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
女企业家在家乡设立长期助学项目,照亮困境学子前行路

曾建霞(右二)在张坊中学为学生发放助学金。受访者供图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潘舒敏
近日,张坊中学的校园里暖意融融,一份满载乡梓深情的特殊礼物悄然抵达——由深圳企业家曾建霞发起的“美丝路梦想助学项目”正式落地。
“读书是我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如今我有能力了,总想为家乡的孩子们做点什么。”今年44岁的曾建霞,是张坊镇张坊村土生土长的姑娘。从自考中南大学的学子,到闯荡深圳创办美丝路(深圳)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的企业家,她用数十年不懈奋斗改写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带着一份对故土的眷恋与对梦想的共情,她希望能帮助更多困境学子推开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
求学路不畏艰难,自考圆梦名校
“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这句话,如同一粒种子,自童年起便在曾建霞心中深深扎根。回忆起儿时岁月,她的语气里满是感慨:“那时候家乡交通闭塞,经济条件差,一家五口挤在简陋的土坯房里,父母靠种地和打零工挣来的微薄收入,勉强撑起全家的生计。”贫瘠的生活没有磨灭她对知识的渴望,反而让这份渴望变得愈发强烈,成为支撑她走过艰辛求学路的唯一光亮。
在那个许多同龄人迫于生计选择辍学打工的年代,曾建霞却始终坚守在书桌前。晚自习的教室里,她总是最后一个熄灭台灯、锁上门的学生;淡淡的灯光下,她常常捧着书本读到深夜。中考时,她以优异成绩崭露头角,却在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与家庭的重担间,忍痛选择了能提供奖学金的中专——只为替家庭减轻一丝经济压力。
开学那天的场景,至今仍清晰地刻在曾建霞的记忆里。父亲从怀里掏出一个沉甸甸的布袋,里面装满了5元、10元的零钱,“那是他跑遍周边镇村,起早贪黑打零工一点点攒下的学费。”指尖触到那些带着体温的零钱,曾建霞的眼眶瞬间湿润,也更加坚定了“要用努力回报这份沉甸甸的期望”的决心。更让她铭记至今的是,邮递员送来录取通知书时,悄悄塞到她手里的50元钱,让她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与善意。
中专的校园里,当同学们享受轻松惬意的校园生活时,曾建霞为自己定下了更高的目标——自考本科。寒来暑往,夜以继日,她顺利通过四门专业课自考,凭借这份不服输的韧劲,最终敲开了中南大学的校门,为自己的人生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在中南大学的两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曾建霞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除了上课,她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寒暑假里,她一边做家教、当英语助教补贴生活费,一边在实践中锻炼综合能力。“那段拼搏的时光,不仅让我练就了流利的英语口语,更教会了我坚持与抗压,为我日后从事出口物流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业梦扬帆起航,爱心回馈家乡
毕业后,曾建霞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进入一家德资企业工作。领到第一份工资时,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寄钱回家,帮父母翻修了居住多年的老屋。后来,她南下广东投身外贸行业,在成家立业的同时,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尽管婚后生活优渥,但骨子里的拼搏精神让曾建霞无法安于现状。2015年,她与朋友一同涉足出口运输行业,从最基础的查航线、算运费学起,一步步摸索前行。经过3年的积累与沉淀,2018年,她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美丝路(深圳)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创业初期,公司规模狭小,曾建霞一人身兼数职:既要对接航空公司舱位、制定精准的运输方案,又要跑市场拓展业务、耐心处理售后问题。整整三年,她的足迹遍布英国、德国、法国等10余个国家,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为了拿下一个重要订单,我两次飞往英国都吃了闭门羹。第三次去,我就在客户公司门口守着,从清晨等到傍晚,终于等到了与客户沟通的机会。”曾建霞笑着回忆,“客户被我的坚持打动,不仅达成了合作,至今我们仍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那段日子虽然苦,但也让我明白,只要不放弃,就没有跨不过的坎——这都要感谢从小在逆境中磨炼出的坚韧性格。”
全球爆发疫情的那段特殊时期,物流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航班大幅减少、舱位极度紧缺,最困难时连正常出货都成了难题。“那时候真的很煎熬,但我始终坚信,物流的本质是服务,只要我们守住初心、做好服务,就一定能渡过难关。”曾建霞带领团队沉着应对,优化服务流程、拓展合作渠道,最终硬生生扛过了那段艰难岁月。如今,她的企业已在行业细分领域跻身国内前列,成为业界认可的优质企业。
事业蒸蒸日上,曾建霞却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在何处。多年来,她一直默默资助亲戚邻里的孩子上学,用点滴爱心传递温暖。而真正让她决心系统化开展助学项目的,是得知家乡一名贫困学生考上北大的喜讯。“在那个孩子身上,我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同样出身贫寒,同样靠着读书改变命运。”曾建霞动情地说,“越是艰难的环境,越能激发人靠读书走出大山的决心,我想为这些孩子搭一把梯子,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
这份深深的共鸣,催生了“美丝路梦想助学项目”。——项目首期投入7万元,其中2万元作为年度固定助学金,直接发放到品学兼优的学子手中,另外5万元作为助学备用金,为他们后续的学习生活提供持续保障。曾建霞承诺,未来每年将持续投入2万元助学金,并视需要补充备用金,确保助学项目长期稳定运行。收到首批资助的张坊中学初二学生刘钰歆说:“每年1000元的助学金,确实帮家里减轻了经济负担。”
“张坊中学有不少留守儿童和贫困学子,这个项目不仅减轻了他们的家庭负担,更向孩子们传递了温暖与激励,让他们知道,有人在默默为他们的梦想保驾护航。”张坊中学校长赖凤友感慨道。
而这,正是曾建霞的初衷——“我希望今天的一点帮助,能成为孩子们明天勇敢追梦的底气,让他们敢于去想、敢于去闯,通过读书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曾建霞的爱心规划远不止于此。得知小河乡也有不少贫困学子面临上学难的困境后,她当即决定扩大助学范围,计划在小河乡也成立助学项目。
“一个人的力量或许有限,但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更多人关注家乡的教育,让更多孩子能安心读书、实现梦想。”谈及未来,曾建霞的眼中满是憧憬,那份对故土的深情与对教育的热忱,正化作一束束光,照亮学子们的追梦之路。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微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