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与《第二次握手》:手稿档案中的浏阳记忆与文化价值
文丨罗柱
浏阳河畔诞生的《浏阳河》与《第二次握手》两部作品,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文化影响。其留存的手稿档案作为重要的文化遗存,不仅记录了创作者与浏阳的紧密关联,更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
一、创作历程:手稿见证经典生成
艺术作品的形成源于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提炼。《浏阳河》与《第二次握手》的手稿,为研究其创作过程提供了直接依据。
(一)徐叔华与《浏阳河》:时代生活的艺术提炼
徐叔华(1931—2021)出生于安徽安庆,幼年迁居长沙,经历文夕大火后曾短暂避居浏阳双板桥,后辗转多地,1946年返长沙。1949年10月加入湘江文工团。1950年,19岁的徐叔华到长沙市东郊浏阳河畔的黎托乡参加土地改革工作。深入田间劳动的切身体验,使其感受到土地改革带来的深刻变化。浏阳河的自然风貌(如大湾)及河水中倒映的送粮队伍等场景,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萌生了创作一台讲述爷孙送公粮的小歌舞剧《双送粮》(原名《推土车》)的想法。
《浏阳河》即作为该剧的第三段主题歌诞生。创作期间,徐叔华晚上脚滑险些落水的经历,直接转化为剧中送粮车掉沟、请人帮忙的情节,由此引出了考问对答的经典歌词结构:“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现存手稿清晰记录了歌词的反复推敲过程,例如“十道弯”先后调整为“九道弯”“几道弯”,“百十里水路”精炼为“几十里水路”,体现了作者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后经音乐家朱立奇、唐璧光谱曲,融合湖南花鼓戏“双川调”与民谣节奏,《浏阳河》最终从戏曲片段发展为独立传播的经典歌曲。
(二)张扬与《第二次握手》:特殊时期的文本坚守
张扬1944年出生于河南长葛,在长沙长大。其外公为天文学家,舅父为化学家,伯父是工程师,浓厚的科学家庭氛围熏陶,使他从小对科学和知识分子群体有着深刻认知,这为其日后创作奠定了重要基础。1963年,读高中的张扬在北京舅父家听闻科学家科研报国及其间发生的爱情故事,决定以此为蓝本创作小说。初始稿为万余字的短篇《浪花》,后经多次修改扩充,曾用名《香山叶正红》《归来》,最终定名《第二次握手》。
这部长篇小说以20世纪上半叶为背景,讲述了苏冠兰、丁洁琼、叶玉菡等知识分子坎坷的情感经历及其在科学事业上的追求与奉献。在创作过程中,张扬为塑造真实可信的知识分子形象,查阅了大量科学家传记,走访了众多科研工作者,将观察到的生活细节和精神特质融入文本。特殊历史时期,文学创作面临严格限制,张扬坚持创作,手稿历经无数修改,布满了密集的批注和修改痕迹,凝聚着其心血与对文学的执着。手稿本身也因环境所迫,曾被拆分藏匿。1979年7月,《第二次握手》得以正式出版,累计印数达430万册,居新时期以来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发行量首位,其重写本于2006年10月问世。
二、地域关联:作品与浏阳的精神联结
两部作品的创作、传播与浏阳地域紧密相连,其内涵亦体现了鲜明的浏阳地域文化特质,这种联结不仅体现在地理空间上,更深入到精神文化层面,成为浏阳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纽带。
(一)《浏阳河》:地理意象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浏阳河》的创作植根于浏阳河畔的土改实践,其与浏阳的关联具有鲜明的原发性和地域性。歌词以浏阳河为核心地理意象,“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等句,不仅准确勾勒了河流从大围山源头出发,蜿蜒曲折流经浏阳境内,最终汇入湘江的地貌特征,更通过“送粮队”“河边田”等细节,生动再现了沿岸的生活图景。这种对地理空间的艺术化呈现,使得浏阳河从一条自然河流升华为承载地域记忆的文化符号。
作品诞生于土地改革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深刻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社会变革和农民的精神面貌。土改运动使浏阳河畔的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送公粮”成为农民支持国家建设的具体行动,《浏阳河》正是通过这一场景,传递出农民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对新中国的拥护。1951年,《双送粮》作为优秀文艺作品进入中南海演出,让浏阳河畔的土改故事走向全国;随后,《浏阳河》脱离戏曲本体,作为独立歌曲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唱片发行以及1956年全国音乐周等平台广泛传播,其旋律和歌词逐渐成为外界认知浏阳的重要文化标识。
1999年,徐叔华被授予“浏阳市荣誉市民”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其个人创作成就的肯定,更体现了浏阳对《浏阳河》这一文化成果的认同与接纳。其部分修改手稿现存于浏阳市档案馆,这些泛黄的纸页上不仅记录着歌词的修改痕迹,更留存着创作者与浏阳河之间的精神共鸣,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信物。
(二)《第二次握手》:当地环境孕育的文学果实1965年至1970年,张扬在浏阳大围山区的中岳公社南岳大队书塘生产队插队落户,这段在浏阳的知青生活,是《第二次握手》创作的关键阶段,浏阳为这部作品的成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土壤。大围山地处浏阳东部,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在特殊年代为张扬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创作空间。在田间劳动之余,他常常在煤油灯下写作,当地的木屋、梯田、竹林等场景,以及与知青、农民的交往经历,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创作心态和文本表达。
浏阳的人文氛围也滋养了作品的生长。当地虽地处山区,但有着重视教育、尊重知识的传统,即使在特殊时期,乡亲们对张扬“写故事”的行为也多持包容态度,有时还会主动为他提供创作便利。这种朴素的支持,让身处困境的张扬能够坚持创作,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对知识、理想的尊重,与浏阳当地的人文精神有着内在的契合。正如张扬自己所说“中岳书塘是《第二次握手》走向全中国的源头”,这一表述不仅强调了浏阳作为创作地点的重要性,更凸显了作品与这片土地的精神联结。
