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晒豪车,谎称餐厅股东
女子诈骗20万获刑四年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小雷
“张哥,我这有个稳赚的项目,3个月能有30%的收益,你要不要跟?”2024年2月,浏阳的张先生收到前女友娄某婷的微信消息时,看到对方朋友圈里晒出的保时捷跑车、高档餐厅打卡照,再想到之前跟着她“投资烟花生意”赚了钱,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让张先生没料到的是这场看似“稳赚不赔”的投资,竟是娄某婷精心编织的骗局——短短一个月,他先后投入20万元,最终只收回2万元“利息”,其余资金全被娄某婷挥霍一空。
近日,市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判决,揭开了一场由“虚假人设”和“高收益承诺”搭建的骗局全貌。被告人娄某婷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人民币2万元罚金,同时责令其退赔张先生经济损失18万元。
虚构人设
租保时捷、晒奢华照,打造“有实力的女老板”
今年34岁的娄某婷是土生土长的浏阳人,高中毕业后辗转各地务工,经济状况一直不稳定。2023年下半年,她通过微信重新联系上了多年前的男友张先生。彼时,张先生在浏阳做建材生意,手头有一定积蓄,娄某婷便动起了“打熟人主意”的心思。
为了让张先生相信自己“有实力、能赚钱”,娄某婷开始精心打造“虚假人设”。她在长沙一家汽车租赁公司租了一辆白色保时捷跑车,每次取车后,都会特意开到长沙IFS、梅溪湖等网红地标拍照。“忙完餐厅的事,开着车兜兜风,长沙的夜景真不错。”“刚和股东们开完会,下半年准备拓展浏阳市场。”她在朋友圈里配文,字里行间都暗示自己是“长沙某高档餐厅股东”,经济实力雄厚。
不仅如此,娄某婷还经常在微信上给张先生发“日常”:今天和“客户”在五星级酒店谈生意,明天又去外地“考察项目”,聊天时时不时透露“最近烟花行情好,赚了不少钱”。张先生起初虽有疑虑,但看着娄某婷朋友圈里的“证据”,加上两人曾有恋爱关系,渐渐放下了戒心。
“当时觉得她这几年混得不错,说话也挺有底气的。”事后张先生在接受公安机关询问时回忆,娄某婷还特意开着保时捷来浏阳找过他一次,“她说这是自己的代步车,还邀请我去长沙的餐厅吃饭,虽然最后没去成,但我那时候是真信她了。”
投资试水
5万元“烟花投资”获利2万,埋下信任陷阱
2023年10月,张先生主动找到娄某婷,说自己建材生意不好做,想跟着她“赚点钱”。娄某婷当即提出“可以投资烟花生意”,说自己认识浏阳本地的烟花厂老板,能拿到低价货源,再转卖给外地经销商,“利润能有40%,你投5万试试水,赚了算你的,亏了我兜底。”
张先生听后心动不已,当天就通过微信转账给娄某婷5万元。让他惊喜的是,仅仅一个月后,娄某婷就告诉他“生意成了”,不仅转回了5万元本金,还额外给了2万元“利润”。“她说这是第一次合作,给我多算点收益,以后有好项目再带我。”张先生说,这次“成功获利”让他对娄某婷彻底放下防备,甚至觉得“跟着她肯定能赚大钱”。
可张先生不知道的是,所谓的“烟花生意”根本不存在。娄某婷事后供述,当时她手头拮据,连保时捷的租金都快付不起了,收到张先生的5万元后,她先交了租金,剩下的钱用来日常挥霍。至于给张先生的2万元“利润”,是她从朋友那里借来的,“就是为了让他相信我,为以后骗更多钱铺路。”
连环骗局
伪造合同盖假章,一个月骗走20万
2024年2月初,张先生再次主动联系娄某婷,询问是否有新的投资项目。此时的娄某婷早已入不敷出,不仅欠着汽车租赁公司的租金,还有不少信用卡账单要还。面对张先生的“主动送上门”,她瞬间萌生了“虚构项目骗钱”的念头。
“张哥,我最近在跟一个北京的朋友做建材供应链项目,主要是给房企提供装修材料,3个月周期,收益30%,比烟花生意还稳。”娄某婷在微信上给张先生“画饼”,还特意强调“这个项目我已经投了100万,带你一起做是看在咱们以前的情分上”。为了让张先生彻底相信,她还说:“可以签正式合同,盖律师事务所的章,保证你的资金安全。”
