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外诗人第一刘
活动现场,大家通过传唱其诗、传诵其人其事来缅怀刘善泽。熊剑摄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实习生胡晓梅
他,诗才如海,因编著颇丰而入选“同光十子”,并留下《三礼注汉制疏证》《天隐庐诗集》等著作;他,身处乱世却志节皎然,曾任湖南省议会议员长达九年,绝不为利益与他人同流合污;他爱国忧民,以诗歌传世,借助诗歌反映人民疾苦和国家安危——他,便是被誉为“湖外诗人第一刘”的刘善泽。
2025年是刘善泽诞辰140周年。3月29日,纪念刘善泽先生诞辰140周年座谈会暨花鼓戏歌《浏水棹歌》首发式在大瑶镇杨花书院举行,以传唱其诗、传诵其人其事来缅怀这位杨花先贤。
一首《浏水棹歌》,传唱乡土深情
巍巍大围山,九曲浏阳河。对于浏阳河这条母亲河,浏阳人怀有深厚的情感。它被许多歌唱家唱响,也被众多文人雅士吟诵,其最让人感到神奇的不仅在于河流弯道多,而在于它的流向。它与“大江东去”的常态不同,向西流淌,一路遇山,多有折返,但总能绕过阻挡向西而去……
在长沙期间,刘善泽与名人雅士交往众多,前排左四为刘善泽。
“源头路远夹清溪,河底沙明净浊泥。江海狂澜尽东倒,却输浏水尚能西。”在众多的诗词歌赋中,刘善泽的《浏水棹歌》不仅描绘了浏阳河的源远流长与清澈透亮,更将浏阳河一路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名河大川气质描绘得淋漓尽致。
随着竹笛声的引入,浑厚激越的男声响起,《浏水棹歌》以花鼓戏歌的方式让全场人都屏住了呼吸。豪放的吟唱声里,开阔奔放、充满力量的不仅仅是那些跳跃的音符,更将浏阳河奔流不息的磅礴气势展现得一览无余。随着船家号子的加入与反复的吟唱,让人仿佛感受到了刘善泽写就这首名诗时的慷慨激昂与汹涌澎湃的乡土深情。
一曲终了,掌声如潮,忍不住遥想刘善泽当时是如何深情地爱着自己的家乡,又是如何在书斋中以诗词来描绘浏阳河的壮丽之美。
这便是由长沙陈耀音乐工作室和浏阳市欧阳予倩文化研究会共同出品的花鼓戏歌《浏水棹歌》首发式现场,由国家一级演员、表演艺术家王亦文演唱。
“这首花鼓戏歌采用的是刘善泽的原词,由国家二级作曲家陈珊珊作曲。浏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走出了刘善泽先生这样杰出的人物,给了工作室创作这首戏歌的基础……”首发式上,《浏水棹歌》艺术总监、陈耀音乐工作室的领衔人陈耀深情地讲述了这首作品的创作历程——
这几年,陈耀来浏阳的次数比较多。每来一次,他心中就加深一次对浏阳的感情,更是感慨浏阳这方土地走出了谭嗣同、欧阳予倩等人物。而刘善泽,则是又一位让他敬仰的浏阳先贤。
今年年初,在得知今年是刘善泽先生诞辰140周年之时,陈耀决心创作一首歌来纪念这位了不起的杨花先贤。随后,主创团队多次到杨花村和浏阳河畔采风,感受诗中所蕴藏的丰富内涵,揣摩刘善泽创作这首诗时的心境。“我们运用西洋管弦乐的配器突出那份宏伟,民族乐器只用了一支竹笛作为引子,用劳动号子的乡村音乐风格,体现浏阳河流域的风土民情。希望通过这首戏歌,讴歌浏阳的秀美风光、历史文化,表达我们对刘善泽先生,对浏阳河的崇敬。”
多位学者真知灼见,致敬先贤风骨
“少年聪慧,十岁能文,十四岁已熟读经史要籍,兼喜读古近体诗。学诗尤勤,自汉魏六朝到唐宋元明清诗,无所不读,抄录吟诵,体会学习。创作不倦,影响日大……1912年湖南省成立议会,刘善泽被选为议员,旋闻有贿选者,乃立即退出,不与为伍。又先后任华洋义赈会委员等职。1921年,吴佩孚据东南五省,再三延聘他为秘书长,坚辞不就。1925年,国民政府教育总长彭允彝邀其北上任要职,亦婉拒未赴……”
