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李氏重修遗经阁记》朱熹《寄题浏阳李氏遗经阁》
文/邓继团(中南大学当代东方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藏书楼是中国古代供藏书和阅览图书用的建筑,最早见于宫廷,随着造纸术的普及和印本书的推广,民间也建造藏书楼。
“以学行有称于州里”,浏阳李氏祖孙三代所建的藏书楼名叫遗经阁,初建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易址重建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元至治年间(1321年—1323年)尚存,先后有施渊然、杨万里作记,学术巨匠朱熹题匾、题诗,张栻、王庭圭、吴师道、许有壬等数十位宋元大家题诗,成为浏阳历史上最有名的私家藏书楼。
杨万里笔下的“浏阳第一藏书楼”
同治《浏阳县志》辑录下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诗一文”,诗即《题浏阳县柳仲明致政云居山书院》,文即《李氏重修遗经阁记》。前诗记下浏阳的第一座书院,后文则记下浏阳的第一藏书楼。文如下:
遗经阁者,潭之浏阳李氏庋书之地也。重修者,李君之传也。
阁之址,故在县之南,之传所居之西偏。成于隆兴甲申者,之传乃祖致政君彦从暨乃父德广也。初取邹鲁之谚以名之,复为文以记之者,蜀人施君渊然少才也。既扁之以三大字,复与侍讲南轩先生张公数十人赋诗以华其纪者,今待制、侍讲晦庵先生朱公也。历年一终,再厄郁攸。致政君叹曰:“灾之攸兴,不以其近市故耶?”淳熙丁未,一日迨暇,携宾亲若子孙,步自县南而北,至半里所,得其地于巨湖山之旁,幽邃演迤。改筑有日矣,而父、祖相继以逝。
之传既长,刻意嗜学,慨祖、父之赍志未摅,则又喟然曰:“是阁不建,之传不名为人子、为人孙矣。”则恶衣绝甘,圭积黍累,匪阁弗思,匪阁弗咨,匪阁弗为。绍熙癸丑,始克落之。厥址方正,厥庐高凉。自地视阁,岿在天半。自阁视地,浚在谷底。湖鼎三峰,五山相望,排霄争高,摩肩并驰,后先低昂,互为崛奇。一邑之胜,无能出其右者。牙签万轴,漆书万卷,是牣是储。则又喟然曰:“旧记及诸书,皆命代无烦乎作也。新记微江西诚斋杨先生莫可。”
于是不远千里,走书介予门人安福刘俨,以谒于予。予谓俨曰:“为我寄声李氏子孙,竹万个,木千章,橘千头,田万顷,粟帛玉金,固不禁也。世之遗子,不以是遗而以奚遗?今李君致政父子之遗尔子孙,不于其货于其书,不既左且异乎?虽然,不有以左乎彼,不有以右乎此;不有以异乎今,不有以同乎古矣:子其为我贺李氏子孙之遭也!不宁惟李氏子孙之遭也,亦为我贺致政君父子之遭也;不宁惟致政君父子之遭也,亦为我贺兹阁之遭也。”
致政君名作乂,淳熙甲辰遇东朝庆寿,恩授迪功郎致其仕。德广名日南。之传字梦符。盖三世以学行有称于州里云。
绍熙甲(辰)[寅]闰月五日记。
杨万里撰写《李氏重修遗经阁记》的前后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号诚斋,江西吉水人,绍兴进士,南宋文学家。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杨万里任永州零陵县丞,期间结识了理学家张浚、张栻父子。据王先谦《湖南全省掌故备考》:“遗经阁,县南。宋李氏建,其子弟从张栻游。杨万里有《李氏重修遗经阁记》。朱子有诗。”可见,遗经阁李氏家族中有多人为张栻弟子。
