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走湘村 看龙村丨龙年看“龙”村,看见新农村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4-03-21 12:15:32
微浏阳
—分享—

03版时政深度-6.jpg

浏阳日报记者在官桥镇九龙村采访。记者彭红霞

今年是甲辰龙年,浏阳日报社联动湖南日报长沙分社在新春伊始推出“走‘湘’村,看‘龙’村——2024新春走基层”特别策划,多路记者行走浏阳9个村,将镜头对准人民群众,以笔墨讴歌新时代,唱响了欣欣向“龙”的乡村振兴之歌。走“湘”村,看“龙”村。走到哪里?看到什么?感受如何?答案就在记者们的笔下。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志光

这是一次文化的走读

远古时代,动物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先民们的图腾崇拜和认知意识,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就出现了很多和动物相关的神话传说或地名。

浏阳是一座千年古县,文脉悠远。全市32个乡镇(街道)、300多个村(社区)中,不少地名和动物有关。镇村名有龙伏镇、虎形村、马战村、鹤源村、鸭头村等;街巷名有鼎鹰街、蛟龙巷、鹿园路、羊角湾等;山名有狮子山、天马山、象形山、石牛寨等;水名有凤溪、赤马湖、鳄鱼嘴湾、龙泉港……

龙有高贵、尊荣、英武、进取等积极寓意,故而备受青睐。在浏阳,含有“龙”字的村有不少,比如文家市镇湘龙村、龙伏镇龙伏村、沿溪镇沙龙村、镇头镇跃龙村、北盛镇乌龙新村、官桥镇九龙村。

此外,在近年区划调整合并之前的还有葛家镇乌石龙村(并入葛家园村)、葛家镇龙潭村(并入玉潭村)、洞阳镇龙洞村(并入九溪洞村)、沙市镇龙凤村(并入赤马村)。

甲辰龙年,我们有了看“龙”村的这个策划,旨在通过走进“龙”村,挖掘浏阳的地名故事,弘扬浏阳的地域文化。

行走浏阳,一村一名,皆是故事。不论是调整之前的叫法,还是合并之后的名称,饱含着当地文化的传承,充满了对未来的希冀。

龙伏村,位于龙伏镇中心地段,境内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因其南面山岳酷似龙形,而其址又坐落于“龙骨”之上,故名“灵官市”,又名“龙骨市”,后演变为“龙伏”。

在葛家镇,浏阳河奔腾至此,汇聚形成一泓深邃的碧水,依其形其势,取名“龙潭”。其所在的村,就是龙潭村。2004年区划调整,和集裕村合并为玉潭村。

文家市湘龙村,地处湘赣边界,是文家市镇由西向东的第一个村,龙为首,且境内有六龙山,故称“湘龙”。

相传隋末唐初,有一条孽龙盘踞在浏阳北区洞阳九溪洞内修炼,后因肌肤溃烂,求治于药王孙思邈。孙思邈以治愈后不伤人命、不毁山川为约定,遍取山中樟叶,让孽龙将樟叶夹入每片龙鳞中。不久后,孽龙病愈,按照约定化为九只锦鸡,向西南方向飞出,见官桥一处山势巍峨、涧江如练,于是盘旋而下,变成九龙,在这里栖息。这个传说也留下了“龙洞”和“九龙”两个地名。

……

这是一次发展的探访

走“湘”村,就是走乡村;看“龙”村,更要看农村。

年初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乡村美、乡亲富、乡味醇,是我们的共同心愿。要以新的思维、新的举措,奋力推动新时代‘山乡巨变’。”长沙市委常委、浏阳市委书记朱东铁在浏阳市委全会上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创成“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市)”。浏阳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将继续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争当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和排头兵。

有人说,看见未来才有未来。同样的道理,行走乡村才能看见农村。这个策划结合“新春走基层”,从湘龙村开始,到九龙村收官,一共推出了9个报纸整版,报道了9个村。

其间,浏阳市融媒体中心和浏阳日报社班子成员带队、编委和记者执行,走进这些村庄,采写了许多鲜活的发展新事:

在湘龙村,村里有10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一年创造税收4700多万元,发放社会工资上亿元。全村5398人,有2600多人在本地就业,实现了“家家有事做、户户有钱赚”。

在沙龙村,汇集16家专业合作社,种植近4000亩蔬菜,一年四季不断档,每天的蔬菜运转量有数十吨,不断充实长沙的“菜篮子”。如今,沙龙村每亩土地年收益上万元,实现了“田地生金”。

