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山(右)在察看机器切割皮料。何潇源摄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潘舒敏
裁剪、缝制鞋面……走进湘红皮鞋厂,工人们正在赶制发往深圳的订单,一派繁忙景象。
自2004年在沙市镇团农村建厂以来,湘红皮鞋厂经过20年的发展壮大,订单量从最初的几千双到如今的120余万双,产品销往全国8个省份。
“不管发展如何,都要把皮鞋厂留在村上。”湘红皮鞋厂的投资人罗红山是土生土长的沙市镇团农村人,因着浓浓的家乡情,他选择留在村上,带着周边近200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摸着石头过河”,用奋斗收获成功
在湘红皮鞋厂,记者看到,一楼是皮鞋展示中心,二楼和三楼则是皮鞋制作、加工车间。“现在厂里一年要生产120多万双鞋子,皮鞋的品类达到了一百多种,销往江西、贵州、广东等八个省份。”罗红山介绍。
而他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3年,罗红山在云南开办皮鞋厂,但因制作技术以及管理、销售经验不足,亏损了不少,但他并未放弃。2004年,他回到团农村,将“失败的经验”和机器带回来,成立了湘红皮鞋厂。
缺乏经验、没有订单怎么办?“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罗红山说。
成立第一年,工厂里加上罗红山夫妻俩,一共只有13名员工。因为制作的皮鞋款式、质量一般,订单量也少,工厂常常出现不开工的情况,只能勉强维持运营。
打铁还须自身硬。为此,罗红山连续三年前往温州、广州,学习制鞋技术。“当时我就跟在老师傅身后提工具箱,看他们怎么做。一段时间下来,学到了不少手艺。”罗红山告诉记者。
经过改良工艺、积极推销,皮鞋厂渐渐有了起色。“2007年,皮鞋厂每年的订单量大概有五六万双。到2010年,皮鞋厂一天的订单量就有3000多双。”罗红山说。
“我现在是‘湘红牌’皮鞋的代理商,每年都在这里拿五六万双皮鞋,这个牌子在我们当地已经小有名气了。”谭爱娥是湖南邵阳人,在贵州贵阳从事皮鞋销售已有20余年。2006年,她通过朋友介绍,找罗红山批发了200多双皮鞋。因为皮鞋质量好、市场反响不错,谭爱娥便与罗红山达成了长期合作,还为他介绍了不少生意。
“我第一次拿货的时候,还只有两种老款皮鞋。近些年,厂里的皮鞋款式、质量都越做越好了。”合作多年,谭爱娥也成了皮鞋厂成长的“见证人”之一。
坚守乡村,拓宽村民增收路
“皮鞋厂越做越大,离不开团农村乡邻们的支持。”回顾发展历程,罗红山说,村民对皮鞋厂的发展给予了许多帮助、理解,“所以不论如何发展,我都下定了决心,要把厂子留在村上。”
皮鞋厂位于团农村居民区。因业务量大,来往的运输车辆较多,有时难免会影响村民休息。但村民们不仅没有怨言,看到工厂的停车位不够,大家还主动让出家门口的空地,免费给厂里的工人停车;遇到找罗红山批发皮鞋的客户,他们也会热情指路,做好接待;随着业务量扩大,村民们还自发腾出了一处闲置房屋,供罗红山生产皮鞋。
对于村民们的热心之举,罗红山是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于是,他也将“厂里优先招聘团农村人”这条规则定了下来,并践行至今。
如今,厂里有近200名工人,其中约80%是团农村村民,年龄都在50岁左右,且大多因家庭、自身原因无法外出务工。据罗红山统计,每名工人的平均月工资在4000元左右,哪怕只做零工,一个月也能赚到2000多元。
“工厂就开在我家门口,在这里上班既能赚钱,又方便照顾小孩。”今年35岁的王金平是团农村人,此前她和丈夫罗隆虎都在广州务工。现在,二人都在皮鞋厂工作,一年下来,收入能有十三四万元。
在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罗红山还十分热心公益,经常慰问村上的低保户,并送去礼品和慰问金。工人和村民们如果遇到困难,他也总是二话不说,尽力提供帮助。
“村上的篮球场建设、修路、学校扩建,还有每年的重阳节、教师节等慰问中,都能见到罗红山的身影。”团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邓贤文表示,罗红山把工厂建在了“家门口”,托起了团农村的就业“大民生”,也用实际行动温暖着村民们的心。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