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老兵甘尾华的两条“战线”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5-04-27 10:55:10
微浏阳
—分享—

从顶着炮火抢修战地通道,到冒着风雨为老人送餐

老兵甘尾华的两条“战线”

06版每月一星-4.jpg

1983年至1986,甘尾华在部队度过了3年军旅生涯。

4月24日11时,风雨交加,永和镇永鑫社区的老街上,甘尾华和往常一样开始给老人送餐,摩托车碾过巷口的泥土,饭菜的热气被紧锁在箱子里。这位60岁的退伍老兵从未卸下征鞍——战场烽烟化作街巷炊烟,铁血守卫转为温情守护。他将勋章尘封箱底,却让冲锋的号角在血脉中长鸣,每日穿梭为耄耋老人送去暖意饭菜,连续100多天从未请过假。

对甘尾华来说,1983年的龙州前线,是18岁的工程兵在炮火中抢修“生死通道”;2024年的社区小路上,是年过六旬的他用摩托车丈量出一条“爱心送餐路”。当记者问起这份“不请假的执着”,他摸着有些褪色的迷彩裤笑了笑:“当年阵地一分钟都耽误不起,现在老人的饭也一样。”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徐旻

战场记忆

顶着炮火抢修“生命通道”

时间回到1983年,甘尾华在衡阳度过了新兵连短暂的三个月。1984年春节,他作为广州军区的一员踏上了边境前线。

06版每月一星-1.jpg

甘尾华(后排左一)和战友们的合影。

西南边境的天气十分潮湿,蚊子、蚂蟥肆虐,甘尾华负责和战友们抢修交通线、构筑防御工事和隐蔽设施,每次作业都需要全副武装,连头上也罩着塑料袋,只露出眼睛和鼻孔。更艰难的是,他必须冒着敌人的炮火进行作业,炮弹就在头顶飞过,可年轻的他没有一丝畏惧,只有满腔的报国热情。

1984年4月底,甘尾华随部队准备开展行动。“我到现在还记得,那是1984年5月1日零点,我们紧急集合吃饭,准备行动。”往事历历在目,甘尾华喃喃道来,“天一时晴一时雨,我们连队打阻击,掩护另一个连队砍除植被、开辟步兵进攻通道,好让后面的部队晚上上山隐蔽。”

“当时为了照顾我这个当兵不久的人,我的战友让我睡在小小的‘猫耳洞’里面躲避敌人的炮击,他就在洞外面守着,结果不小心负伤,头上留了一个好大的疤……”

随着首战告捷,甘尾华的部队接到了新的命令:改地面进攻为侦察袭扰和大炮轰击。甘尾华依然坚守阵地,巩固防御工事,修建环形公路、应急公路,直到1986年服役期满才退役回乡。

义工日志

穿街走巷当好“全勤送餐兵”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为人民服务”是甘尾华贯穿一生的真实写照。“党和政府关心我们,我也想着要为大家出份力。”甘尾华说。

06版每月一星-3.jpg

4月24日,甘尾华冒着雨给老人送去热乎的饭菜。

逢年过节上街巡防、守护学生上下学、文明交通劝导……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志愿服务的身影。2024年9月30日,永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开办睦邻食堂,永鑫社区老年协会会长贝成茂联系甘尾华,邀请他来当志愿者。贝成茂也是一名退役老兵,他知道“甘尾华一定愿意来”。

“我当然愿意,只要我还有一份力,我就出一份力。”甘尾华说。除了日常打扫卫生,他还主动承担了为近20名老人送饭上门的服务。这些老人分布在永鑫、永福、菊香三个村(社区),年龄普遍在80岁以上,家里儿女上班,自己腿脚不便,最远的一户离食堂有3公里。

每天中午11时,甘尾华准时开始送餐。他仔细地将三菜一汤装进保温箱,确保每个餐盒都盖得严严实实,骑上那辆老旧的摩托车驶向街巷深处。下雨天,迷彩雨披就成了他的“战袍”;下雪时,他裹紧手套和护膝,继续前行。摩托车在湿滑的路面上稳稳行驶,保温箱里的饭菜始终保持着温度。

“老刘反馈昨天的菜有点咸”“莴笋炒肉得到了一致认可”……每天,甘尾华都会细心收集老人的评价,反馈给睦邻食堂。

“老班长送餐比闹钟还准!”11时13分,永和老街的张新桂就收到了甘尾华送来的饭菜,她今年84岁,因为要照顾生病的老伴,最近一直在睦邻食堂报餐。“当年我们多挖一米战壕就能多活几个战友;现在跑快10分钟,老人家就能早点吃上热乎的饭菜。”甘尾华笑着说。

“下这么大雨,真是辛苦你了!”“太谢谢你了,进来坐一坐吧!”每到一户,热情的老人总是想请甘尾华进屋喝口茶歇一歇,甘尾华总是笑着婉拒,“还有别的老人要送饭,下次再来!”

睦邻食堂运营以来,甘尾华没有请过一天假,每天都及时把饭菜送到了老人们手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老甘也一样,但他总是把送饭放在最靠前的位置,从来不耽误,这份责任心很难得。”永和镇退役军人服务站专职副站长蒋剑宏说。

“当兵的那段日子磨炼了我的意志,我也希望在自己尚有精力的时候,多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是对我军旅生涯的最好回馈。”甘尾华说。

记者手记

义工身份让他“找到新的战场”

三年军旅生涯,说长不长,说短,却影响了甘尾华的一生。

2010年,甘尾华的母亲中风偏瘫,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他放弃了原本的工作岗位。每天给母亲做饭喂饭、洗脸擦身、换尿布、按摩……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而甘尾华一做就是10年,直到2019年母亲去世。

命运无常,2020年10月,甘尾华的爱人突发脑瘤破裂,经过多次抢救,爱人陷入“植物人”状态,至今没有苏醒。如今,甘尾华将爱人安置在当地一家养老院,每天上午为她擦洗按摩后就去睦邻食堂做义工。

“我非常感谢当兵这三年的经历,极大地磨炼了我的意志,尽管这些年遭遇了生活的接连打击,但我没有被打倒。”甘尾华说。

2019年,甘尾华和战友们故地重游,他找到了当年自己挖的“猫耳洞”。岁月变迁,洞穴已然坍塌,但那份坚守与热血从未改变。战场教会他“死守阵地”,而义工身份让他“找到新的战场”。“洞会塌,但人得立着”——正如他的人生,从未退却半步。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