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谭嗣同》读书会在杭州举行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4-11-19 10:14:40
微浏阳
—分享—

“湖上”共读谭嗣同

04、05版浏阳河文化-4.jpg

11月9日,"《谭嗣同》读书会秉志复生——化泥之聚与堕水之离"活动在杭州《湖上》杂志社举行。《湖上》杂志社供图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杭州报道通讯员李晓凤

“直到化泥方是聚,祗今堕水尚成离。”百年时光流转,不忘初心使然。11月9日,由中国文化书院科学人文分院主办、《湖上》杂志社承办的“《谭嗣同》读书会秉志复生——化泥之聚与堕水之离”活动在杭州《湖上》杂志社举行。与此同时,戊戌六君子之五人手迹同步展览。

读书会由中国文化书院科学人文分院秘书长、《湖上》杂志社社长李海波主持,《谭嗣同》作者彭晓玲主讲,青年学者、作家刘蟾(大生)与王五四共同作为分享嘉宾。

湖上共读

从谭嗣同身上探索个体生命价值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以一首《狱中题壁》将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3岁;百年之后,人们对于谭嗣同的推崇与敬仰日渐增长。《谭嗣同》“三部曲”饱含了数十条解读中国历史的线索及密码——从中心人物谭嗣同出发,到家族兴衰、浏阳文脉、湖南地域性格、晚清集体群像,推导并编写出了影响中国命运中最深层的、并延续到今天乃至未来的文化基因……

“现代人如何看待谭嗣同以及同时代的相关人物?一百余年后,这些人和事又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11月9日下午,位于杭州的《湖上》杂志社内座无虚席。从前人与后人、古人与今人的时空对话的意义所在开始,主持人李海波率先开启了《谭嗣同》读书会的帷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家乡人,有机会写作《谭嗣同》是幸运的。将谭嗣同这个活生生的人物放在时代中去成长,让他迅速站在时代的前沿……”《谭嗣同》作者彭晓玲分享了写作谭嗣同的心路历程与创作过程。

在创作过程中,彭晓玲不仅深入研究了谭嗣同的生平事迹,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为了还原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谭嗣同坚韧不拔、奋不顾身的精神风貌,她陆陆续续寻访了20多个城市与地区。在长篇小说《谭嗣同》中,她不仅描绘了谭嗣同个人的成长及奋斗历程,更试图通过谭嗣同的视角,以丰富的细节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精神面貌。

分享嘉宾王五四毫不掩饰自己对谭嗣同的喜爱,在他看来,分享谈论谭嗣同,都可以从回看历史的过程中有所启发,从中获得一些启悟:“谭嗣同的赴死不仅仅是一种决心与勇气,更是一种突破。很多时候,谭嗣同被定义为维新派,但是他的精神已经超越了这个标签与定义,这在当时的社会是非常难得的。今天我们对于谭嗣同的认知,从民间到研究学者都需要刷新这个认知的局限……”

“狂者,有所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狂生代表了坚守底线和原则。在面对困难和不公时,我们可以选择像嵇康那样勇敢地对抗,或者像阮籍那样在底线时刻保护自己的尊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凉。两者各有所便,不合于中庸之道……”从古代传统文人的两种典型“狂生”和“狷生”引申开来,分享嘉宾刘蟾表示,身兼勇气、骨气、侠气的谭嗣同身上亦有此映照。

湖南省作协全委会委员、长沙市作协副主席奉荣梅曾参与湖南省作协的选题评审,作品成稿后也曾细细阅读。为此,她从湖湘人物的自我觉醒、女性写作、作家个人成长以及这部小说的逻辑框架、文学想象力、风土人情的描述等方面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直到化泥方是聚,祗今堕水尚成离。”这是谭嗣同七言律诗《似曾诗》中的句子。李海波表示,此次以“化泥之聚与堕水之离”作为读书会主题,希望更多人从谭嗣同身上去探索个体如何实现生命价值的议题。

观照自我

世人皆需有清醒认知,并成为自己的光

谈及浏阳精神与湖湘精神,谭嗣同是永远绕不开的坐标。嗣同之“同”,是大同的“同”,是人人得自由之“同”。仁至于天地,义尽于中华,嗣同“复生”,复生而“甦”。

生命终有归途,如花朵终将化为泥土或随流水飘逝。那么,虽死犹生的谭嗣同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死观?

在彭晓玲看来,谭嗣同深受佛学的影响,但和其他人学佛不一样,他不仅仅是因为佛学博大精深,并且有着“自贵其心”“积极进取”的救世精神。谭嗣同知识广博,好今文经学,喜读王夫之《船山遗书》,也尝试学习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谭嗣同在京期间,认识了许多佛教学者,对佛学有了认同。这时,他觉得“平日所学,茫无可倚”“徒具深悲”,并开始了对佛学思想的系统研究以及实践。1896年夏,谭嗣同在南京结识了近代著名佛学家杨仁山,从杨仁山受学佛学一年,著成《仁学》一书,并有了大同思想的构建。

“谭嗣同生命中的献身精神,与佛学有很大的关系。谭嗣同在佛学中受到的影响,不是害怕死亡,不执着于小我,而是将生命奉献给了有意义的事情……”对于谭嗣同的生死观,刘蟾十分赞同谭嗣同确深受佛学影响的观点,对生命和无我有了新的理解。他认识到,个体虽会消失,但融入更广阔的生命中,对社会和人类仍有积极的影响。这种思想促使他拥有献身精神,不畏惧死亡,愿意奉献自己。“如何表达自己,如何扮演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角色,尽管时代不同、方式不同,但不容置疑的是,谭嗣同对后来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大的启蒙意义。”

