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全年自驾一万多公里,为400多户残疾家庭评残办证
刘道龙认真询问老人的健康状况。受访者供图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谢谢刘医生!如果没有你们上门为我鉴定的话,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家住北盛镇乌龙新村的老人曹伟(化名)感激地说。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曹伟由于出门不便,且儿子长年在外打工,一直未申请残疾人证。市人民医院康复科主任、肢体残疾评定专家刘道龙的上门服务,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有的残疾人朋友因为行动受限、出行困难或年事已高,不方便出门,我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一下他们。”利用节假日,全年自驾一万多公里,让400多户残疾人家庭实现“零跑腿”办证,刘道龙与团队的热心之举获得了众多残障人士及其家庭的点赞。
评残办证服务送上门
他的热心之举获得众多点赞
“北盛镇乌龙新村两户,浏阳城区城东新村一户……”这几年来,刘道龙的周末总是处于“奔跑”的状态,上门进行残疾人等级鉴定工作,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加班习惯。
北盛镇乌龙新村,今年76岁的曹伟因脑干出血、小脑出血、肾功能不全等多种原因,从2020年便瘫痪在床。自生病以来,他的饮食起居全部要靠年过七旬的老伴照顾。为了维持家中生计,他的儿子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
在进行残疾评定的同时,刘道龙还会指导如何进行日常护理。记者欧阳稳江
今年以来,村干部上门摸排的时候得知曹伟还未办理残疾人证,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村干部建议其对残疾等级进行申请认定。但老人家瘫痪在床,老伴无力将其送往市区办理。为减轻曹先生一家的负担,村干部联系了刘道龙,申请上门为其进行残疾鉴定。
“曹叔叔、聂阿姨,你们好,我是市人民医院康复科的医生,同时也负责肢体残疾评定。”刘道龙和乌龙新村的民政专干鲁健一起来到了曹伟家。一进门,刘道龙便热心地询问起了老人的健康状况,并对老人家的过往病史、病历及当前的身体状况进行询问了解,采集相关信息资料。在依据相关评残标准进行残疾评定的同时,还指导家属如何进行日常护理。
“检查鉴定做完后,表格填写与资料也收齐了,符合重度残疾的评定标准。残疾证办理成功后,每月可以申请240元的补助,此外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也会有政府帮忙分担……”在等级鉴定现场,刘道龙在做完了鉴定工作后,耐心细致地向他们解答着各种问题,并宣传相关政策。
顾不上休息喝口茶,刘道龙又开车前往第二户黎言(化名)家进行鉴定。今年60岁的黎言因20多年前的一场烫伤,导致右脚遭受重伤评定为肢体三级,去年又遭遇车祸,导致左侧肩部和上肢严重骨折。由于老伴外出务工,平日里只有家住附近的妹妹来帮忙照顾他。
“目前他的左手功能丧失一半,右脚完全丧失了行动力,符合残疾等级升级的要求。”在对黎言的身体进行了认真的检查评估后,刘道龙表示他的残疾等级符合从三级变为重度残疾。
“刘医生,辛苦您特意跑一趟。”“太谢谢您了,这样贴心地帮助我们解了燃眉之急。”刘道龙的主动上户,也实现了残疾人家庭“零跑腿”办证的愿望,当事人和村干部都纷纷为之点赞。
自驾一万多公里
全年帮400多户残疾家庭办证
“大围山镇同幸村交通不便,这里有部分残疾人因为交通不便、家人外出等原因,不能及时评残。”2023年年底,收到市人民医院驻大围山镇同幸村的驻村书记曾勇的电话,得知村上还有一些有迫切需要评残的残疾人士后,刘道龙当即表示,自己可以上门为村上有需要的人开展评残工作。
随后,他带领科室的同事胡佳利、刘玲等一同前往,除了为有需要评残的村民进行全面评估鉴定外,刘道龙与团队还会对村民们进行相关健康宣教,帮助他们认识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并指导村民如何预防意外事件。
“浏阳的乡镇我都跑遍了,基本上哪个村在哪个方位都能做到心中有数。”2006年,老家安徽的刘道龙来到市人民医院工作。虽然平日里工作十分忙碌,刘道龙仍兢兢业业,不曾懈怠。10年前,他便已经开始尝试上门为残疾人进行评定鉴级等服务。
为了让国家对于残疾人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作为浏阳市残疾鉴定定点医疗机构,2021年1月,市人民医院在全国率先开展“互联网医院+上门评残服务”,让上门评残这项人性化的服务形式形成常态化机制。自此,刘道龙的工作更加忙碌。三年来,他累计为2000余人开展上门评残工作,真正做到了让评残“足不出户”,解决了“评残难、办证难”的问题。
“2024年,我自驾了一万多公里,上户为400多户残疾家庭办证。”聊及这几年的工作,刘道龙质朴地表示,自己累一点没有关系:“一本残疾人证,承载着残疾人对生活的向往,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一下他们,也是一种慰藉。”
“除了门诊的线下鉴定外,现在我们医院有肢体残疾鉴定线上预约,通过关注湖南省浏阳市人民医院公众号进入‘互联网医院’再进入‘安心护理’再勾选‘残疾鉴定’即可预约上门服务。”刘道龙表示自己会继续把残疾评定服务送到家,让残疾群众获得办证上的方便,享受到更多的惠民政策,进一步增强残疾人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