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春理发店”承载岁月温情和匠心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5-09-18 10:25:02
微浏阳
—分享—

老剃头匠坚守五十载传统理发手艺

“青春理发店”承载岁月温情和匠心

04、05版-理发店-5.jpg

徐再传与妻子李友春。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晨光渐明,天色苏醒,新的一天来临。

关口街道长兴社区的浏阳市农副产品大市场旁,随着“哗啦”一声卷闸门拉起,一家小店铺开启了一天的营业。只见这里墙面略显斑驳,皮革座椅已见破损,老旧台面上静静陈列着剪刀、剃刀——这是一家传统的老式理发店。店内的一切仿佛仍停留在往昔岁月,店名也还保留着上世纪90年代的时尚印记:“青春理发店”。

今年64岁的徐再传,从14岁入行至今,已走过50年的理发生涯。50年间,顾客在不断变化,有人从青丝如瀑到两鬓斑白;50年间,社会飞速发展,万象更新。然而,无论时代怎样变化,徐再传始终坚守着他的小店,吹、染、拉、烫,一切如旧。店内节奏舒缓,气氛闲适,老街坊们都喜欢聚在这里,笑着打招呼:“来了啊?要等会!”

老工具

岁月见证,老行当留下的“传家宝”

“青春理发店”面积约五六十平方米,墙上贴着“理发区”“烫发区”“洗发区”等标识,店内的躺椅、淋浴等设备虽然简陋,却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怀旧氛围。走进这家店,仿佛瞬间回到三四十年前的旧时光。台面上陈列的一些工具,更是令人啧啧称奇。

“这些都是老行当才有的东西喽。”老街坊刘先生笑道,“现在的年轻人估计没见过。”

04、05版-理发店-2.jpg

徐再传正在为顾客进行刮面。

将旧工具一一摆开,琳琅满目:带着长电线的加热帽、结构特殊的推子、手工打磨的挖耳勺、把柄已经包浆的刮脸刀,还有沧桑的磨刀石、光亮的荡刀皮,以及用钝的鬃毛刷等。另有一些小巧精致的器具,如透明的刮眼棒、形似镊子又像钳子的小夹子——这些都是传统老剃头匠专门服务五官的工具,堪称老行当留下来的“传家宝”。

“都是跟了我几十年的老伙计了……”徐再传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拿起其中一把老式推子介绍道。早期的推子可调整刀片间距,靠手动按压实现开合,每次剪发都伴随着“咔嚓”声。推子常与磨刀石、担子、炉子等一同携带,构成了旧时剃头匠走街串巷的典型画面,也是徐再传心中珍贵的记忆。

04、05版-理发店-7.jpg

徐再传使用的老式手动推子。

14岁入行、17岁出师,徐再传便开始挑着剃头担子,上门为顾客理发。一块沉甸甸的磨刀石,始终伴他左右,成为“开工”前必不可少的仪式。每到一户人家,放下担子、取出磨刀石,泼水细细磨刀,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默契,更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恪守。

后来,走街串巷之余,他偶尔会摆起流动理发摊。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架起煤炉子,放下木凳子,再摆上推子、剃头刀子、剪子,加上蘸着肥皂沫的鬃毛刷子,便热热闹闹地开张迎客了。

04、05版-理发店-9.jpg

徐再传用荡刀皮细致地磨剃刀。

1994年,在亲戚的介绍下,徐再传来到城区开店。最初的小铺位于如今田家炳实验中学附近,那时候学校尚在建设之中;后来,他搬到了浏阳市农副产品大市场旁。两次搬迁,门面风格一如既往: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昂贵的设备,只有朴素实用。所有的理发工具也是原样打包,“跟着”他一起搬过来。

“都用惯了,不想换。”徐再传手持推子和梳子,笑着说,工具就是他的“吃饭家伙”,这么多年下来,早已有了感情、有了默契。

老手法

理发修容,“头等大事”都在细节里

50年时光荏苒。洗发、吹发、理发,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匠心沉淀。传统的理发业远不止剪头发,还包括修面、剃须、掏耳、除鼻毛、刮眼等全套服务,每个细节都是人们对“头面”大事的讲究。

