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5岁女童确诊先天性罕见病,“90后”单亲父亲砍毛竹维持生计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4-09-12 10:23:35
微浏阳
—分享—

不放弃,就有希望!

04、05版深读-3.jpg

今年年初,来自贵州榕江的杨仁登带着女儿辗转来到浏阳小河乡,找到了一份砍毛竹的工作。

文/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丹谢鹏图/刘珂

9月9日中午,烈日当空,燥热的空气中传来阵阵蝉鸣。30岁的杨仁登,正在小河乡新河村一处无名山头上,奋力砍伐着毛竹,他的上衣已被汗水湿透。

此时,几公里之外的一处泥土房内,5岁的女孩杨义涵坐在门口,时不时朝着门外张望,她在等着爸爸杨仁登回家。一旦听到摩托车声响,她便会侧身、扭头,看向屋外。发现不是爸爸后,又缓缓坐回去。

时间来到正午,结束了一上午忙碌的杨仁登终于回到家。杨义涵立即跳下椅子,一把将爸爸抱住。杨仁登顺势将女儿抱起,女儿轻轻地在爸爸脸颊上亲了一下,随后笑出了声。

父女俩来自贵州榕江。女儿患有舒-戴综合征,这是一种先天性的罕见病。为了方便照顾女儿,今年年初,杨仁登辗转来到浏阳小河乡,找到了一份砍毛竹的零工。老板结算工资利索,工作时间相对自由,这是当下对他而言较为理想的一份维持生计的工作。

女儿确诊罕见病,治疗费需三四十万元

在女儿出生前,杨仁登也是一个不知愁滋味的青年,对于生活没有多大的追求,赚多少花多少。2019年,女儿出生,他原以为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却不曾料到,女儿出生不久,就开始不停地生病。

04、05版深读-4.jpg

工作时,他总会戴着手套、背着镰刀上山,奋力砍伐毛竹,以维持生计。

“有一次,我抱着她去医院时,她哭得撕心裂肺,我的心也好像被揪住了一样。从那时起,我唯一的心愿就是女儿身体健康。”生活让杨仁登逐渐成长,从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逐渐成长为肩负起家庭重任、想为女儿把病治好的父亲。2023年,通过在广东努力工作,杨仁登的手头稍微有了点积蓄。当年10月,为了解开女儿不断生病的疑惑,他们前往医院,进行了一次基因检查,结果让他差点崩溃:女儿被确诊为舒-戴综合征。

“这种病极为罕见。”浏阳市人民医院主治医生陈龙送告诉记者,患儿得的是一种罕见遗传骨髓衰竭综合征,表现为身材矮小、重度营养不良、反复感染。由于舒-戴综合征后期高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急性髓系白血病,需密切随访,必要时需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也是目前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方法,治疗费用可能需要三四十万元。”

“有时候也会幻想:说不定明年女儿的病情就能好转了呢”

“每年花在给女儿治病上的钱,都需要几万元。”杨仁登告诉记者,最多的一年,花了十多万元。治疗费用成了一个“无底洞”,而在女儿生病期间,她的妈妈离开了父女俩。

04、05版深读-6.jpg

杨仁登正在照顾女儿杨义涵吃香蕉。面对记者“有没有想吃的”的提问,她总是默默摇头:“家里有香蕉,我吃香蕉就好。”

孩子要带、钱也要赚,女儿生病时还需要带着她去住院治疗,一般的工作无法满足杨仁登的需求。几经辗转后,今年2月,杨仁登跟着哥哥一起来到浏阳,砍起了毛竹。

“时间可以自己分配,方便照顾小孩;结钱方便,我砍个两三车,老板都会结钱给我。如果女儿生病了,结了钱就可以带她去医院治疗。现在是走一步算一步吧!”杨仁登说。而在浏阳生活的这段时间里,因为生病,杨义涵又花费了上万元的治疗费用。

杨仁登从房间角落掏出一沓医院缴费单据,“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有时候也会幻想:说不定明年女儿的病情就能好转了呢?”然而,这样的幻想一直从女儿1岁持续到现在,情况却一直没有改变。

