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花炮的“文化+科技”双轮印记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5-10-22 09:47:25
微浏阳
—分享—

浏阳档案里的千年花火

花炮的“文化+科技”双轮印记

文丨罗柱

在浏阳千年历史长河中,花炮不仅是富民支柱产业,更是镌刻着地域基因的文化图腾。从唐宋民间烟火的微光,到如今照亮全球夜空的璀璨,它历经手工传承、环保政策调整、科技浪潮洗礼等诸多挑战,始终在革新中前行,成为承载民生与文化的重要符号。而那些散落在各处的档案——如古籍记载、生产台账、技艺图谱,以及长篇花炮历史文化小说《大焰师》中细腻还原的场景与故事,共同构成了花炮发展的立体叙事,默默记录着这一切。

从家庭手工作坊到“四化改造”“百亿产业集群”的政策推进,从传统技艺到“烟花+”多元融合的实践探索,每一步突破都在档案与文学叙事中留下清晰印记,彰显着“文化+科技”双轮驱动的力量。

产业文化根脉

千年技艺的传承与精神图腾的铸就

浏阳花炮的文化基因深植于1400年的历史土壤之中,相关档案与《大焰师》的文学演绎,共同为我们揭开其神秘面纱。

唐代贞观年间,大瑶人李畋从药王孙思邈处得到火药秘方,以纸筒裹药替代竹节燃爆,首创“火硝纸爆”,被唐太宗敕封为“爆竹祖师”。这一典故在清代《浏阳县志-民俗篇》中有着明确记载,而《大焰师》则以细腻笔触还原了这一突破:为解决竹节燃放时易炸裂伤人的难题,李畋反复试验纸材厚度与硝药配比,最终在某个寒夜点燃第一簇“纸筒花火”,火光映亮了乡邻惊叹的脸庞。这位花炮先师的智慧,不仅开启了一项产业,更孕育了一种以“声响驱邪、光亮祈福”为内核的民俗文化。如今,矗立在大瑶镇的李畋铜像,每年吸引着全球花炮人前来祭拜;占地64032平方米的李畋公园内,古墓、博物馆与艺术长廊交相辉映,诉说着“十家九爆”的千年传承故事。

花炮是流淌在浏阳人血脉中的文化密码。北宋《浏阳县志》记载“卷纸作筒,实以硝磺,名为爆竹,馈遗者号曰‘春雷’”,生动描绘了当时的生产场景;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以“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盛赞烟花之美;清代浏阳花炮成为贡品,更凸显了其独特的文化地位。这些文字记载与实物遗存,构成了鲜活的“花炮档案”,见证着花炮从驱邪仪式到节庆盛典的文化演进历程。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浏阳花炮的制作技艺凝结着世代匠人的智慧。72道手工工序中,“扯筒”需精准控制纸筒粗细,“上盘”要巧妙搭配彩药,“结鞭”需力道均匀——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是“天人合一”的技艺表达。在大瑶、金刚等地的非遗工坊,游客可亲手体验“扯筒、褙筒”等工序,触摸非遗技艺的温度;而花炮文化博物馆里,明清印刷版、手推车等100余件实物,200多幅老照片,让千年技艺有了可感的具象载体。

花炮早已超越物质层面,成为传递情感的文化符号。从除夕守岁的“爆竹声中一岁除”,到婚庆大典的“彩焰映红妆”,它承载着中国人对团圆、喜庆的集体向往。1986年摩纳哥第21届国际焰火大赛上,浏阳烟花代表中国参赛夺得冠军,评委评价“这不是爆炸,是东方美学的绽放”;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庆典中,浏阳烟花以璀璨焰火见证历史时刻;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29个“大脚印”焰火,将中华文化的浪漫推上世界舞台,其核心技术与产品均来自浏阳花炮企业。正如“花炮给世界精彩,世界为浏阳喝彩”的赞誉,它已成为跨越国界的情感纽带。

