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于竹帛——鲍贤伦、陈阳静书法展”在四川成都开幕
千年简帛焕新彩
5月18日上午,“书于竹帛——鲍贤伦、陈阳静书法展”在四川中国书画美术馆开幕,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观展。
浏阳日报讯(记者欧阳稳江)5月18日上午,由四川省诗书画院、湖南省画院联合主办的“书于竹帛——鲍贤伦、陈阳静书法展”在四川中国书画美术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27日,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事无诗不联》鲍贤伦作品
开幕式上,何应辉、鲍贤伦、王琼、戴跃、石纲等名家先后致辞,围绕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与创新发展等展开深入探讨,强调书法艺术在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呼吁广大书法工作者扎根传统、守正创新,推出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
史游《急就篇-第一》陈阳静作品
本次展览共展出鲍贤伦、陈阳静的100余件书法作品。两位书家以简牍书法为文本各探其源,通过个性灿然的笔墨语言,分别在秦简、汉简创作上臻至当代高度,展开跨越时空的“简帛对话”,将传统书法与当代审美有机融合,既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也展现出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活力。
人物简介
鲍贤伦:1955年出生于上海,1982年春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1974年起先后师从徐伯清、姜澄清学习书法。现为浙江省书协名誉主席,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陈阳静:1984年出生于湖南浏阳,毕业于四川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湖南省画院副院长,湖南省书协主席团委员,长沙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一级美术师。
名家点评
跨越时空的“竹帛对话”
冷柏青
“书于竹帛——鲍贤伦陈阳静书法展”,作为四川省诗书画院2025年度重要的学术邀请展,以两位书家对秦汉简牍的深度解构与创造性转化为核心,既是对书法源头的深情回望,亦是以当代笔墨重启竹帛书写精神的尝试。
“书于竹帛”四字承载着中国文字书写的原初基因。从殷商甲骨到秦汉简牍,从丝帛的流动感到竹木的方折质朴,竹帛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中华文明精神最本真的物质见证。它们诞生于日常,书写于刀笔之间,既有篆书的古拙凝重,又孕育着隶变的流动生机。真正的书法创新,必须扎根于传统的沃土;而传统之“活”,正在于它能在当代创作者的笔下获得新的呼吸。
鲍贤伦和陈阳静的创作,以简牍为精神原乡,却以截然不同的路径诠释其精髓,形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竹帛对话”。鲍贤伦的隶书,堪称“简牍考古”的当代转译。他摒弃清代碑学对汉隶的程式化摹写,转而直面简帛的“原生状态”——那些因简牍残破而产生的飞白、因快速书写而保留的牵丝、因材质局限而形成的朴拙笔意,在他笔下被提炼为一种“鲍式书写”。他深研汉隶经典,以简牍的“书写性”重构隶书的骨架:线条如锥画沙般沉厚,却不失简帛的灵动;结字在方整中暗藏险绝,既有秦简的率真,又具汉碑的秩序。
陈阳静的简牍草书,则是“以今释古”的实验。他跳出章草固有的法帖范式,从简牍中提取“古质”的基因:线条的提按顿挫源自秦简的疾涩节奏,空间的疏密错落暗合汉帛的虚实呼吸。但他并未止步于模仿,而是以“破界”思维重构章草的视觉逻辑——草法中融入简牍的直率,结字中打破章草的平正,甚至以现代构成打破简帛的时空局限。既是对隶草“古质”的解码,更是对其“今妍”精神的重新定义。
两位书家虽出生于不同年代,可展览把他们并置在一起,恰似两株扎根同一片土壤的古木,枝干形态迥异,却共享同一种文化基因。前者以隶书为体,在简牍的方折顿挫中构建宏大的历史叙事;后者以隶草为用,在简帛的流动气韵中释放个体的精神能量。两人对竹帛的取法,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的学术命题:书法的当代性,不在于形式的颠覆,而在于对书写本质的回归——回归到竹帛时代那种“即兴而书、因势赋形”的生命状态。“书于竹帛”的深层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永恒命题:如何在传统与当代的张力中,构建属于这个时代的书写范式?鲍贤伦以简牍重构隶书的秩序,陈阳静以简牍激发草书的浪漫,二者共同证明:传统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他们的创作,既是对秦汉简牍的深情回望,也是对当代书法命运的积极回应。
真正好的书法展览,应是传统与当代的对话场域。当观众驻足于鲍贤伦浑厚的隶书前,他们可以触摸到简牍时代的文化基因;当目光流连于陈阳静奔放的隶草间,他们可以感受到竹帛书写的自由精神。这场“书于竹帛”的对话,既是对汉字书写根源的叩问,亦是对当代书法可能性的探索。
(作者系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