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潭江镇共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39家(65个生产场所),以小型烟花为主打产品,享有“全球小型烟花之都”的美誉。图为贤祥烟花的产品展厅里,工作人员介绍公司产品。记者欧阳稳江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一泓清流,映照千年烟花。南川河蜿蜒穿过澄潭江镇,清澈的河水倒映着两岸的烟花工厂与幸福农家的白墙黛瓦。一个“澄”字,既是自然赋予的清澈,也是历史沉淀的明净,更是这座烟花小镇在时代浪潮中始终坚守的精神底色。
镇域强,则县域强。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聚焦“强镇富市”,在城乡融合发展上奋勇争先,特色驱动做活“镇域经济”,提升“镇规划”,塑造“镇品牌”,推出“镇政策”,支持经济强镇挑大梁,培育更多的全国百强镇、中部百强镇。
各项经济指标领跑全市,财税收入连续两年达到2亿元,有着“全球小型烟花之都”的美誉;“大爱奉献、敬业拼搏”的“大爱澄潭”精神在此深深扎根,先后评选出111名“澄潭好人”和2个先进集体,有12人获评全国、省、市先进典型。“全球小型烟花之都”“大爱澄潭”,这“一小一大”的融合,成为澄潭江的幸福密码,推动着这片土地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小型烟花
炼成独特的“全球产业”
澄潭江镇地处湘赣交界处,镇域户籍人口6.6万。这个过去既无区位优势,又缺产业基础的小镇,却创新突围,完成了从“煤矿主产区”到“全球小型烟花之都”的蜕变。
据《澄潭江镇志》记载,鼎盛时期澄潭江镇有大小煤矿30多家,年产能超百万吨,是湖南省6个主要产煤乡镇之一。
大澄烟花集团的产品赢得外商青睐。
一边是过亿元的采煤年产值,一边是日益破坏的生态环境。以后的路怎么走?当地政府和村面临着重要抉择。经过多次调研、探讨,最终达成共识:营造良好生态,造福子孙后代。2014年10月,澄潭江镇启动小煤矿关闭退出工作;2015年起,澄潭江镇展开大规模的生态环境修复行动。
来往于家和花炮厂之间,渠城村村民郑国山感觉这些年澄潭江和自己的变化都很大:站在曾经的矿山上眺望,如今整个村子郁郁葱葱、风景宜人;而自己,也从一个在地底凿洞挖煤的煤炭工人转变为了新型的花炮工人。
“观滴水可知沧海。”作为澄潭江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澄潭江的小型烟花发展之路同样经过了涅槃重生。
作为烟花主产地之一,澄潭江有着悠久的烟花制作历史。煤矿关停后,烟花产业迎来跨越式发展,从业人数突破总人口半数,产品畅销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郑国山感叹,如今在家门口的花炮厂工作,拿着稳定的收入,他感到十分满足。这份满足,源自澄潭江政企同心培育出独特的“全球产业”。
行走在澄潭江镇,随处可感受到烟花企业的勃勃生机。与镇政府仅一街之隔的湖南激情烟花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的现代化集团企业,下辖激情、大源、杉冲、模压四大厂区,拥有一个陈列千余款产品的展厅。“花二代”陶欢是激情烟花集团总经理,她坦言,“澄潭江‘全球小型烟花之都’这个称号,是靠过硬的产品和技术一点一滴铸就的。”
与激情烟花相距不足一公里,是近年来在自媒体圈声名鹊起的贤祥烟花。这家年产量30多万箱的公司,同样打造了一个极具潮流感的产品展厅,陈列着圆柱喷花、造型喷花、手持系列、升空系列、旋转系列等十余个大类、1000余款产品。负责人陶能乐说,“大河涨水小河满,如今外地客户都知道,买小型烟花来澄潭江准没错。”
实际上,“全球小型烟花之都”这张金名片背后,澄潭江的烟花产业也曾遭受重创。如何精准应对产业风险,澄潭江镇党委、政府痛定思痛、直面挑战:全面实施“1+4”产业发展战略,以“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在“合、特、新、延”上下功夫,不断巩固安全管理,提升产品质量。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澄潭江的花炮企业慢慢“挺”过来了。