科技赋能与生产革新

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工厂的跨越

早期,浏阳花炮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在家庭手工作坊模式下,生产流程繁琐且依赖大量人工。以鞭炮制作为例,从扯筒开始,需将裁好的爆料纸手工卷成空纸筒子,这一过程使用简单工具“扯凳”,全靠手工操作技巧;随后的褙筒、洗筒、腰筒、上盘、钻引孔、插引、结鞭等工序,也均由人工依次完成,每个环节都对工人熟练度要求极高。烟花制作则比鞭炮更为复杂,如烟花筒子的“扯筒”工序,对纸筒的粗细、长短、厚度都有不同要求,且型号多样,技术难度更大;“上盘”工序中,除了添加黑硝,还需加入“亮子”“亮球”等彩药,操作时需格外小心,避免因摩擦起火。这种手工作坊式生产规模小、效率低,产品质量受工人个体差异影响较大,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手工作坊式生产的弊端愈发凸显,产业转型迫在眉睫。据档案记载,浏阳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花炮产业升级改造,其中“四化改造”(“四化”即工厂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成为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

工厂化改造方面,鼓励花炮企业整合资源,建设现代化工厂,改变以往分散的家庭作坊生产模式。众多小型家庭作坊逐步被规模化的工厂所取代,生产场地从狭小的家庭空间转移到宽敞、规范且具备安全防护设施的工厂车间。这一转变使得生产流程得以优化,生产规模得以扩大,为实现自动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标准化改造对产品质量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相关部门联合行业协会,制定了严格的花炮生产标准,涵盖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检测等各个环节。企业必须按照这些标准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例如在火药的配比上,明确了比例要求,避免因配比不当导致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

机械化改造则是推动产业从手工迈向自动化的核心步骤。企业加大对机械设备的投入,引入自动化生产设备,如自动化的火药装填设备、烟花卷纸机、鞭炮自动组装机等。这些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因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提高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以自动化火药装填设备为例,它能够精准控制火药的装填量,相比手工装填效率提升数倍,且产品质量更有保障。

信息化改造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通过在生产线上安装传感器、监控设备等,企业管理者可以实时了解生产进度、设备运行状况、产品质量等信息,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了生产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浏阳花炮产业朝着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百亿产业集群。2024年,浏阳市烟花爆竹产业实现总产值502.2亿元,发展能级连续两年突破500亿元;浏阳烟花爆竹产业集群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烟花云”平台获评2023年度“新湖南云”县级融媒融合发展十大创新案例。众多企业通过整合资源、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一些大型花炮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在自动化生产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提升了产业的整体实力,还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花炮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如纸张、化工原料等产业迎来了发展机遇,同时包装、物流等行业也因花炮产业的繁荣而蓬勃发展。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也吸引了更多人才、资金和技术向浏阳花炮产业汇聚,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自动化水平的提升。

环保科技让千年花炮焕发绿色生机。针对“环保倒逼”难题,科研人员研发出无硫发射药、纳米纤维包装等新材料,使烟花燃放污染物减少70%;“气象联动燃放系统”可根据风向、湿度自动调整方案,2024年“周末焰火秀”因此实现零安全事故。更令人惊叹的是,AR技术与无人机编队的结合,让“蓝色流星雨”“天空之门”等沉浸式场景成为现实。

科技赋能不仅提升效率,更拓展了艺术边界。在“焰遇-浏阳河”实景演出中,水幕电影与烟花交织,打造“人在画中游”的体验;3D打印技术实现烟花造型定制,从“奥运五环”到“万里长城”,精度误差小于1米。正如花炮工艺美术大师曾培敢所说:“科技不是冰冷的机器,是让传统技艺飞得更高的翅膀。”

文化创意与业态融合

从传统产业到“烟花+”生态的突破

浏阳花炮的每一次跨越,都源于对“文化基因”的坚守与“科技赋能”的胆识。从初期科研所的“破冰”,到花炮文化节的“破圈”,再到新时代数字技术的“破局”,浏阳以政策为引领,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突破,让千年技艺与现代文明同频共振。

新中国成立初期,花炮产业从分散的家庭作坊走向集体化生产。1956年公私合营后,城关镇鞭炮生产合作社等集体企业相继成立,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1963年,全国首个县级花炮科研机构——浏阳县鞭炮研究所成立,首次将现代科技引入传统技艺,耗时十月研制出“小火轮”“二度花开”等25个新品种,实现从“土法制作”到“科技生产”的关键突破。这批产品经广州交易会试销后迅速打开国际市场,标志着科技与文化结合的早期实践初显成效。

改革开放为文化赋能注入新活力。1991年,第一届湖南国际烟花节盛大举办,浏阳花炮以“烟花与音乐共舞”的创意表演引发广泛关注,自此形成“文化节+产业展”的经典模式。此后每两年一届的花炮文化节,不仅成为烟花技艺的展演舞台,更搭建了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国际平台,推动“浏阳花炮”从地域产品升级为文化名片。

