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星星的孩子”主题活动中积极互动,既感受到乐趣,又收获了友谊。记者张玲
浏阳日报讯(记者张玲)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星星的孩子”,这个称谓被形象地用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孤独症患者,也是人们常说的“自闭儿”。3月31日,记者跟随37岁的孤独症患者黄鸿蔚的日常生活轨迹,走近“星星的孩子”,走近这个特殊的群体。
黄鸿蔚出生于1988年,家住浏阳市集里街道神仙坳社区。长相帅气、性情温和的他,却是一名智力障碍三级的孤独症患者。
“孩子在2岁之前都没有什么征兆,性格活泼可爱。”黄鸿蔚的母亲回忆,但3岁左右,他开始表现出不爱说话、行为刻板等症状,对陌生人表现出极度的恐惧和排斥。
确诊孤独症后,家人难以置信又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黄鸿蔚也从此踏上了漫长的康复之路。他不爱说话,母亲反复教他识字、说话;他动手能力差,拿筷子、系鞋带、叠被子等成了他每天反复练习的技能;他无法融入社会,幼时去特殊学校、成年去残疾人服务中心,构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两点一线。
“我会自己煮面吃。”如今30多年过去,黄鸿蔚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许多日常事务,除了自己煮面,他还会洗脸、漱口、叠被子,甚至洗碗、拖地等家务。
“刘叔叔好。”“陈老师好。”当天上午九点,黄鸿蔚准时来到浏阳市众爱残疾人服务中心,一进门,他便主动向工作人员问好。这看似简单的问候,对孤独症患者来说却是极大的挑战。工作人员刘卫东回忆,10年前刚见到黄鸿蔚时,他对陌生环境感到非常紧张害怕。在母亲半个多月的陪伴以及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引导下,他才慢慢克服陌生环境带来的不安。
8点钟跳健康操、9点钟上“扫盲课”、9点半学习叠衣服整理书柜……众爱残疾人服务中心的活动每天都丰富多彩。为了迎接孤独症日的到来,3月31日的“扫盲课”特别安排了认识“星星的孩子”主题活动。“每天都非常开心。”黄鸿蔚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脸上洋溢着笑容。
下午2点半,黄鸿蔚和小伙伴们在老师的安排下一起“穿大宝”。这是社会爱心企业为他们提供的简单工作机会。黄鸿蔚一天能穿四五十串“大宝”,大约能挣10块钱,这不仅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还让他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
黄鸿蔚不仅动手能力较高,而且心底善良,他每天都主动帮助工作人员收拾碗筷、扫地;会帮助无法自理的残疾人洗杯子、倒水。
下午4点,结束了在众爱残疾人服务中心的一天,黄鸿蔚自己乘坐公交车回家。让孤独症患者独自乘坐公交车并非易事,背后融汇着许多人的爱心和努力。
黄鸿蔚最初乘坐公交车经历了长达一个多月的磨合期。从家长每天陪同认车、认站、克服恐惧,到最后家长慢慢放手,每一个步骤都充满着挑战和担忧。
许多司机和乘客得知“星星的孩子”乘车时,都会展现出极大的善意。众爱残疾人服务中心负责人唐娥感慨道,随着孤独症日的推广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群体,理解他们的孤独,包容他们的异常行为。“正是因为这些关爱和理解,‘星星的孩子们’才真正拥有了良好的成长环境,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在蓝天下快乐奔跑。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