“湖外诗人第一刘。”这是近代语言文字学家、杰出学者杨树达对浏阳先贤刘善泽诗品的赞誉。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刘善泽生于湖南浏阳。早年,刘善泽曾任湖南官书局编纂,主编《湖南公报》,又任湖南国学馆教务长等职,后执教于湖南大学,与杨树达成为同事,交谊尤深。其爱国忧民、才华横溢、精于注疏、志节皎然等特点,让他不仅仅停留在“同光十子”和“杨花刘氏四兄弟”的个人标签上,而是如一颗耀眼的星星照亮着后世。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文史专家张之俭率先从刘善泽的个人影响进行了相关发言,让与会人员对其学术贡献、诗歌成就及历史地位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猗欤吾湘,旧称楚国。楚人多才,彦和所羡。南金东箭,代有胜流。固宜追微前哲,共耽清尚……”刘善泽一生主要参与过两个长沙本地的诗歌社团,分别是麓山诗社和碧湖诗社。无论是担任麓山诗社的社长还是参与主理碧湖诗社,他的道德文章皆为后世楷模。值得一提的是,刘善泽还是岳麓书院优秀学术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沿袭了湖湘学派,将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经世致用和爱国主义传统发扬光大。
接过张之俭的话题,来自岳麓诗社、碧湖诗社的代表分别进行发言,对刘善泽的诗歌风格、文学地位、学术地位等进行了深度解读。
“余事犹堪雄一代,百无聊赖以诗传。”1912年《湖南公报》出刊,曾运乾与李抱一、陈天倪、龙兼公诸先生遂共主笔政,曾运乾等还兼《国民日报》编撰,稍后,刘腴深(善泽)出任总经理。时几位先生均衫鬓青青,意气风发,同心以肇建共和、自由、民主之中国为己任,谓建国首要,莫先于启发民智,宣扬民治,因相率从事言论工作,自此,曾运乾与刘腴深、陈天倪、黎锦熙,文字论交,终生不坠……随后,时务学堂故址主人、著名经史学家陈天倪之后的陈家书以家传之经历回顾了刘善泽的“胸怀天下”及“乱世不坠高洁之志”精神。
著名文史专家陈先枢、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赵骥、文史专家任波分别从刘善泽的麓山渊源、著述立言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在历史上的成就、地位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先生遗风,山高水长。夏剑钦是岳麓书社原社长、《湖湘文库》编委会副主任,也是从杨花走出去的著名学者。在座谈会上,他从刘善泽的书香门第、家学传承,延伸至其才能品德,并表示刘善泽的一生一如他的名句一般独领风骚,值得后辈学习发扬。
传承是一种坚守,也是一种力量。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理表示,此次座谈会不仅加深了世人对刘善泽诗才的了解,其风骨气节更值得后人学习。“江海狂澜尽东倒,却输浏水尚能西”不仅是浏阳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写照,更奏响了浏阳文化自信的最强音,希望能进一步继承发扬刘善泽的精神遗产,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人物介绍
刘善泽(1885—1949)字腴深,晚号天隐,大瑶杨花人,曾任湖南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等,著有《三礼注汉制疏证》《天隐庐诗集》等,以诗名扬海内,与嘉应黄遵宪、义宁陈三立等并称“同光十子”。辛亥革命之后,曾当选湖南省议会议员。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主编《湖南公报》,任湖南官书局编纂,被杨树达先生誉为“湖外诗人第一刘”。“江海狂澜尽东倒,却输浏水尚能西”,是刘善泽《浏水棹歌》一诗中的名句,常被用来形容“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浏阳精神。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