进入21世纪,浏阳花炮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乘势推进非遗工坊建设,在大瑶、金刚等地打造体验基地,让游客亲身体验“扯筒、褙筒、结鞭”等传统工序,使非遗技艺从“口耳相传”变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文化体验,文旅融合雏形初现。同时,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李畋公园等文化地标的建设,让“花炮祖师”文化与传统技艺走进大众视野。

创意焰火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载体。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重大场合的浏阳焰火表演,以“烟花绘卷”讲述中国故事;2024年龙年春晚、央视中秋晚会的创意燃放,将“七彩祥云”“天空之门”等文化意象融入设计,使浏阳焰火从节庆消费品升华为文化传播符号,品牌价值突破千亿元。

“烟花+旅游”模式进一步拓展了产业空间。2023年2月起,浏阳周末焰火秀成为常态化活动,燃放时间集中在每年2—12月的周六(特殊月份除外)。政府承担安保、文艺节目等非燃放支出并补助企业,剩余费用通过商业焰火填补。每场焰火秀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带动餐饮、住宿、购物等相关产业发展,有效助推“夜间经济”增长。2024年天空剧院周末焰火秀结合无人机编队与AR技术,打造“蓝色流星雨”“天空之门”等沉浸式场景,带动周边酒店入住率飙升,彰显科技对消费体验的颠覆性重构。

文化与科技的交融催生“烟花+”多元业态繁荣。在演出领域,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昆明世博会等重大庆典的焰火编排,首次融入剧情化设计,形成“焰火情景剧”雏形;2010年后,“焰遇-浏阳河”常态化运营,融合实景演出、水幕电影、灯光特效,打造“人在画中游”的夜间文旅体验,使游客停留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8小时,夜间消费占比提升至65%,开创“白天游景区、夜晚赏焰火”的消费新生态。

配套产业同步崛起:浏阳河沿线形成“烟花主题餐饮区”,餐馆以烟花造型摆盘、花炮故事装饰,推出“焰遇宴”等特色菜系;大瑶镇民宿集群植入非遗元素,推出“花炮手作体验+主题住宿”套餐。烟花文旅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协同共进,全市酒店民宿数量超600家,洲际、温德姆等国际品牌入驻,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

花炮与城市的共生,在“一河诗画,满城烟花”的意象中尽显。1991年第一届湖南国际烟花节上,“烟花与音乐共舞”的创意让世界重新认识浏阳;如今,每周六的周末焰火秀成为文旅标配,2023年以来累计吸引游客超过600万人次,拉动消费近180亿元。

“烟花+”生态链激活全域价值。大瑶镇的“非遗工坊+电商”模式,让手工鞭炮年销破亿元;“烟花+景区”覆盖方特、长隆等百余个景点,年燃放超600场次……在浏阳,花炮已从产业符号升华为城市IP。未来,需继续深挖“烟花+非遗”“烟花+元宇宙”等跨界可能,强化环保材料、智能燃放等技术攻关,使浏阳花炮既成为传统产业的“活化石”,又成为文旅融合的“新标杆”,在世界舞台持续绽放科技与文化交织的璀璨光芒。

品牌建设与标准引领

从产品符号到产业标杆的跃升

浏阳凭借“一河诗画,满城烟花”的城市品牌形象,成功实现从单一产品品牌到全产业链、文旅融合及城市综合品牌的跃升。这一转型既是传统产业与时代脉搏共振的典范,也是文化价值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缩影。

浏阳花炮拥有深厚的品牌积淀,其商标辨识度高,历经千年传承形成独特工艺体系与文化符号。作为地理标志产品,它是品质的象征:2003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6年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7年成为中国驰名商标,通过马德里国际商标覆盖79国;2021年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互保产品。以东信烟花集团为例,其多次承担国内外重大活动焰火燃放任务(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开闭幕式、2009年国庆60周年天安门庆典),凭借创意与技术让浏阳花炮在世界舞台大放异彩,显著提升品牌知名度。

随着时代发展,浏阳花炮产业向文旅领域拓展。2018年,浏阳通过征集启事、新闻报道等形式,从近2万条投稿中确定“一河诗画,满城烟花——中国浏阳”为全域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将浏阳河与烟花两大标志性元素融合,展现城市的诗意与绚烂。此后,浏阳开展全域旅游形象标识有奖征集活动,广泛应用于各类载体,并摄制城市形象宣传片,强化品牌传播。

