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揉碎时光,染出向往的生活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5-11-11 10:43:54
微浏阳
—分享—

重庆妹子定居浏阳,花了六年改造山林老屋

揉碎时光,染出向往的生活

06版轻创业-3.jpg

被绿植环绕的染山舍庭院,总能给唐冬梅不期而遇的惊喜,也让山林间的时光多了几分松弛与温柔。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徐旻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初冬的道吾山秋意未尽,沿着石径蜿蜒而上,穿过一片竹林,一座红顶小屋在疏朗的林木间隐现。屋檐旁,红黄蓝绿的染布随风轻扬,宛若山间自然生长的云——这里是“染山舍”,重庆妹子唐冬梅用六年光阴在山林深处亲手打造的“梦中情院”。

小院集扎染体验、茶室、民宿与私宴于一体,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融入了扎染技艺与浏阳山水。她一点点将这座老屋变成了理想的模样。“浏阳是我的第二故乡,”唐冬梅说,“而这个小院,是我写给生活的一封情书,既是手艺的传承,也是心灵的归处。”

亲手造梦,老屋新生

这座小院的故事要从2019年说起。彼时,唐冬梅陪朋友来道吾山下看房,意外被山腰处一栋几近荒废的老屋深深吸引。尽管墙体剥落,屋顶透光,泥泞小路蜿蜒至门前,可她一眼望见的,却是那片红色屋顶的温柔轮廓。“它就那样安静地隐在森林里,像一座童话小屋,让我移不开眼。”她笑着回忆,“那一刻我就知道,我要在这里打造一座专属自己的小房子。”

06版轻创业-5.jpg

蓝白交织的纹理里,藏着唐冬梅对扎染服饰的热爱。

租下这栋老屋后,唐冬梅开始了“边修边想”的漫长改造。没有请设计师,曾在深圳从事空间设计的她,亲手绘制图纸,亲自挑选材料。最初,她并未明确小院的具体用途——当时她与丈夫在浏阳经营画室,只打算将这里作为学生写生的户外基地。“虽然定位尚不清晰,但我清楚地知道,我要的是一个自然、有温度的院子。”

改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为打造自然古朴的屋顶,她执意选用芦苇秆。面对工序繁琐、耗时费力的工艺要求,她挽起袖子,亲自动手,“每一根都得对齐,既要留住芦苇天然的柔美弧度,又要确保捆扎密实、遮风挡雨。”一天下来,手指被芦苇秆划满细痕,但只要抬头望见那一片温暖的穹顶,她便觉得一切都值得。

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老屋年久失修,承重结构丝毫不能改动,几间房的门框仅有1米高,成了最大的难题。“那张1.8米宽的床垫,”她比划着,“我们只能把它折弯,一头推、一头拉,费尽周折才挪进屋里。”每一件家具的进驻,都是一场与空间的博弈。

如今,那些曾经的艰辛都已沉淀为院子的肌理与温度。信步其间,时光仿佛都慢了下来:旧木门扉轻掩着山间的静谧,夯土墙浸润着时间的温度,草木芬芳,光影摇曳,没有刻意的雕琢,却处处散发着返璞归真的生命力。

06版轻创业-6.jpg

隐于道吾山的染山舍是都市人寻找松弛感的好去处。

这份浑然天成的美感,正源于她“就地取材”的巧思:旧木板拼成吧台、茶树梗做成挂衣架、竹子做成围栏、从河道里捡来的石头垒成花池……

“这些石头,我请人用铲车运上来,再一筐筐挑进院子。”她指着一块青灰色的石头说,“这块有400斤重,两个壮汉才抬得动。”

她不爱买现成的装饰,而痴迷于“捡破烂”——婆婆家的老缝纫机、乡下的老木柜、废弃的织布机轮轴,甚至垃圾桶旁的陶罐,经她之手都成了小院的灵魂,“每件旧物都有它的记忆,它们不是道具,是时光的信物,承载着一个个未完的故事。”

