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赣高铁浏阳站建设再提速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5-11-18 10:28:05
微浏阳
—分享—

党员带头签字,村民积极支持征拆

长赣高铁浏阳站建设再提速

04版民生深读-6.jpg

制图:李多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11月15日,关口街道长兴社区利水组,村道静谧,行人寥寥,道路两旁银杏叶飘落,墙角的鸡冠花红得似火。这里是长赣高铁浏阳站建设启动前的清场现场,正在为一场“新生”积蓄力量。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渝长厦(重庆—长沙—厦门)通道的关键一环,长赣高铁在浏阳市主城区以北、关口街道长兴社区设立站点。目前,征地与规划工作正高效有序推进,这个曾偏居一隅的村落,即将迎来历史性的华丽蝶变。

攻坚克难

征拆工作进入扫尾阶段

8月1日,关口街道办事处召开动员大会,围绕长赣高铁建设,成立了四个征拆工作组。其中,长兴片区因地处浏阳站核心区域,征地面积广、涉及居民小组多,任务尤为艰巨。

“征拆范围涉及长兴社区瓦屋、利水、万才等8个居民小组200多户人家,红线范围内有10户人家、11栋房屋。”关口街道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中心主任曾海龙介绍,长兴片区的拆迁进度,关系到整个高铁建设的大局。

04版民生深读-3.jpg

面对村民的疑问,长兴社区征拆工作组工作人员摊开工程图耐心讲解细节,解答疑问。记者张玲

依据工程规划,长赣高铁自长沙西站出发,途经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后进入浏阳市,再驶入江西。根据当前规划,浏阳高铁新城西至南泥湾路,南至菊花石路-燎原路-大围山路,东至浏东公路-浏阳大道,北至开元大道,总用地面积约7.14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开发边界(核心开发区域)约4.9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为5.3万人。站场达15000平方米,设2台6线,采用全高架线正下式站体设计。

目前,长兴片区红线内的所有房屋已拆除,村民全部迁出。除征地征房工作外,长兴片区涉及的216户青苗补偿及坟墓迁移,目前剩余不到20户,扫尾工作完成超90%。

04版民生深读-5.jpg

04版民生深读-4.jpg

从乡村到现代都市,两张图片见证了长兴社区的精彩蝶变。图为社区中心组、大屋组、石咀组前后对比。长兴社区供图

为全力推动长赣高铁建设,长兴片区征拆工作组一入驻便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工作人员陈世友感慨地说,队员们从放红线、征地,到上户核对青苗等,再到拍照、做资料、造册,每一个环节都争分夺秒,自8月1日以来仅中秋节休息了一天,项目组工作人员几乎天天加班加点,有时甚至会连续奋战到凌晨一两点钟。

“滴滴滴……”蜿蜒的村道上,有人骑着摩托车而来。原来是村民潘定元,他带着锄头和铲子前来移走自家的果树、绿化树;村民李伏成也请了师傅,忙着运走桂花树和罗汉松。

冬日暖阳洒在静谧的阡陌上,这既是过往岁月的深情“谢幕”,更是崭新未来的激昂“序幕”。

党建引领

党员示范带动,村民积极支持

征拆工作能够如此高效推进,既得益于前期细致入微的摸排与耐心细致的协议协商,更离不开党员的示范带动和村民的广泛支持。

“村民们对拆迁工作十分支持,但内心也存在一些顾虑。”长兴社区工作人员吴兴玉说。高铁建设征拆工作启动后,社区第一时间召开村民大会,宣布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然而,拆迁工作如何开展?征迁款何时能够到位?这些问题成为村民们关注的焦点,尤其老人们故土难离,更担心住不惯商品房……关键时刻,社区的党员们挺身而出,率先在征地拆迁协议上签字,并带头拆房,为乡邻们消除了顾虑,迅速推进了拆迁工作。

利水组党员胡学庭带头在征地拆迁协议上签字,并积极协助征拆工作组上门入户,为乡邻们宣讲政策,助力工作高效开展;瓦屋组党员杨思敏不仅带头签字,还帮忙收集村民的想法和疑虑;党员谭小平更是在长赣高铁征拆启动会上慷慨陈词:“现在拆的是几间老房子,换来的可是子孙后代的福气!”他的一番话引起了村民们的强烈共鸣。

“这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这是子子孙孙都能受益的大好事。”村民黎建国来办理迁坟手续时,连连表达对高铁建设的认可,现场的村民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回顾过去,从浏东公路的修建、农副产品大市场的入驻、到长兴湖公园的建设,短短二十年时间,长兴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昔日的农村,发展成为浏阳城市开发的主战场——这一切的巨大转变,都源于交通便利带来的发展机遇。

长兴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刘英表示,长兴社区二十多年来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长赣高铁浏阳站的设立,不仅是一个交通节点,更是助推浏阳未来发展的新引擎,“长兴社区将全力以赴推动项目建设。”

讲述

“敏锐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11月15日,走进长赣高铁长兴征拆工作办公室,一片繁忙。长赣高铁从一张蓝图变为现实中的建设场景,让长兴社区的村民们有幸成为见证者。

这一幕让长兴社区居民古佑思满是感慨,思绪也随之飘回到往昔岁月。

@古佑思:说起我们这儿的变化,那真是像做梦一样。长兴社区是2004年由原来的复兴村和长禾村合并而来,两个村都是丘陵地带,山、岭一层层包围着,村民们最渴望的就是有一条通到外面的路。

当时,我们出行只能依靠一条基建路,破破烂烂的,一下雨全是泥巴。那时候村上还有一条路,是醴浏铁路留下的一小段铁轨,相对泥巴路要干净一些,于是村民们也会沿着铁轨走,大约要走八九里路才能走出村庄。

我记得我在村委会上班的时候,下雨天得穿上雨靴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完泥巴路,到了单位再把套鞋换掉。这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却是每天都要面对的。

我们这个偏僻村落第一次迎来大发展,是2000年左右。当时听说城市要往东边发展,规划方案出来的那一刻,真感觉像一阵春风吹了过来,心里一下子就亮堂了。

很快,浏东公路改了道,接着农副产品大市场、德政园等都落户到我们这儿。长兴人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发展机遇,许多村民都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大情怀和大格局,齐心协力推动家乡发展。

路通之后,给长兴社区带来的便利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和过去比真是天壤之别。可以说,长兴社区能有今天的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开阔畅通的道路。这些年来,我亲眼目睹家乡从贫穷走向繁华,我感到无比高兴和激动。如今,长赣高铁浏阳站也落户在我们这儿,这对长兴社区来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深信,我的家园一定会更加美好。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