城市品牌符号“一河诗画,满城烟花”源于浏阳河文化底蕴与烟花产业影响力。浏阳河承载《浏阳河》民歌记忆,烟花则以视觉震撼成为城市精神象征。2023年,该口号纳入“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框架,通过多维度传播强化品牌:北京冬奥会、卡塔尔世界杯等国际盛典的烟花表演都在强化“世界烟花之都”形象。

如今,“一河诗画,满城烟花”的城市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浏阳花炮产业通过深挖文化内涵、创新“烟花+文旅”模式,助推行业持续升级。未来,浏阳将以全球化视野推进品牌升级:2025年启动焰火燃放综合体征名活动,整合总部经济区、金滩田园综合体等业态打造世界级文旅地标;通过湘赣边文旅联盟构建“烟花IP”传播链,推动产业从产品输出向文化输出转型。这一品牌跃迁证明,传统产业通过科技赋能、文化挖掘与政策护航,既能实现自身转型,更能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一河诗画”书写历史,“满城烟花”照亮未来。

浏阳花炮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不仅见证了行业标准的演变,更实现了从被动遵守标准到主动参与甚至主导制定标准的跨越,这一转型提升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智慧,也为其他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早期的花炮制作,主要依靠匠人们代代相传的经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直到近代,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花炮行业开始有了初步的标准。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浏阳花炮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大量的花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导致浏阳花炮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根据《浏阳县志?花炮分志》数据显示,1961年因质量问题导致销售大幅下滑,全县销售烟花鞭炮2.45万箱,比1950年减少19.62万箱。

为了规范市场,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国家和地方开始制定一系列的烟花爆竹行业标准。浏阳的花炮企业积极响应,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在产品的规格尺寸方面,按照标准对各类花炮的长度、直径等进行精确把控;在药物配方上,严格控制火药等原材料的比例,以确保花炮的燃放效果和安全性。在包装标识上,企业也遵循标准,清晰标注产品名称、燃放说明、注意事项等信息。这一时期,浏阳花炮企业通过遵守标准,提升了产品质量,逐步打开了国内外市场,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消费者对花炮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浏阳花炮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为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政府部门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市场监管部门联合相关机构,依据《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等国家强制性标准,对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开展常态化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对于违规生产经营的企业,依法予以严惩,有力维护了浏阳烟花的品牌形象。

在政策的推动和严格的质量监管下,浏阳花炮企业的质量意识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为参与标准制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实力。如今,浏阳持续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凭借着雄厚的产业基础、先进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浏阳花炮企业开始参与到行业标准的制定中。2003年,“浏阳花炮”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此后,浏阳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地理标志专用标识的申请、使用和管理的文件,如《关于实施“浏阳花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若干规定》《“浏阳花炮”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等。

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方面,浏阳企业和相关机构积极参与。全国烟花爆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在烟花爆竹产品安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位于浏阳),主任委员由中心主任担任,委员由国家、省市质检、公安、安检等主管部门领导和科研单位、检测机构、大专院校、生产经营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在这个平台,浏阳的专家和企业代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制定和修订了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例如,对GB10631—2004《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等标准的修订,浏阳的专业人士从花炮的生产工艺、安全性能、环保要求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得标准更加符合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截至2024年,浏阳烟花爆竹领域共发布现行有效的国际标准13项、国家标准55项、行业标准143项、地方标准40项、团体标准19项。这些标准涵盖了花炮生产的原材料、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燃放安全、环保等各个方面,不仅规范了浏阳本地的花炮产业发展,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花炮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极大提升了浏阳在全球花炮行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从遵守行业标准到制定行业标准,浏阳花炮实现了转型提升。这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随着全球对环保、安全等要求的不断提高,花炮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浏阳花炮产业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在环保型花炮、智能花炮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从李畋点燃的第一簇火花,到如今智能工厂的机器轰鸣;从家庭作坊的“72道工序”,到国际舞台的“艺术焰火”,浏阳花炮的每一次蜕变,都是文化基因与科技力量的共振。它是乡愁的载体,是创新的样本,更是中国人“以璀璨敬生命”的哲学表达。未来,当“烟花+元宇宙”的虚拟场景照进现实,当环保烟花在星空写下绿色诗行,这簇千年星火,必将在“文化+科技”的双轮驱动下,绽放出更耀眼的时代光芒——因为它不仅是浏阳的,是中国的,更是属于全人类的快乐与祝福。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