这几年,面对政策调整、市场变革等挑战,澄潭江镇党委、政府提出“烟花热中的冷思考”: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积极做好产业发展的合力、特色、创新与延伸,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在水深火热的产业竞争中,以小型化、艺术化、环保化打开全球市场。
势从心中起。“过去我们的企业虽然有竞争力,却难以应对多重挑战。”2023年,澄潭江镇政府召集政企代表深入研讨,最终达成共识:唯有整合优势、抱团发展,才能在逆境中实现突围。2024年9月,万奇烟花、兴圣烟花、鑫鹏烟花等11家澄潭江镇优质烟花爆竹企业发起成立大澄烟花集团,以抱团发展的方式提升整体竞争优势。“目前集团各方面运行都不错,订单也比较充足。”大澄烟花集团董事长助理张磊介绍。
“全镇共有各类烟花企业39家(65个生产场所)。据不完全统计,花炮产业从业人员约2.6万,占常住人口的66.7%。”澄潭江镇党委副书记夏广奎表示,2024年澄潭江烟花全产业链产值超过50亿元,烟花小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达70%,39家烟花爆竹企业吸收劳动力就业上万人。
大爱澄潭
成就幸福小镇的底气底蕴
老子言“上善若水”,而澄潭江的“澄”,恰是这种善的具象——它清澈而不争,包容万千倒影;它流动而不息,推动小镇前行。
当夜幕降临,烟花在夜空绽放的那一刻,光与影、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实现交融。这或许正是“澄”的最高意境:在喧嚣的世界里,保持本真的清澈;在变革的时代中,守住初心的明净——
2011年起,澄潭江镇启动“大爱澄潭——我身边的好人”评选活动,累计评选出111名“澄潭好人”和2个先进集体,“大爱奉献、敬业拼搏”的“大爱澄潭”精神在这片热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记者彭红霞
自2011年启动“大爱澄潭——我身边的好人”评选活动以来,澄潭江镇累计推选出镇村两级好人代表111名,更有12人荣获全国、省、市级先进典型。“大爱奉献、敬业拼搏”的“大爱澄潭”精神已在这片热土生根发芽,成为当地党员干部群众的价值标杆……
一个乡镇的精神力量何以如此强大?从“凡人善举”到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这一升华如何实现?在澄潭江,好人好事的涌现绝非偶然,而是镇党委、政府通过推行“党建+文化+产业”三位一体模式,让善行既能被看见,更能被传承的必然结果。
作为“大爱澄潭”精神的发源者,已故的“中国好人”欧阳崇辉是绕不开的那一位。生前,欧阳崇辉始终实践“带头致富、扶贫帮困”的人生信条,所属企业不仅安置了450名下岗职工和农民,还累计帮扶困难群众400多人次;2011年,他出资150万元对集镇进行提质改造;2012年、2013年,他先后捐资120万元、100万元用于助残、助学、修路等公益事业。
“2014年父亲在一场意外中去世,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在欧阳崇辉的儿子欧阳雪峰眼里,父亲是凭借自己的勤劳和胆识,乘着改革的春风一步步实现富裕的。或许因早年饱尝贫困艰辛,他对公益事业格外热忱。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向日葵女孩”何平出生于澄潭江镇一个贫病交加的家庭。面对困境,何平如向日葵般顽强生长,用勤奋改写命运。考入大学后,她带着全家求学,以一己之力撑起整个家庭。工作后,她将大爱延伸至公益领域,让温暖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基层干部、人民教师、乡村医生、企业家以及孝老爱亲典型代表……2017年,澄潭江镇打造全省首个乡镇“好人馆”,让身边好人成为“百姓明星”。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在“大爱澄潭”精神的引领下,形成了一种“好人带好人”的连锁反应。
“小善汇而大爱聚,小善渐而大德生。”澄潭江镇碧溪村的曾钦华,是当地有名的热心人:村里修桥铺路、建设幸福屋场,他带头捐款;他热心公益,不仅捐款完善设施,更亲力亲为出谋划策;村里乡邻遭遇困境时,他会主动上门看望并解囊相助,仅2022年就捐资近四万元。此外,他还发起设立曾氏爱心希望基金,用来奖励考上大学的学子,帮扶困境中的弱势群体。
