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川河畔新发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
环保志愿者联动守护“植物基因库”,见证浏阳生态持续向好
张运和在仔细查看野大豆的生长情况。
浏阳日报讯(文/图记者蒋萌萌)“读到网友莎子一篇文章后,对生物多样性有兴趣的张嗲,想进一步了解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日前,一则朋友圈在浏阳的植物、环保爱好者中引发了热议。
发布者是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张运和,一名自1985年就投身环保志愿服务的老志愿者。而这条朋友圈的背后,是一次对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实地发现。
近日,记者在张运和的指引下,来到位于渭川河下游的邹婆桥,见到了多片分散生长的野大豆。现场观察可见,该野大豆群落生长状态良好,藤蔓缠绕着周边植物,其上开着典型的淡紫色蝶形小花,已结出多个扁状小豆荚。
“一开始,我也不能确定这就是野大豆。”张运和回忆,“我马上通过网络拍照识别,又找了从湖南农大退休的老师,还把照片发给了好多熟人帮忙辨认。”
渭川河畔的野大豆群落,展现出良好的生长状态,这是浏阳生态持续向好的生动体现。
通过环保志愿者同行的帮忙,他最终联系上了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张国进。经过线上沟通和照片比对,这片植物的身份被最终确认——它们就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
据介绍,野大豆属于豆目豆科蝶形花亚科大豆属,原产于中国,具有抗寒、抗病性强等优良特性,是改良栽培大豆品种的重要基因来源。“野大豆与大豆是近缘种,可与大豆杂交,而大豆是中国主要的油料及粮食作物。在农业育种上,可利用野大豆进一步培育优良的大豆品种。”张运和告诉记者,“它就像一座天然的基因库,对粮食安全、生物基因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的确认,让张运和有了行动的底气。确认物种后,他的探索从“一点”扩展到“一片”。他将信息发到朋友圈,发动朋友和网友共同关注。很快,官渡镇、永和镇等地的朋友纷纷发来疑似照片,“经过我们的初步核实,浏阳有多个地方存在野大豆群落。”
身份确认了,接下来是如何保护。张运和建议:“一个是就地保护,让更多市民认识什么是野大豆,并共同保护;另一个就是迁地保护。”他设想,如果在即将开发的地方发现了野大豆,就应通知相关部门,由志愿者将其移植到湿地公园等受保护且长期稳定的区域。
近年来,随着浏阳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河流水质改善、湿地生态恢复成效显著,为野大豆等原生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张运和的发现,正是浏阳生态持续向好的一个生动注脚。
阳光灿烂,渭川河畔的野大豆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张运和又拿起手机,记录着植株的最新生长情况。在他的镜头里,这些紫色小花、青色豆荚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植物保护,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希望所在。
相关新闻
育种实践,只为找回“记忆中的豆豉香”
在距离发现地20多公里外的葛家镇,野大豆的育种实践已悄然展开。育种专家杨意红正致力于提纯复壮制作浏阳豆豉的原料——拖泥豆。
拖泥豆曾是制作浏阳豆豉的主要原料,但因故一度濒临绝种。为找回“记忆中的豆豉香”,杨意红四处寻觅老品种,并创新性地利用野外采集的野大豆与之杂交。
经过反复试验,他成功培育出抗病性更强、色泽更为黑亮的黑色拖泥豆品种,让传统风味得以回归,“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持续提升产量,只有产量上去了,制作浏阳豆豉的原材料才能跟上……”
如今,这片名为“沙子坡”的试验基地上,拖泥豆长势喜人。野大豆的基因,正通过育种人的坚守,结出新的果实。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