《第二次握手》的手稿在特殊年代历经波折,部分手稿被藏匿于浏阳的山林、农户家中,得以在动荡中保存下来。改革开放后,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手稿部分回归湖南。2024年5月26日,在大围山镇中岳村,《第二次握手》创作地陈列室正式对外开放,通过展示相关手稿、创作工具及场景复原,让公众直观感受作品的创作历程,浏阳也因此成为研究这部文学经典的重要实地坐标。2002年,张扬选择定居浏阳,并将其手稿正式捐赠给浏阳市博物馆,这一行为既是对浏阳的回馈,也进一步强化了作品与浏阳的深度绑定,使《第二次握手》成为浏阳文化版图中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
(三)地域精神的双重体现两部作品虽体裁不同、主题各异,但都深刻体现了浏阳地域文化中“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这种精神源于湖湘文化的核心特质,在浏阳这片土地上有着具体而生动的呈现。《浏阳河》的创作基于徐叔华在浏阳河畔的土改实践,他没有脱离现实去虚构情节,而是将土地改革带来的变化、农民的真实生活转化为艺术形象,通过“送公粮”这一具体事件展现时代风貌,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实用价值,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理念。《第二次握手》则通过苏冠兰、丁洁琼等知识分子的形象,展现了他们将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科学事业相结合的务实态度,丁洁琼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参与建设,苏冠兰在国内坚持科研攻关,都是“经世致用”精神在知识分子身上的体现,与浏阳人注重实际、追求实效的行事风格相呼应。
“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也是两部作品共同体现的浏阳地域精神。浏阳历史上就有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的传统,从古代的烟花制作技艺到近代的革命精神,都彰显了这一特质。徐叔华在创作《浏阳河》时,打破了传统花鼓戏的曲词结构,将民间小调与时代内容相结合,使作品既保留了乡土气息,又具有广泛的传播性,这种对传统音乐形式的创新改造,体现了敢为人先的艺术勇气。张扬在《第二次握手》的创作中,更是展现了惊人的创新胆识,在特殊历史时期,他突破当时文学创作的诸多限制,大胆描写知识分子的爱情与理想,塑造了一系列真实可信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种对文学本质的坚守和对创作边界的突破,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是“敢为人先”精神在文学领域的具体实践。
两部作品还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这是浏阳地域文化中最为珍贵的精神内核之一。浏阳人自古就有“心忧天下”的传统,这种情怀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浏阳河》中,农民对家乡“新貌”的赞美,并非局限于个人生活的改善,而是与“几十里水路到湘江”的开阔视野相联系,体现出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的紧密关联,对家乡的热爱自然延伸为对国家的忠诚。《第二次握手》中,科学家们的选择更是直接体现了家国情怀,丁洁琼在国外学有所成后,克服重重困难回国,为国家的科学事业奉献终身,这种“科学报国”的行为,与浏阳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命运奔走的精神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浏阳地域文化中深厚的家国基因。
三、当代价值:手稿档案的多元赋能
《浏阳河》与《第二次握手》的手稿档案及其经典作品,是浏阳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符号构建、文旅品牌驱动及文化根脉培育等三个方面。
(一)塑造地域文化符号,提升城市知名度
《浏阳河》歌曲的广泛传播,成功构建了“浏阳河蜿蜒流淌、两岸稻花飘香”的鲜明地域意象,成为浏阳最具识别度的文化符号之一,显著提升了浏阳在全国及国际的知名度。两部作品的手稿(如《浏阳河》歌词修改稿、《第二次握手》不同版本稿及批注)及其创作故事,是浏阳地域文化记忆的核心载体。大围山镇中岳村《第二次握手》创作地陈列室等场所的展示与研究,强化了这一符号的历史厚度。
(二)驱动文旅品牌建设,促进产业融合
依托《浏阳河》的文化影响力,浏阳系统打造了以“浏阳河”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品牌,主导举办了多个大型活动。这些文化活动有效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带动了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成为推动当地文化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引擎。接下来,可围绕作品及手稿,开发“文学记忆+知青生活+乡土风情”的独特IP,既能提升浏阳旅游的文化厚度,又能通过“文化体验+消费场景”的结合,激活区域经济活力。
(三)培育本土文化根脉,深化教育传承
徐叔华、张扬的创作经历与作品,为浏阳文艺工作者提供了重要的创作参照,激励本土创作者深入挖掘地方资源,持续产出涵盖文学、音乐、戏剧等多领域的作品。
《浏阳河》被纳入浏阳学校音乐教育,成为培养学生乡土认同感的教材。市档案馆、博物馆及陈列室可通过手稿展览、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认同。两部作品及其手稿也可吸引学者进行研究,推动浏阳地方文化学术深入发展,并作为文化名片促进对外交流。
《浏阳河》与《第二次握手》的手稿档案,是浏阳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的重要承载物。它们见证了创作者与浏阳的深厚联结,蕴含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在地域文脉延续、文旅产业升级及本土教育深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系统性地保护、研究并活化利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深入挖掘浏阳地域文化价值、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培育地方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等具有深远意义,将持续为浏阳的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作者系浏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市档案馆馆长)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