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工韩玉莲“全副武装”,在荷田里采摘莲蓬。
浏阳日报讯(文/图记者潘舒敏)“风日正晴明,荷花蔽洲渚。不见采莲人,只闻花下语。”7月,暑气正盛,正是采莲旺季,位于淳口镇农大村的200余亩荷田,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7月30日7时30分,阳光洒在荷田里,有些晃眼,50岁的采莲工朱国娇已经在田里劳作了两个小时。
朱国娇是湖北荆州人,已经连续三年来这里采莲。作为一名采莲老手,只见她动作娴熟,抓住莲蓬轻轻一拧,“咔嚓”一声,一个饱满的莲蓬便被摘下。十多分钟后,朱国娇背着采好的莲蓬走到田埂边,卸下莲蓬,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又转身钻进荷田深处。
农大村的200余亩荷田里,11名工人每天要采摘1000多公斤莲蓬。
采莲工们的“装备”颇有讲究。记者观察到,朱国娇戴着遮阳帽和毛线手套,身着长衣长裤,长裤外边还套着一双连筒雨靴。
“这都是用受伤换来的经验。”朱国娇掀起衣袖,露出几道红痕,“昨天穿着短袖,只戴了袖套,手臂就被荷梗上的刺划伤了,伤口火辣辣地痛。为了防止被划伤,只能‘全副武装’。”
天刚亮,朱国娇就要下田采莲蓬,一天几乎有8个小时是衣服湿透的状态。
每个工人的穿着都会根据自己的习惯而调整。来自常德的采莲工韩玉莲就有自己的一套防护方法,“长袖和手套中间有缝隙,露出来的皮肤会被划伤,我会在手臂处多戴一副袖套,选择网状、透气材质的衣服,既防划伤又能散热。”
不过,这么穿也有缺点,身上总是湿漉漉的,一整天都干不了。
工人们将采摘的莲蓬装车,送去公司分拣基地。
“这不全是汗水导致的。”朱国娇解释,每天清晨荷叶上挂满露珠,采莲时要扒开密密的荷叶,露珠便顺着荷叶滴落,很快浸透衣衫。随着气温升高,荷田里水汽蒸腾,更显得闷热难耐,“就像在蒸笼里。”
湖南省荷香醉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下称“荷香醉人”)相关负责人周金水介绍,为避开正午烈日,采莲工们实行错时作业:早上5时30分开工,10时30分收工;下午4时30分开工,晚上7时左右收工。
“下工后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换衣服。”朱国娇说,她每天至少得换洗两套衣物。
采莲不仅闷热,还很费力。记者发现,荷田的水没过工人们的膝盖,每走一步都要克服淤泥和水的阻力,加上装着莲蓬的背篓重达10公斤,工人们每天要在田里往返十几趟,“一天几乎有8个小时是衣服湿透的状态。”
“每人每天要采摘200多斤。”周金水说,公司会准备凉茶和食物,供大家休息时补充体力。
“虽然累,但收入还不错。”朱国娇说,天气好的时候月收入近五千元,两个多月下来能挣一万多块,采莲季过后大家又转去别处打工。
周金水介绍,除了农大村的荷田,荷香醉人还在狮岩村、鹤源村等地种植了800余亩荷花。为此,公司一共招聘了50多名采莲工,“采莲从7月1日开始,持续至9月中旬。”
新闻延伸
组建新农人直播队伍,拓展农产品新销路
离开荷田,驱车几公里便来到了位于农大村的淳口镇乡村振兴馆。走进直播间,只见鹤源村村民罗再花正对着镜头热情推介:“家人们,这款手工干白莲是我们工人新鲜采摘的,保留了莲子原味,营养丰富!”她熟练地展示着手中的白莲,“煲汤、煮粥、做甜品都特别香!”
今年7月中旬起,为拓展销售渠道,荷香醉人组建了直播团队。这支由本地年轻人、宝妈和返乡务工人员等组成的“新农人”队伍,正通过直播为农产品打开新销路。
45岁的罗再花就是其中一员,此前在广西务工的她得知家乡招募主播后立即返乡,在专业人员的带领和培训下,慢慢掌握了一些直播技巧,“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能挣五六千元,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我很满足。”
“团队开播15天左右,就创下了手工干白莲日均五六百单的销售佳绩,单场直播浏览量破万。”荷香醉人董事长张临英说,未来计划将直播间与淳口镇乡村振兴馆深度链接,让更多乡土好物走出去。
记者手记
采莲工的坚守
夏日的荷田,碧叶连天,粉荷摇曳,采莲工人们的身影在莲叶间若隐若现。从远处望去,这幅“莲叶何田田”的画面充满诗意,但走进去就能感受到这份工作的艰辛。
7时45分,当朱国娇背着满篓莲蓬来到田埂边卸下时,我摸了她的头发和衣服,都已经湿透。而此时距离她上午收工还有近3个小时,她还要继续在荷田里来回穿梭,重复采摘动作,被划伤的手臂在汗水浸润下隐隐作痛,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工作节奏,脸上始终挂着笑。
在这群采莲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劳动者最真实的模样。他们就像荷田里的莲藕,深埋在泥土中不为人所见,默默为荷花的生长提供着稳固的支撑。无论是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还是在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建筑工,或是在工厂车间忙碌的操作工,正是这些平凡劳动者的坚守,才让社会生活秩序正常运转。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