通过杨文,我们了解到遗经阁主人李之传与其祖父李致政、父亲李德广“三世以学行有称于州里”,是浏阳乃至长沙著名的文化世家。
遗经阁最初修建于县城南边,时间为南宋隆兴甲申年(1164年)。阁成之时,四川人施渊然为之撰记,而施渊然恰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杨万里在长沙任湖南漕司主时录取的漕试魁首。
为“遗经阁”题写三字匾额的则是鸿儒朱熹,另外一位学术巨匠张栻与朱熹及当时数十位文人共同为遗经阁写下诗篇。可惜的是,初建的遗经阁命运多舛,“历年一终,再厄郁攸。”
稍后,李氏家族决定重建遗经阁。淳熙丁未年(1187年),遗经阁新址选定在巨湖山(《诚斋集》作太湖山),即今西湖山。
李德广、李致政在重建过程中先后去世,遗经阁最终建成于绍熙癸丑年(1193年),前后六年。其间,李之传“恶衣绝甘,圭积黍累,匪阁弗思,匪阁弗咨,匪阁弗为。”建成后的遗经阁为“一邑之胜,无能出其右者”,成为浏阳第一藏书楼。
楼成之时,李之传认为“新记微江西诚斋杨先生莫可”。于是他给杨万里的门人刘俨写信,请杨万里为新阁写记,这就是《李氏重修遗经阁记》出笼的经过。
其他文献里的遗经阁
我们通过杨万里的介绍,得知遗经阁三代主人,即第一代李作乂字彦从,恩授迪功郎致其仕,第二代李德广名日南,第三代李之传字梦符,且“三世以学行有称于州里”。
清《志余备考》对李氏三代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李作乂,字彦从。笃学敦行。淳熙甲辰过东朝庆寿,恩授迪功郎。致政归,因号致政君。其子弟多从张栻游。三代以学行称于州里。尝建遗经阁于所居之西偏。侍读朱熹、张栻数十人赋诗以华其纪。蜀人施渊然为之记。后不戒于火。与其子日南择地于太湖山旁。未及既筑,父子相继卒。日南字(广道),有令名,见杨万里《遗经阁记》《一统志》。”
《志余备考》还有二则与遗经阁有关的记载。其一为:“遗经阁于太湖山旁,成光志也。牙签万轴,漆书万卷。克绍家声。杨万里《遗经阁记》。”其二云:“遗经阁在县治南,李作乂建。朱晦庵、张南轩数十人赋诗纪之。施少才为之记。后毁。作乂孙之传迁建于太湖山旁,杨诚斋为之记。今圮。”
《志余备考》准确记下了第一代遗经阁的毁坏是因为火灾。
朱熹与遗经阁
朱熹(1130年—1200年),世称晦庵先生。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据杨文,朱熹曾为该阁书写匾额并题诗,匾额因岁月而湮灭,诗却载于同治《浏阳县志》,即《寄题浏阳李氏遗经阁》二首:
(一)老翁无物与孙儿,楼上牙签满架垂。
更得南湖亲嘱付,归来端的有馀师。
(二)读书不见行间墨,始识当年教外心。
个是侬家真宝藏,不应犹羡满籯金。
第一首诗朱熹自注“南湖,张敬夫书院。”张敬夫即张栻(1133年—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理学宗师,湖湘学派代表人物,也是遗经阁主人的先生。又从“寄题”二字来理解,朱熹之诗或是受张栻之邀,自浏阳域外而作。
朱熹与浏阳的交集,可以从杨时说起。据资料:“朱文公得统于程,由杨中立(杨时)传罗豫章(罗从彦),豫章传李愿中(李侗),愿中以授文公。”杨时曾于绍圣元年至四年(1094年—1097年)任浏阳县令。罗从彦是杨时的学生。李侗与朱熹之父朱松都曾师从罗从彦。朱熹即李侗的学生。
而朱熹之妹朱心的丈夫刘子翔(字彦集)曾任浏阳县丞,朱熹有《送彦集之官浏阳》遗世。可见,朱熹为遗经阁作诗也在情理之中。