在葛家园村,鸡肠子辣椒基地里,邹德昭正在给几垄鸡肠子辣椒的再生苗手工除草。2018年,葛家鸡肠子辣椒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种植鸡肠子辣椒成为葛家园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跃龙村,武深高速在这里设有互通口,江杉高速已经通车,浏江高速将在今年启动征拆。看中跃龙村的交通区位优势,东跃物流项目选址跃龙村,计划打造一个大型物流仓储中心。

在乌龙新村,镇村大力推进“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村里建起回乡创业园,集聚60多家小微企业。

在龙伏村,集中育秧工厂里洋溢着春天的气息,“一个星期内将完成早稻育秧40万盘”。

在赤马村,一个占地1200平方米的光伏发电棚拔地而起,棚上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深蓝色的太阳能光伏电板,棚下一朵朵袖珍菇将破土而出。

乡村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我们采访了返乡创业的“浏商”,退伍回乡的老兵,躬耕农村的新农人;我们走进了一个个景色宜人、设施完备、管理有序、独具特色的美丽屋场;我们听到了睦邻议事会、村民议事厅等“大家的事情大家办”的实践……

开局就加速,起步即起势。走进乡村,我们看到了浏阳各地因地制宜谋发展的澎湃春潮;行走浏阳,我们感受到了“铆足劲、加满油、同心干、一起拼”的磅礴士气!

记者手记

终识“湘龙”真面目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可夫

未见湘龙村,先识湘龙人。我第一次报道文家市镇湘龙村是2019年,当时山东大学陈子江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有信息显示陈子江祖籍浏阳,但是来自哪个乡镇,却没有确切信息。通过“无所不能”的朋友圈,我才知道她的祖籍地是湘龙村,而她的的爷爷陈绍休正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同班好友。

1917年冬,青年毛泽东到陈绍休家探访时,向农民宣讲种树好处,并动手栽了几棵板栗树。百年风雨,世纪沧桑。陈家几乎全家都投身于中国革命,并先后有8人为革命捐躯。两棵板栗树依然坚挺,每到秋天,树上还能结出不少板栗。

“看到家乡的发展,我为自己是浏阳人感到自豪。”2020年12月,陈子江应邀出席了浏阳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从北京回到家乡浏阳,第一站便来到了自己的家乡文家市镇湘龙村铁炉冲。

因此,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对湘龙村的第一印象,但这只是“面纱一角”。直到这次“走‘湘’村,看‘龙’村——2024新春走基层”采访,我们第一站来到名字最为契合的湘龙村,才有机会一窥全貌。

冒着淅淅沥沥的春雨,在文家市镇村干部的陪同下,我们走村庄、探屋场、看企业,深入了解湘龙村的红色文化传承、美丽乡村建设、花炮产业发展等情况,触摸到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终识“湘龙”真面目。

原来,村里有10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年产值总计3亿多元,一年发放社会工资上亿元。2023年,全村创造税收4700多万元。全村5398人,有2600多人在本地就业,实现了“家家有事做、户户有钱赚”。

传承红色基因,激活发展动能。湘龙村在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带动村民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上“龙行龘龘”,未来必将更加美好。

产业催开振兴“花”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袁安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

漫步乌龙新村,我们可以看到,特色种植在田间地头遍地开花,回乡创业园内处处热潮涌动,呈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幸福村庄景象,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然而,早年的乌龙新村还是另一番景象。由于缺乏产业支持,村级集体经济一度十分薄弱,村级各项建设也跟不上来。为此,村“两委”专门赴外考察,学习成功经验做法。在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后,决定将效益不高的土地流转起来,引进种植和养殖项目。

在采访中,我得知庭怡草莓园便是村上引进的第一个水果种植项目,实现了丰收,为村上带来了效益,这也更加坚定了乌龙新村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的信念。

走好了第一步,乡村振兴之路便有了方向。在往后的几年里,无花果、沃柑、龙虾等特色种植和养殖一一落地乌龙新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内生动力。

此外,浏阳北区人有经商传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乌龙新村就有不少人办厂经营棉纱、家具生意。直到现在,回乡创业园内的许多企业也都从事家具生产。

这家企业每月产量多少、那家推出了什么新产品……在采访过程中,乌龙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鲁悦对村里每家企业的情况都了然于心。在她看来,除了引导鼓励乡友乡贤返乡投资创业,还要尽最大的努力用心用情做好服务,营造便利舒心的营商环境,才能让企业家安心留下来,吸引更多老乡回乡建家乡。

随着越来越多的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落地,乌龙新村各种支柱产业紧密连接、协同发展,带动了当地1100多人就业,实现了产业兴旺、百姓富裕,乡村振兴之花正绚丽绽放。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