2月10日,娄某婷约张先生在浏阳城区一家咖啡馆见面。她拿出一份事先打印好的《投资合同协议书》,上面写着“甲方娄某婷,乙方张先生,投资金额10万元,投资期限3个月,到期返还本金及30%收益”等内容。“这是我找北京的律师朋友拟的合同,绝对正规。”娄某婷一边说,一边从包里拿出一枚刻有“北京市某律师事务所财务专用章”的印章,在合同上盖了下去。
张先生哪里知道,这枚公章是娄某婷此前在长沙街头捡到的,她一直放在包里,就是为了“关键时刻装样子”。看着合同上的公章,加上对娄某婷的信任,张先生当场通过银行向娄某婷转账10万元。
仅仅半个月后,娄某婷又联系张先生,说“项目进展顺利,房企追加了订单,现在可以追加投资,收益还是30%”。已经被“高收益”冲昏头脑的张先生,再次转账10万元。至此,短短一个月,娄某婷共骗取张先生20万元。
“她当时说追加投资的话,到期能多拿6万元收益,我想着能多赚点,就又投了。”张先生说,第二次转账后,他还特意问过项目进展,娄某婷总是以“在走流程”“资金还在周转”为由敷衍,偶尔还会发几张“项目现场”的照片,“现在想想,那些照片估计都是网上搜的。”
东窗事发
2万元“利润”难掩骗局,失联逃避终被抓
2024年5月,约定的“投资期限”到期,张先生满心期待地联系娄某婷,想要拿回本金和收益,可娄某婷却开始找各种理由推脱。“她说房企还没结款,让我再等等,还说可以先给我2万元‘保底利润’,剩下的等结款了再给。”张先生说,当时他虽然有些不满,但还是同意了,当天确实收到了娄某婷转来的2万元。
不过这2万元,成了娄某婷最后的“缓兵之计”。此后,张先生多次联系娄某婷,对方要么不回微信,要么拒接电话,偶尔回复也是说“再等等”。直到6月初,张先生发现自己微信被娄某婷拉黑了,电话也成了空号,他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赶紧向警方报案。
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通过侦查发现,娄某婷所谓的“北京建材供应链项目”纯属虚构,她骗取的20万元,除了给张先生的2万元“利润”,其余18万元全被她用于支付保时捷租金、偿还信用卡欠款以及日常吃喝玩乐。2024年10月18日,公安机关将娄某婷抓获归案。
到案后,娄某婷对自己的诈骗行为供认不讳。“我一开始只是想骗点钱周转,后来越陷越深,没办法才拉黑他的。”娄某婷在供述中说,她知道自己对不起张先生,也愿意承担法律责任,但骗来的钱已经挥霍一空,无力偿还。
据此,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娄某婷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但鉴于其到案后有坦白、认罪认罚等从轻、从宽处罚情节,遂一审作出前述判决。
新闻提醒
警惕“熟人”设局,高收益背后藏陷阱
“这起案件给很多人敲响了警钟。”主审法官提醒,近年来“熟人诈骗”案件频发,犯罪分子多通过微信朋友圈、日常聊天等方式打造“成功人士”人设,再以“高收益投资”“合伙做生意”等名义骗取钱财,“被害人往往因为‘熟人关系’和‘短期小利’放松警惕,最终落入骗局。”
法官建议,市民在面对“投资邀请”时,无论对方是否为熟人,都要做到“三核实”:一是核实对方身份,不要轻信朋友圈的“奢华展示”,可通过多个渠道了解其真实经济状况;二是核实项目真实性,对“高收益、稳赚不赔”的项目保持警惕,切勿轻易相信口头承诺,务必查看项目资质、合同条款等;三是核实合同公章,涉及大额投资时,可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公章所属单位的真实性,必要时咨询律师,“一旦发现被骗,要及时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等证据,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以便警方及时固定证据,挽回损失。”
一审宣判后,张先生表示,虽然案件已经尘埃落定,但想起自己因轻信他人而损失的18万元,仍追悔莫及:“以后再也不会相信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了,也希望大家能以我为戒。”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微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