和刘蟾一样,王五四十分看重谭嗣同身上的启蒙意义。谭嗣同的一生,不仅是浏阳文脉的延续,也是湖南人的地域性格养成记,更是晚清集体群像中最独特的一面。“在历史上,很多湖南人一直都将个人生死荣辱看得非常淡,他们不惧怕死亡,愿意为了革命和改变社会而献身,同时他们敞开胸怀接受外来事物,积极拥抱世界。”王五四认为,这是一种湖湘精神的传承,谭嗣同则是其发端。

“谭嗣同的《狱中题壁》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他的心胸非一般人所及。在他看来,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与此同时,王五四还聊及了谭嗣同的两方著名私印“勇猛精进”和“芬芳悱恻”,即勇于进取,与物多情,“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这也是谭嗣同这类历史人物给人的启示。这两枚印章,是对谭嗣同最好的注释。”

“人拥有思想的共鸣、灵魂的自由,同时也有作为发声者的价值。每个人都能从谭嗣同身上看到生命的价值所在。”“谭嗣同既是书生,又是侠客,他的生命既是结束,又是希望。无论身处哪个时代,知识分子不仅需要有理想,更需要挑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

短短两个多小时的读书会,让人意犹未尽。李海波表示,谭嗣同是光芒四射的,我们站在时间的河流中触摸谭嗣同,解读之余也应观照自身,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我们需要成为自己的一道光,保持思想的独立,站在世界角度去看时代,不断去引领自己做一个真正的人。

读书赏字

“戊戌六君子”之五人手迹齐聚“湖上”

笔墨言志,丹青传情。“《谭嗣同》读书会秉志复生——化泥之聚与堕水之离”活动现场,“戊戌六君子”之五人手迹同步展览。

“若夫素秋開律,碧沼凝光,引涇渭之餘潤,縈咫尺之方塘。竹分叢而合響。草異色而同芳。徘徊躑躅,淹留自足……”在当天的展览上,谭嗣同的一幅扇面作品格外引人注目。此扇面作品写于1895年,受赠者为一位叫“福全”的人,字迹娟秀、内容雅致。在作品落款处,谭嗣同不仅恭敬地请对方“教正”,更以“弟譚嗣同”谦称,足以看出其谦逊。

“这次展览,共展出了11件名家作品。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戊戌六君子’之康广仁的手迹未能同步展览。每一件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同读书会互相衬托。”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为了让这场读书会更具有现实的人文意义与启示作用,《湖上》杂志社特意准备了这场“时空”对谈式的书画作品展览。

“为了这次展览,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从不同的藏家手中请来了这些作品。除了‘戊戌六君子’中的五人手迹之外,其中不乏李鸿章、张之洞等历史名人的手迹,亦展出了流沙河、刘蟾等现代名家作品。尽管作者的时代不同,但观者不仅可以从中感受到这些名家的艺术造诣,更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李海波表示。

“同时能欣赏到这样多的手迹,真的是不虚此行。”读书会结束后,与会嘉宾观展后表示,心手达情,意趣超迈。此次展览能使欣赏者从墨迹线条的变化中,充分领悟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作品丰富的精神内涵中把握书意,深刻感受谭嗣同及其他历史人物带来的精神鼓舞。

谭嗣同手迹

04、05版浏阳河文化-5.jpg

释文:若夫素秋開律,碧沼凝光,引涇渭之餘潤,縈咫尺之方塘。竹分叢而合響。草異色而同芳。徘徊躑躅,淹留自足。疊風紋兮連復連,折回流兮曲復曲。映垂蘭而轉翠,翻輕苔而動綠。牽狹鏡兮數尋,泛芥舟而已沈。湧菱花於岸腹,擘蓮影於波心。減微涓而頓淺,足一滴而還深。於時景落池濱,霧黯疏筠:舒卷霞彩,高低碎月輪;露宿鳥之全翮,隱遊魚之半鱗。岸隨年而或故,流與日而終新。雖有慙於溟渤,亦足鬱乎心神。

有一威鳳,憩翮朝陽。晨遊紫霧,夕飲元霜。資長風以舉翰,戾天衢而遠翔。

乙未六月伏日,書奉福全五兄教正。弟譚嗣同。

杨深秀手迹

04、05版浏阳河文化-6.jpg

释文:雅操端如金鐵,幾度凌霜傲雪,風前略露煙,未許人窺全節。淡煙古墨縱橫,寫出此君半面。不須日報平安,高節歲寒曾見。須溪劉先生尝題墨竹長卷云:「摩訶池上龍千年,化為匹練橫曳煙。我見其面何必全。」詩與畫適相類,此故為寫之。

壬申初伏。曾三先生正。楊深秀。

杨锐手迹

04、05版浏阳河文化-7.jpg

释文: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亦自傷。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敢將十指誇鍼巧,不把雙眉鬭畫長。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全浣二兄正之。楊銳。

刘光第手迹

04、05版浏阳河文化-8.jpg

释文:誰言司馬滯周南,若比嵇康更不堪。筆彩愧開花七七。樵青嘗掃徑三(三)。多君素業尋塙壤。何物閑勳抵石函。如此盤柏成二老。北山安得有林慚。徵君名姓徹宸巖。谷饮巖棲寶不貪。稱意沙鷗隨上下。論才竹箭美東南。

仲杚三兄大人屬正。裴村劉光第。

林旭手迹

04、05版浏阳河文化-9.jpg

释文:筆若適士大夫意,則工書人不能用;若便於工書者,則雖士大夫亦罕售矣。屠龍不如履豨,豈獨筆哉?君謨所謂萟益工而人益困,非虛言也。

《書吳說筆》,為勞軒一兄雅属。林旭。

(感谢《湖上》杂志社为本文做出的贡献)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