鲁迅的睿智,如果他处在2025年,或许已经戒烟了也未可知;同样地,以鲁迅的修养,如果他知道吸烟有那么大的危害,他是绝对不会在公共场合,尤其是不会当着不吸烟人群的面吸烟。拿当今权利和义务的思维方式来说,就是烟民有在不影响他人的基础上吸烟的自由。
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认为绍兴鲁迅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回复一半是正确的,一半是值得商榷的。“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无疑展示了客观理性的态度,但是在没有任何调查依据的情形下将孙女士的意见定义为“网上个别人的观点”,这是流于情绪的发泄,以及认定孙女士观点支持率不高的武断。
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甚至将“鲁迅吸烟”话题定义为博取流量、制造舆论热点的炒作。其秘书长卓光平还认为“抽烟常与沉思、思考联系在一起,恰恰能够体现鲁迅作为思想家的深度”。这种无礼的指责,以及对于鲁迅抽烟片面的、强行的、生硬的解读,恰恰印证了孙女士对于一幅宣传壁画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的担心——鲁迅研究会的专家都觉得抽烟就是思考的体现?
纵观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孙女士通过正常渠道,平和地向相关单位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倒是后续各方的反应有点过于激动;一激动,说出来的话就可能会偏离理性。就好比幡在风必经的路上高高杵着,被风撩拨了一下,就乱抖起来,喝问人家“你瞅啥”。
互联网时代,沟通越来越容易,也越来越难。容易的是,手段先进了,随时能表达自己;难的是,自负多了,随时试图教育别人。从国家大事到民生细节,我们身边的能人越来越多,倾听的能力却逐步丧失,沟通的氛围却不断紧张,导致简单的沟通变成了复杂的争吵,理性的探讨变成了情绪的宣泄。化用鲁迅《一件小事》里的话来说是:鲁迅抽烟像,榨出藏在互联网里沟通无能的“小”来。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微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