围布一抖、一系,徐再传与顾客简单寒暄之余,目光已迅速扫过顾客的额头、鬓角,心中渐渐成型理发方案。他右手持推子,左手握梳,二者默契配合,随着“咔嚓”声响起,碎发如絮般簌簌落在围布上。不多时,一个利落有型的寸头便初现轮廓,顾客对着镜子满意地点头。

04、05版-理发店-8.jpg

磨刀石、荡刀皮、掏耳夹等物件都是陪伴徐再传几十年的理发工具。

随后,一块热毛巾轻敷于顾客面部,待毛孔舒展,徐再传便用鬃毛刷将肥皂泡轻刷在下巴上。他手握剃刀,依照脸部、下巴、耳后等不同部位的轮廓,不断调整刀锋的角度和力度,细致游走。每落一刀,他都会用手指轻轻抚过,确认皮肤光滑到位。

“这感觉太舒服了,比电动剃须刀强多了。”刘先生摸着自己的下巴,啧啧赞叹道。原来,老师傅们的剃刀每次使用前都经过“三分磨、七分荡”——这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磨刀工艺,刀刃既锋利又细腻。顾客静躺在椅子上,感受刀锋在皮肤上所带来的轻微麻意,鼻尖萦绕着肥皂水的清新气息,剃头匠掌心的温度始终如一,仿佛要将人引入轻松的梦境之中。

04、05版-理发店-6.jpg

在“青春理发店”,徐再传细心地为顾客洗头。

掏耳朵环节,徐再传手执四五个工具:棉签、掏耳刀、镊子、夹子等一应俱全。看似简单的掏耳,竟能用到如此多的工具。他的眼神专注、动作沉稳,每个工具在他的手中都仿佛有了生命,既丝毫不伤耳道,又清理得干净彻底。顾客忍不住赞叹:“舒服!”

最后一道程序刮眼,也称“洗眼”,如今已鲜有人知。徐再传轻翻顾客眼皮,用一根透明的小棒在内眼睑轻刮一遭。老师傅力道恰到好处、刮眼棒温度适宜,敏感的眼睑仅受到一丝微小的刺激,待反应过来,只余满眼的舒畅与松弛。

年长的老街坊们大多都亲身体验过老式理发的独特魅力,那是一种全然的信赖与安心,让人沉醉其中。76岁的胡安平感慨:“传统的理发,能让整个五官都精神起来。你能感受到他们所有心思都放在你身上,那份用心和细致,让人特别安心。”

老传统

五十年坚守,“匠人精神”永不停息

阳光缓缓掠过店门,老式布帘透入疏落光影。时代飞速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一切都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然而,徐再传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节奏,不疾不徐,不为外界喧嚣所扰。

在徐再传学艺的那个年代,拜师学艺是一件极为庄重的事。俗话说得好,“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不仅是手艺人的骄傲,更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师傅收徒极为严格,不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打磨、真正认可徒弟的心性品行,绝不会轻易传授真本领。

徐再传14岁拜师学艺,每日跟着师傅下乡上户,一学就是整整3年。他的想法简单而纯粹:学好一门手艺,安稳度日。若说还有什么愿望,便是“像师傅那样强”,成为一个被众人认可的“手艺人”。

师傅周玉辉一生仅收七徒,徐再传便是其中之一,足可见拜师之难。为表学艺决心,徐再传在学徒期间承担着所有挑担、拎箱、打下手的杂务,还揽下挑水、劈柴等家务。就连下乡回来,他也不忘割一担猪草带回去。

其余时间,他努力向师傅看齐,一有空就拿着推子练习“剪空气”,拿着木片练习磨刀,甚至拿着剃刀在腿上练习手法。日复一日,他的手肘愈发平稳,木片也被他磨得锋利,腿上几乎找不到新生的毫毛。

