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飘香,绘就北盛好“丰”景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袁安彭红霞
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在北盛镇高标准农田示范片,目之所及是无垠的金色稻浪,收割机在其间轰鸣作业;田埂边,新建的渠道如银带般蜿蜒,将清流源源不断引入沃野……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得益于捞刀河的滋养,北盛镇自古水土丰饶、稻作绵延,是浏阳的四大古粮仓之一。
秋日的北盛镇,连片平整的农田块块相连,金黄色稻田内稻浪翻滚,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近年来,北盛镇在承续农耕底蕴的同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昔日的古粮仓,正以坚实的根基和创新的姿态焕发新的生机。
“小田”变“大田”
喜迎大丰收
金秋时节,北盛镇卓然村千亩稻田里机声隆隆,收割机正开足马力穿梭作业。“今年又是个好年景!”浏北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劲抓起一把刚脱粒的金黄饱满的稻谷,喜悦溢于言表。
今年,刘劲种植的700亩双季稻实测亩产干谷超1100公斤,较往年稳中有增。此外,他种植的400亩再生稻,8月收割的第一茬也迎来大丰收。“再生稻收完,我们紧接着轮作油菜,一块地能实现三茬效益,效益提升不少。”刘劲介绍。
改造后的乌龙陂水闸。
离开翻滚的稻浪,来到合作社的烘干中心,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新收的稻谷在这里经过烘干、清理、入库,全程一气呵成、高效便捷。“过去看天晒谷,一旦遇上连续阴雨天,稻谷容易霉变发芽。现在好了,稻谷离田后直接进烘干房,省时又省力。”刘劲感慨道。
这样的场景在北盛镇随处可见。据长沙市农业农村局测产数据显示,今年北盛镇高标准农田示范片里,中稻平均亩产695.5公斤/亩,早稻亩产679.37公斤/亩,双双创下佳绩。
从2013年做农机服务起步,到如今建成集育苗、种植、收割、烘干于一体的全程机械化服务链,刘劲的种粮之路,正是北盛镇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生动缩影。
农户正抢抓农时,全力收割稻谷。
丰收的底气,离不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扎实推进。漫步秋日田间,连片平整的农田块块相连,灌溉渠系纵横交错,机耕道直达田垄,往日的“零碎田”变成“高产田”,为粮食稳产高产筑牢了“耕基”。
近年来,北盛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278亩,镇域覆盖率达70%。“小田”变“大田”,不仅保障了稻田灌溉和机械化作业,也显著提升了土地综合效益。
更令人振奋的是,北盛镇农业发展今年再添“新名片”——2025年打造的省级再生稻高产高效万亩示范片,成功入选2025年湖南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与此同时,亚洲湖村、百塘村、边洲村三大双季稻千亩示范片全面建成,共同构建起多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水利双升级
织密农田灌溉网
农业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强力支撑。在北盛镇,丰收的密码不仅写在金灿灿的稻田里,更镌刻在纵横交错的渠道和焕然一新的水利枢纽中。
今年4月,北盛镇乌龙陂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正式竣工投用。从空中俯瞰,一座灰白相间的现代化水闸横跨碧波之上,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气势恢宏。
“原乌龙陂水闸已使用多年,泄洪能力不足,闸门腐蚀严重,部分甚至无法正常开启。”北盛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为提升水闸的安全性和功能性,北盛镇于去年6月启动该工程建设,对水闸进行拆除重建和加固,并增设了计算机监控设施及水闸监测系统。
作为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的大型水利工程,水闸建成后可保障下游亚洲湖村、百塘村、拔茅村共计1.3万亩农田的用水,极大提升了区域防洪、蓄水和灌溉能力。
水利命脉既要“强中枢”,也要“通末梢”。与乌龙陂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同步,马尾皂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北盛片区项目也进入了扫尾阶段。
过去,由于灌渠年久失修、水源单一,北盛镇农业灌溉效率低下,旱季时常无法满足种植户的灌溉需求,制约了农业高质量发展。
面对这一痛点,北盛镇主动作为、积极争取,于去年8月推动该节水改造项目落地。项目对乌龙陂总干渠、西干渠、南干渠及六一渠、团结渠等15条骨干渠道,总计约33.5公里进行混凝土和浆砌石衬砌,并改造4座隧洞,总长2.8公里。
“工程全面完工后,将有效解决3万余亩粮田的灌溉需求,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上述负责人表示。
水利兴,则农业兴。眼下,随着乌龙陂水闸除险加固工程竣工投用、马尾皂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北盛片区项目加速推进,两大水利基础设施同步升级,为全镇4万余亩农田筑起一道坚实屏障,成为农业增收、粮食稳产的坚实后盾。
科技引领
传统农业提质增效
农科院创新技术的推广,让水稻种植省力更高效;自动导航系统的应用,为传统农机装上“智慧大脑”……科技的力量,正成为北盛镇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北盛镇深化与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的合作,挂牌成立了柏连阳院士创新团队工作室,一批先进农业技术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
今年重点打造的省级再生稻高产高效万亩示范片,正是院地合作的典范。示范片采用柏连阳院士团队选育的优质稻种与先进技术,实现“一种两收”,水稻产出效益大幅提升。
在燕舞洲村的120亩示范田里,省农科院重点推广的稻田“厌氧+黄腐酸”杂草绿色防控技术成效显著。此前现场测产显示,随机抽取的3块田测得杂草防效达99%,平均亩产为748.9公斤,被专家组一致认为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我们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通过创造厌氧环境并利用黄腐酸的抑制作用,能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同时有效阻控杂草,帮助农户以更低成本实现增产。”柏连阳院士介绍。
院士团队的常态化指导,让农户种田更有底气。“专家每周都来田里查看长势,指导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种粮大户曹磊说,“他们总能给出最专业、最及时的建议,让我们种田更加得心应手。”
在八五〇农场驻北盛镇马战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稻田内,科技赋能的表现更加直观。依托卫星导航的高精度定位系统,每一块农田都被录入“精细化管理平台”,实现数字化管理。
2023年,北盛镇引进八五〇农场有限公司,全程管理马战村210亩水田,打造“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益”的“六高”示范基地。在整个生产种植环节中,八五〇农场积极发挥科技助农优势,引进配套自动导航系统的插秧机、平地机等装备,实现自动对行、自动作业,推动农业生产向精细化、智能化迈进。
如今,北盛镇多个再生稻与双季稻示范片,均已稻穗垂金,静待开镰。良田为基、科技赋能、产业增效……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五谷丰登,北地兴盛”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