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乡愁未断,千里寻根圆梦
成都男子持模糊线索来浏寻亲,一份族谱牵起跨世纪血脉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莫瑜
回乡的路有多远?也许是上千公里,也许要走几十年。近日,一段暖心的寻亲故事在浏阳上演。55岁的孔涤非从四川成都来浏阳寻根问祖,在浏阳市民的热心帮助下找到了家族线索,圆了他和父辈的“回家梦”!
4月13日,回到四川的孔涤非将这一趟寻根之旅详细地分享给了家人,并约定在合适时机再带着家人回浏阳。
寻亲成都男子来浏阳寻找父辈信息
孔涤非是重庆人,现居成都。“我掌握的信息有限,只知道爷爷孔昭逵、父亲孔东迁的名字,以及父亲早期证件上记载的籍贯‘湖南省浏阳县庆福乡’。”孔涤非介绍,1950年,十三四岁的父亲被爷爷带着离开了家乡,此后再未提及过家乡的任何消息,他对浏阳几乎一无所知。
“水有源,树有根,人是需要归属感的。”孔涤非说,多年来,他一直被“我从哪里来、我属于哪里”所困惑。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寻根问祖的愿望愈发强烈。他曾拿着仅有的线索寻找多年,两次前往山东曲阜孔氏家族查询,但都杳无音讯。
庆福乡在哪儿?这个上世纪的老地名,如今在网络上、地图上早已不见踪影。孔涤非查阅大量文史资料后,将目光锁定在浏阳淳口、龙伏一带。
“无论如何要去一次浏阳!”今年3月9日,他专门腾出一周时间,规划好来浏寻找路线,并邀上几名好友同行。
那天上午9时许,孔涤非到了位于达浒镇金石村的孔氏家庙——这是湖南省现存唯一一座孔氏家庙,“想看看浏阳孔氏族谱上,有没有祖父辈的蛛丝马迹。”
了解来意后,热情的孔氏家庙管理人员将孔涤非引荐给浏阳孔氏宗亲会副理事孔祥元。孔祥元又将信息发给孔石明、孔法有等孔氏族人,接着带他们前往古港镇一位族人处寻找线索。
感恩家乡族人从未忘记远行游子
“孔昭逵找到了!”孔涤非说,当时自己正在去往古港镇的路上,听到这个消息时,浑身毫毛都竖了起来,一股热流涌上心头。
匆匆吃过午饭,孔涤非一行人立即赶往淳口镇。浏阳孔氏的族长和几名族人已经在等候着了。
简短寒暄后,孔涤非翻开《浏阳孔氏志》,在第157页清晰地记载着:“昭逵远游四川尚未联系,暨氏随远游,生子五……”
“终于找到了祖辈父辈的足迹,也找到了漂泊在四川的孔东迁一脉之根本。”字字千钧,孔涤非再一次潸然泪下。
“根据族谱,我是孔子第73代孙。”孔涤非告诉记者,一股强烈的激动感顿时充满全身,让他久久不能平静。
“家乡族人从未忘记我们!”孔涤非从族长处得知,75年来,族人们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过昭逵一支。“非常感谢浏阳的老乡们、宗亲们,即便我们离开家乡大半个世纪,族谱上还记载着我们的去向,大家还在想方设法寻找我们,非常感动。”
随后几天,孔涤非在族人的带领下祭拜先祖,回到枫林河畔凤凰涧瞻仰祖屋遗址,并来到马尾皂水库大坝追寻父辈足迹。
他还和乡亲们约定,以后将带着家人回到枫林河、凤凰涧祭拜先祖。
讲述
孔涤非:我的寻根之旅
湖南春日的薄雾轻洒在浏阳河上,粼粼波光里跃动着孔氏族谱的墨香。作为孔子第73代孙,当我手抚族谱上“孔昭逵”三个工整的楷体字时,祖父带着全家妇孺当年一步三回头的背影,都化作枫林河畔蒸腾的水雾,浸润着七十五载的乡愁。
那些查询古籍乡志的晨昏,那些核对迁徙路线的深夜,是族亲们用温暖的手为我点亮明灯,将断裂的时光重新缀连。与族亲们畅怀共饮的酒杯里,分明闪烁着“天下一孔”的血脉辉光。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穿越千年的祖训,与我自己为儿子编写的“家传俊之表,自修澈之心”的父训,此刻字字千钧……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