那个时代,人们对手艺人充满了敬意,人人都知道学艺不易。因此,老师傅们都乐于给徒弟练手的机会,而客人也报以最大的宽容,整个社会都包容着学徒的成长,让匠心得以厚植和传承。

徐再传的目标一步步实现。他与妻子李友春因理发而结缘,相互扶持、共度风雨;孩子也继承他吃苦耐劳的品格,选择从医之路,坚定前行。

他的梦想也一步步照进现实。50年来,他从未懈怠过基本功,拿推子的手在空气中走直线、弧线,肘关节始终无比平稳。尽管许多老剃头匠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行业高光时刻也成往事,但他依然坚持每天早上7点准时营业,一年365天几乎无休。

“只要我还拿得动工具,只要还有一个顾客需要我,我就会坚持下去。”徐再传笑着说。回首学艺初期,疲惫不堪却从未放弃;学成之后收入微薄,也未曾丝毫动摇;行业低迷、成就感不足时,他依然坚守。如今生活好转,家庭经济无虞,他更能享受传统手艺带给他的快乐与价值。

谁说老行当被岁月尘封,传承就难以为继?无论是谁,无论来自何方、从事何业,只要学有所成、砥砺前行,就是手艺的精髓所在,就是匠人精神的完美诠释。

相关链接

老街坊乐享排队时光,50年老手艺凝聚社区情

“我是他30年的老主顾了!”在“青春理发店”里,陈阳秋一边享受理发服务,一边热情地向记者分享他与徐再传之间的不解之缘。“当年偶然重逢他家的招牌,就像突然找回了失联多年的老朋友!”他笑着说。

陈阳秋口中的“失联”,源于12年前徐再传店面搬迁时,部分老客户未能及时得知消息,一度惋惜不已。所幸几年后,他在浏阳市农副产品大市场附近重见“青春理发店”招牌,惊喜不已,“终于又找到了!”

“从我家走过来也就十多分钟,特别方便。”陈阳秋坦言,自己也尝试过其他理发店,但始终觉得徐再传的技术最合心意,“徐师傅人好、手艺好、性格好,样样都好。”

门外,一位刚停好摩托车的远道而来的顾客主动上前,想向徐再传表达感谢。他叫罗传福。去年,他的右手和胳膊一度严重麻木,多方求医效果不佳,结果在徐再传这里做过几次推拿后,症状大为缓解,“现在右手都能干农活了!”

理发师还懂推拿?原来,传统理发行业本就融入了推拿技法。每次理完发,徐再传总会为客人拍肩按颈,疏通筋骨,帮助缓解疲劳,广受顾客好评。

“传统技艺真是博大精深。”陈阳秋感叹。

“怎么转了两圈还没轮到我呢!”又一位顾客笑着说道。他叫汤满生,家住关口街道,也是二三十年的老主顾。“徐师傅手艺好、人品正,这么多年价格一直实惠。”

话题一开,大家纷纷围拢。有人回忆结婚时的发型出自徐再传之手,精神又体面;有人说自己的父亲只认徐再传,如今自己也成了忠实顾客;还有人感谢徐再传一直守在这片小天地,让大家每次来都能碰见老熟人,聊得畅快。

时光流转,泥泞小路已成水泥大道,小区里的老樟树又吐新绿。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人情。

长兴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刘英表示,老理发店在营造“熟人社区”、凝聚邻里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老师傅长期扎根一个地方,与客人建立的信任和亲情,是很多新式连锁店难以替代的。”她说,“他们见证了许多人的成长、婚嫁与衰老,有共同的话题和记忆,能让人感受到‘被记得’的温暖。这正是‘熟人社区’的基石——信任与归属。”

为延续这份珍贵的情感联结,长兴社区近年来持续组织邻里节和传统节日活动,特邀老理发师、老磨刀匠等手艺人参与,既推广传统技艺,也守护着这份日渐珍贵的邻里温情。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