2022年,浏阳市森林消防总队澄潭江大队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由浏阳市鑫鹏烟花有限公司等14家爱心企业联合出资购置的消防车。现场,捐赠企业表示,十几年来,作为“湖南好人”,该队队长张文香带领队员义务参与山火扑救、抢险救灾百余次。这份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了大家,于是便有了这场爱心捐赠,“这也是一种爱的接力。”
精神的力量在于践行。“大爱澄潭”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因其已融入制度、化为日常。和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陶芦,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诠释者。
陶芦大学读的是法律专业,原本能在大城市获得一份好工作的他选择了回乡:“比起大城市里的白领生活,家乡更需要我。”这些年,他将全部的精力都扑在了村里的建设上:筹劳筹资修路治水,培育致富带头人,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和家村深入践行“大爱澄潭”精神,既培育文明乡风,又创新推出“好人带好货”模式,提升乡村品牌影响力。
洲田村同样在“大爱澄潭”精神滋养下焕发新生。夏日,漫步村中,大棚里,蔬菜郁郁葱葱,累累辣椒压弯枝头,生动展现乡村振兴的产业硕果;农业基地里,葡萄成熟后直供城市商超;科普研学基地内,精心规划的研学项目形成了设计图,为乡村三产融合发展铺就道路。“我们既抓经济发展,也重文化育人,每年不仅会奖励大学生,还持续开展家风家教建设,推动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洲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少文表示。
“正是‘大爱澄潭’精神的滋养,让我们紧密相连。”大澄烟花集团成员单位兴圣烟花负责人刘艳表示,在政府主导、商会牵头、企业参与下,澄潭江不仅组建了青年企业家研讨班,还成立了烟花产业人才联盟,为青年企业家和产业工人提供了学习与成长的平台。
“镇村干部工作作风实、氛围好、干劲足,这背后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大爱澄潭’精神已成为一种可复制的‘精神治理’模式。”扎根基层三十余年的澄潭江镇机关工会主席曾垂金表示,主政者一心谋发展,党员干部贴心服务企业,企业家投身实业,村民团结奋进,多方合力铸就了今日良好的发展态势。
发展无止境,当奋楫者先。“大爱澄潭”的精神密码,在于将抽象的道德理念转化为具象的集体行动,通过持续的制度化、故事化与生活化,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正如镇党委书记黎靖所言,这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在新时代的乡村画卷中持续绽放光芒。
崛起密码
聚焦强镇富市,探索乡村振兴“澄潭江范式”
从曾经的“煤矿主产区”到如今的“全球小型烟花之都”,从产业转型的困境到乡村振兴的典范,澄潭江镇用“全球小型烟花之都”“大爱澄潭”的双重密码,书写了一个小镇的逆袭故事。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是一群无私无畏、一心为公的热心人。
“以前左邻右舍闹矛盾要动手,村民为放水能吵半天,跨省纠纷更是常要报警调解,我这个和事佬三天两头就得忙活。”65岁的王俊根曾在渠城村当了近16年村支书,也是驻村兼职调解员,“这两年,清闲了不少。”
澄潭江镇与江西省上栗县桐木镇、金山镇紧密相接,两地三镇人员交流频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然而,受政策差异、民风习俗等因素影响,边界地区社情复杂,跨界纠纷频发,治理难度较大。