扎染为引,夏布生香

随着小院在四季更迭中渐渐成形,画室的孩子们成了这里的第一批客人。他们在草坪上写生,在树荫下嬉戏,那份纯粹的欢喜触动了唐冬梅——她希望为他们创造更丰富的体验。于是,“扎染”这个充满东方美学的技艺,走进了她的视野。

“扎染是非常有想象力的,是一场与未知的对话,你永远不知道展开布料的那一刻,会遇见怎样的风景。”为了这场对话,她远赴云南大理,在“民族扎染之乡”周城潜心学习数月。那里家家有染缸,户户飘蓝布,她从最基础的针法、捆扎技巧学起,渐渐领悟了这门千年技艺的魂与美。

回到浏阳,她在小院一角养起了自己的染缸。用板蓝根发酵,以草木灰调和,再细心调控酸碱度,这一养,就是三年。“天冷时不着色,天热要每天搅拌,还要测pH值,像养孩子一样细心。”她指着身上的衬衫,“这件我染过三次,穿旧了再染,又成了新的。同样的手法,染出的纹理永远不同,就像人生,不可复制。”

在小院的扎染展厅里,扎染作品静静诉说着手艺的温度。而最让她骄傲的,是采用了有着千年历史的浏阳夏布。“夏布透气、挺括,染出的蓝色格外沉静,是机器布料无法替代的质感。”她将夏布、扎染与现代设计巧妙融合,做成服饰、包包、丝巾,让古老技艺焕发出当代生命力。

渐渐地,小院从扎染体验地成长为多元美学生活空间。身为重庆人的她,用家乡的火锅、川菜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展厅门上挂满了客人的照片与留言——“老板匠人匠心,每年都带孩子来这里玩一次,很喜欢。”市民陈女士连续三年带女儿来到染山舍,在同一个位置留下了女儿从蹒跚学步到小跑大笑的成长印记。

“最喜欢这里的松弛感”“拍照打卡太出片”“孩子做扎染,大人可躺平”……一句句真诚的评价,成了小院最好的名片。

“从重庆到深圳,再随丈夫回到浏阳,我曾经历过不适应的阶段。”唐冬梅坦言,“但现在,我爱上了浏阳的温度。在深圳,门对门的邻居可能从不交谈;在浏阳,邻居会送你一筐自家种的菜。这里的人情味,比山水更治愈。”

如今的染山舍,已成为许多人心中的“秘密花园”。有人来这里体验扎染的乐趣,有人包场举办生日宴,也有团队专程来取景拍摄。“我不追求热闹,一次只接待一拨客人。”唐冬梅说,“在这里,你可以喝茶、烤披萨、唱歌,或者什么都不做,就躺在树下看云。现代生活节奏太快,我想让这里成为一个能让时间慢下来、让心灵真正放松的地方。”

记者手记

生命自有出路

在染山舍,每一寸空间都浸润着唐冬梅手心的温度。她熟稔这里的每一处生命轨迹,“你看,这株沃柑悄悄结了一个小果子。”她俯身拨开浓密的枝叶,露出其间一点青涩的惊喜。每天在院子里走走停停、看一看,已成为她的习惯——再细微的变化,也逃不过她的眼睛。

这份专注,源于她对自然最本真的敬畏。采访尾声,她引我走上厨房的台阶,指着一株从石缝间倔强生长的牵牛花说:“这是法国品种,我从未刻意照料,它却蔓延了整个院子。植物比人更懂得如何与自然相处,生命自有出路,我们只需要尊重与陪伴。”

夕阳西下,山风轻拂,蓝染的布幔在余晖中微微摆动。唐冬梅立在扎染的“福”字前,怀中慵懒的猫咪发出满足的呼噜声,整座小院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

这不正是许多都市人所向往的归园田居吗?在钢筋水泥的间隙中,我们渴望的,或许正是这样一方让心灵栖息的净土。这也正是唐冬梅的小院大受欢迎的原因所在——她营造的,不只是一处空间,更是一种生活的可能。在这里,步履匆匆的人们可以暂别喧嚣,松绑焦虑,在草木呼吸之间,听见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回响,感受时光如何慢下来、静下来。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