张栻与遗经阁
《志余备考》明确:李作乂“其子弟多从张栻游”。王先谦《湖南全省掌故备考》也有同样的内容。
张栻(1133年—1180年),字敬夫,一作钦夫,号南轩,祖籍四川绵竹,官至右文殿修撰,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系湖湘学派集大成者。这样,遗经阁有张栻之诗,也就很好理解了。
张栻《题李氏遗经阁》诗载《钦定四库全书》《古今事文类聚别集》,诗如下:
生世岂云晚,六籍初未亡。向来言外旨,瞠视多茫茫。隐微会见独,如日照八荒。始知传心妙,初岂隔毫芒。绝学继颜孟,淳风返虞唐。读书无妙解,数墨仍寻行。况复志宠利,荆榛塞康庄。自云稽古功,此病真膏肓。君家屹飞阁,面对群山苍。匪为登临娱,牙签富书藏。邀予为着语,会意讵可忘。一洗汉儒陋,活法付诸郎。
宋元间“百年老店”遗经阁
《钦定四库全书》《礼部集》卷六有元代吴师道《题浏阳李氏遗经阁》诗。诗云:
浏阳有高阁,何似汉东居。复见欧阳子,来翻李氏书。籯金谁羡汝,宅相足华予。
湘产多香草,殷勤辟蠧鱼。吴师道(1283年—1344年),字正传,婺州兰溪人,元至治进士。李少传复建的遗经阁于绍熙癸丑即公元1193年落成,90年后吴师道出生。至吴师道写成此诗之时,姑按吴氏30岁计(1313年),遗经阁已存在了120年,妥妥的“百年老店”。从“复见欧阳子,来翻李氏书”二句来看,在元代吴师道到访之时,遗经阁仍然存在,依旧由李氏经营,且对外开放,发挥作用!
吴师道19岁诵宋儒真德秀遗书,乃致力于理学研究。而浏阳是理学先驱杨时主政的地方,遗经阁又是朱熹、张栻二位理学大师曾题诗吟诵的圣迹,访古寻贤或许正是吴氏的初衷。
吴诗札记为“欧阳学士外家”。吴氏笔下的欧阳应该就是与吴师道同时代、曾拜翰林直学士的欧阳玄(1283年—1358年)。欧阳玄的生母正是李氏,且为遗经阁后人!据《湖南历代文化世家》“浏阳欧阳氏卷”:“李氏家,故望族,多藏书,有遗经阁。”
元代另外一位文学家许有壬(1286年—1364年)有《题原功舅李氏遗经阁》诗,诗仅存标题。许有壬,字可用,彰德汤阴(今河南)人,延祐进士。
结言
《李氏重修遗经阁记》记下了朱熹、张栻、杨万里以及刘俨、施渊然等对浏阳文化事业的贡献;记下了朱熹、张栻等为该阁留有墨宝、诗文等;还记下了李致政、李德广、李之传三代相继建造遗经阁的感人事迹。遗经阁以及围绕遗经阁主人留下来的这些文章、诗句,对于考证浏阳南宋乃至元代的文化教育、科举书院、藏书方志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当然,由于岁月的久远,文献的缺失,依旧有很多的疑问无法释怀,比方说:以朱熹、张栻为代表的数十位为遗经阁题写的诗篇在当时是否结集?其他诗人还有谁?朱熹、张栻、王庭圭之外的诗篇流传至今的还有哪些?遗经阁的具体位置能否通过现代考古手段找到其基址?找到基址后的遗经阁能否在西湖山重建?“百年老店”遗经阁对浏阳的学术有哪些贡献?培育了哪些学子?李氏家族在宋元之际经营遗经阁近200年,他们的后人在哪?
何为天宝?之于浏阳,云居山书院、遗经阁即是!我想,如果没有柳仲明、李之传这些智者的力行,或许就难有孕育一代宗师欧阳玄的土壤;同理,后世浏阳人才群体的喷薄而出,也应该与先人所给予的养分密不可分。
毕竟,“人杰”的培育也是需要环境的,而柳仲明、李之传正是千年之前改良浏阳文化“土壤”的先行者!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