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日报》头条丨沙市镇:“双冠王”厉兵秣马再出发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4-04-11 10:24:21
微浏阳
—分享—

01版封面.jpg

沙市镇推进“四良”融合稳面积、提单产、优品质、促增收

持续深耕粮食生产全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双冠王”厉兵秣马再出发

03版牢记嘱托2221.jpg

俯瞰沙市镇,捞刀河蜿蜒穿境而过,沿岸地势平坦、土地连片,农户、农机穿梭其间,一派生机勃勃。记者彭红霞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罗时茂见习记者潘舒敏

乡村四月闲人少,机械轰鸣插秧忙。

从4月1日起,沙市镇河背村的种粮大户邓全义就驾驶插秧机在田间“画圈圈”。随着机械游走,青青的秧苗逐渐布满240亩稻田。一周后,第二批秧苗也将下田。

站在田边放眼望去,占地2249亩的粮食生产“四高”万亩综合示范片核心区一天一个样,希望的田野上孕育着勃勃生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常德考察春耕备耕情况时强调,要在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上下大功夫,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种粮积极性,为全年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开好头、起好步。

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朱东铁在调研粮食生产工作时指出,要牢记“国之大者”,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切实抓好春耕备耕,全力推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作为全省粮食生产双季稻“四高”试验示范样板、长沙市水稻面积和产量“双冠王”,沙市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截至4月9日,全镇早稻插秧已经完成1万亩,计划4月28日前为2.4万亩早稻插秧画上圆满句号。

智慧引领

新质生产力助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

“我们种田,很省力的。”邓全义用一台插秧机,9天插完240亩地,感觉很轻松。都说种田辛苦,那邓全义的省力、轻松来自哪里?

“喏,都在眼前。”他挥了挥手。

播种有流水线,催芽有温室,育秧有大棚,耕地有旋耕和施肥一体机,插秧也是机械化。到后期,收割、烘干,都是机械设备一条龙操作。

03版牢记嘱托-1.jpg

3月底,育秧大棚内,汤向前在查看秧苗长势。记者罗时茂

“还不止这些。”他掏出手机点了点,几秒钟后,田边的物联网灌溉阀门打开,向田间放水,“我在家里可以随时远程放水,加上高标准农田改造,用水也有保障。”

沙市镇农业农村办副主任汤向前介绍,河背村2249亩的连片田地被划定为粮食生产“四高”万亩综合示范片核心区,经浏发集团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智慧农业提质、新质生产力赋能,让农民种粮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实现了从“经验种田”到“智慧种田”的转变。

片区集成了全程机械高效生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智能管网节水灌溉、化肥减量有机替代、气象预警避灾减损和智慧田园数字管理等技术,形成双季稻绿色优质丰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

田间分布了94套物联网智能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气象、病虫害、水位、墒情等农情数据,通过智农系统的AI大模型测算,给出田间管理、病虫害治理、收割时间等建议,指导粮食生产,实现精准作业。

“80后”的邓全义是“粮二代”,他的父亲邓见加是当地第一代种粮大户,父子俩流转了420亩粮田。包括他们在内的四个种粮大户,就“拿下”了整个核心区2000多亩的土地。

有智慧农业和集成技术加持,粮食生产结出了增产增收的累累硕果,交出了丰收答卷。去年测产发现,邓见加、邓全义父子俩的双季稻亩产达1332.9公斤。其中,早稻亩产654.8公斤,晚稻678.1公斤,不仅是沙市镇的“亩产王”,还是长沙市的高产冠军。

通过种粮,邓全义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在沙市镇,像他这样的年轻一代种粮大户正在成为种粮主力。

“四高”示范

沿捞刀河一河两岸建设万亩示范片

近日,国务院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方案》提出,要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从耕地、水利、种子、农机、化肥农药、耕作技术等着手,加强衔接配合和技术集成创新,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走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支撑有力、集约节约绿色的增粮之路。

03版牢记嘱托-111.jpg

农户正驾驶着插秧机,在水田里来回穿梭,为农田披上嫩绿的“新装”。记者彭红霞

“我们将向全镇输出核心区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的经验成果。”沙市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彭礼表示,沙市镇是全省粮食生产双季稻“四高”试验示范的样板,今年将全镇推进粮食生产高标准、高技术、高产量、高品质“四高”建设,特别是打造“一河两岸三示范”样板区,即沿捞刀河两岸打造高产示范、高品质示范、耕地保护利用示范样板。

通过无人机高空俯瞰,会发现,捞刀河特别眷顾这片丰美的土地。

捞刀河蜿蜒穿境而过,沿岸的秧田、沙市、河背、团农四村地势平坦、土地连片,大部分土地都流转交由种粮大户种植,这个万亩示范片有着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大农业不可多得的先天优势。

汤向前介绍,具体到实践层面,“良种”方面选育了更好的水稻品种,“良法”方面粮食高产的技术更加成熟,“良机”方面种粮大户均具备育秧、插秧、收割、烘干的全套机械设备,“良田”方面争取扩大高标准农田覆盖,通过推广紫云英种植,实施有机肥、粪肥还田提高地力,不断冲击粮食生产更高品质、更高产量目标。

以万亩示范片打底,“四高”作示范,“四良”促提质,粮食生产的沙市“丰”景正在这片大地上绘就。

保障助力

“硬措施”引导激励,院士专家联点指导

作为沙市镇的种粮“明星”,也是最年轻的种粮大户,许海明自种及承担代育秧社会化服务总面积达2000亩。

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沙市镇不仅抓好大户的规模化种植,也不放过“小旮旯”。

过去,赤马村由于50%耕地为没有机耕路的山区田,村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产量都不高,是全镇粮食生产的“后进生”。

去年,该村试水村级经济合作社统一流转耕地、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插秧、统一管理,全年双季稻种植面积骤增40%以上,交出了老百姓满意、村级集体增收、粮食安全有保障的齐头并进高分答卷,形成了抛荒田治理的“赤马经验”。

今年,赤马村1700亩耕地将全部种植水稻,为全镇粮食生产补上最后一块短板。

在赤马村的转变中,沙市镇去年出台的粮食生产激励政策“粮八条”是重要推手。去年,在上级粮食奖补政策的基础上,沙市镇制定八条“硬措施”,拿出100万元对新增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新增种粮大户及新增粮食种植面积、产量提升等八个方面进行奖补。

据统计,在“粮八条”的引导激励下,去年全镇粮食种植面积增加10%,新增1.1万平方米育秧大棚。“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种植面积、产量实现了‘三丰收’。”汤向前介绍,目前,镇上正在酝酿新的激励措施,即将发布。

沙市镇党委书记黄琦介绍,除了真金白银奖补,沙市镇全面借力院士专家“天团”及院校技术团队,为粮食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所长赵正洪,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玉烛等专家联点提供全过程指导,长沙市农技中心、浏阳市农发中心负责人也会定期指导。

此外,沙市镇也有一个“宝藏”团队——镇农业农村办9名干部中,有3名高级农艺师,1名湖南农大研究生,成为粮农的田间师傅。

“沙市镇历来有良好的种粮基础,作为传统农业大镇,我们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充分发挥队伍、技术、政策等多重叠加优势,持续做好粮食规模化、技术化、品牌化文章,全力稳面积、提单产、优品质、促增收,继续保持面积、产量双第一。”黄琦表示,今年将重点谋划组建农事服务中心,延长粮食产业链,补上粮食加工的最后一环,探索从一粒好种子到一碗香米饭的全链条高质量融合发展道路,最大化提升粮食生产效益,为全市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大镇担当、贡献沙市力量。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