2022年,澄潭江镇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抢抓湘赣边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合作示范区建设按下“加速键”的重大机遇,与上栗县桐木镇、金山镇达成共识,联手打造了湘赣边综治服务中心。这个中心不仅集合了人民调解、法治宣传等司法行政职能要素,还建立了息诉止纷的多元化解平台,为边界地区联合开展矛盾调处、普法宣传等工作提供了阵地支持,累计服务两省来访群众上千人次。
如今边界两地亲如一家,共筑路、同引水、齐护山的事情不断,走出了一条“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跨省一起办,服务全链条”的实践新路。2023年,在花开中国——百家融媒体“枫桥经验”60周年调研行中,记者走进澄潭江镇渠城村,以《跨越省界同“织”一张网》为主题,记录下澄潭江社会治理的新经验。2024年,两地五镇持续深化交流合作,新签署《区域林业生态圈联防联控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湘赣边区域林长制工作交流与合作。
“在我们澄潭江,我这样‘爱操心’的人多着呢。”和王俊根一样,家住澄潭村的曾兰芝也是一名热心人。59岁的她身兼小区主任、妇联执委,还组建了蓝色天使义工团。她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挨家挨户开展交通安全巡查、反诈宣传;担任困难儿童的“爱心妈妈”,既送学习用品又做心理辅导;对老人更是贴心,不仅陪同体检,还定期到敬老院送温暖……
产业振兴的核心也是“人”,是一群敬业奉献、开拓进取的产业人。
澄潭江镇万奇烟花制造有限公司的“90后”小伙张军,7年前从普通仓管员做起,潜心学习烟花制造管理知识,取得烟花爆竹制造安全管理员证书、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职称。2023年,他在第三届“浏阳工匠”职业技能大赛的“烟花爆竹安全员”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并被评为“浏阳工匠”“浏阳市青年技术能手”。同年,他开设自媒体账号拍摄烟花爆竹安全生产科普视频,将安全生产知识传递给更多烟花人。
除了张军,在第三届“浏阳工匠”职业技能大赛之“烟花爆竹工”竞赛活动中获奖的则有兴圣烟花的黄伟、恒天飞鹰烟花的黄小玲与宏成烟花的叶三妞,其中黄小玲被评为“浏阳市青年技术能手”,黄伟被评为“浏阳工匠”。此外,长沙市农业农村局评选高级“乡村工匠”,佑成机械的张佑成、祥瑞机械的杨沅生、永成机械的欧阳亿成、鑫祥烟花的黄蔚官成功入选……
“强镇富市”的核心更在于人,一群勤勉务实、励精笃行的基层人。
“作为监管服务部门,我们郑重承诺:决不向企业及经营者托办个人事项、承揽企业业务……”在2021年的澄潭江“清廉澄潭护‘花’行动”启动仪式上,澄潭江镇监管服务部门、花炮企业负责人分别签署承诺书,立下廉洁“军令状”,吹响澄潭江清廉建设号角。
在持续深化清廉建设的基础上,澄潭江镇将廉洁效能转化为治理动能。今年5月,一场安全生产夏季百日攻坚行动在浏阳铺开,全市上下聚焦高危行业、道路交通等15个重点领域,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大检查、大提升”四大行动。在这场攻坚行动中,澄潭江镇的“干部+邻长+村民”全员摸排机制发挥了巨大作用——联村领导干部带头,发动邻长深入村户、田间地头全面排查,根据群众举报线索核实并查处无资质非法储存、运输案件2起,兑现奖金4万元,极大激发了全民“打非治违”的热情。
这样的全民共治模式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澄潭江镇长期构建的基层治理体系。近年来,澄潭江镇借助红色先锋、绿色志愿、蓝色公益、橙色巾帼、银色老协、金色未来“六色”力量,织密“镇-村-片-组-村民代表-联系户”多级联动网络,新开设了“澄心普法”“澄意满满”“大爱澄潭”等线上栏目,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治理平台,形成全镇上下“澄心澄意”为民服务的合力。
“镇强民富是百姓安居乐业的根基,党员干部的实干作风和干事热情是群众最坚实的精神支柱。”澄潭江镇党委书记黎靖表示,从“全球小型烟花之都”的产业优势,到“大爱澄潭”的人文精神,这一“小”一“大”的有机融合,既彰显了发展硬实力,更展现了文化软实力,逐步探索出乡村振兴的“澄潭江范式”。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