“有时候压力实在大,觉得很累,深夜也会躲在被子里默默地擦眼泪。”但每次哭过之后,看着躺在一旁的女儿,杨仁登又找到重新出发的勇气。等到天明,他又会拿起镰刀,继续上山砍毛竹。

曾经也有亲友看到杨仁登过得实在太苦,劝说过他放弃为女儿治病。但他从不觉得女儿是个“拖油瓶”,而是一个“小天使”,让原本浑浑噩噩的自己找到了奋斗的方向,明白了责任的意义。

“相反,我有时候会觉得很愧疚,是我没有能力治好她的病,没能让她过上正常孩子的生活,是我对不起她。”杨仁登告诉记者,女儿前段时间说,希望能有一个单独的小床,“但我就连这样的愿望都无法为她实现。”说到这里,杨仁登的眼中噙着泪水。

“爸爸很辛苦,我希望爸爸不要这么累”

在记者采访时,年仅5岁的杨义涵默默坐在一旁,陪伴着爸爸。每当杨仁登说到动情处时,她总是紧紧拽住爸爸衣服的一角,有时候还会不自觉地说:“爸爸很辛苦,我希望爸爸不要这么累。”

04、05版深读-5.jpg

餐桌上,简单的饭菜,父女俩依旧吃得津津有味。

餐桌上,简单的饭菜,父女俩吃得津津有味。对于杨仁登而言,女儿能正常吃饭,不用去医院的日子,便是好时光。午饭后,他牵着女儿在屋前散步。蓝天白云、青山叠翠,父女俩的说话声,飘荡在小山村。

“爸爸你看,这是我画的太阳!”散步结束回到房间后,杨义涵从床头拿出一块稍显破旧的磁力画板,上面是一幅她在当天上午刚画的画:小小的太阳露出笑脸,底下是一大一小两个牵着手的背影。“这个小小的是我,这个高高的就是爸爸。”画作中,藏着女儿对爸爸浓浓的爱意。

杨仁登房间的摆设也十分简单:一张旧木板床、一根晾衣竿和一些杂物。在这些灰暗的物品中,有一个包装完整的芭比娃娃盒子,十分显眼,“那是我最爱的玩具,是一个好心的叔叔在我住院时送给我的。”杨义涵说,回到家后,这件玩具就被挂在了床边的墙壁上,“舍不得拆开,这是我唯一的娃娃。”

“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很感激他们”

杨义涵口中的叔叔,是浏阳市民鲁敏。“今年9月初,我的孩子也在市人民医院住院,当时就和她一个病房。”鲁敏告诉记者,最初他以为杨义涵只有3岁多的样子,“太瘦弱了,但她那一双大眼睛好像会说话,特别惹人心疼。”

在几天的病房生活里,鲁敏对杨义涵刮目相看:“她特别懂事,特别听话。每次无论打针、吃药都不吵不闹,她爸爸下楼去买饭的时候,她就十分安静地坐在病床上等着。”在了解杨仁登的生活经历后,父女俩的乐观让鲁敏触动很深,“生活虽苦,父女有爱。”

换病房时,鲁敏特意为孩子买了一个芭比娃娃,并包了一个红包,“希望他们的生活能早日好起来,小姑娘能早日康复。”

来到浏阳后,给予杨仁登关心照顾的不仅有鲁敏,还有一些当地的村民。“我在租的房子周围种了点菜,菜种、菜秧都是村民们送的。”杨仁登说,还有村民不时会上门给他和孩子送一些蔬菜,“有的村民还热情地帮我去找医生、中药,我真的很感激他们。”

未来希望虽渺茫,但他不会放弃

对于未来,杨仁登也会觉得希望渺茫。

“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放弃,不放弃,就有希望!”杨仁登说,现在自己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带着女儿活下去。

而杨义涵对于未来的期望,是希望自己能去读书,“这里虽然有爸爸陪着我,但我想去学校,那里有更多的伙伴。”

但对于这对父女来说,理想和现实,却总在让他们做着选择题。“我内心希望她能过上正常孩子的生活,到了读书的年龄就去学校。但她的免疫力太低了,过上集体生活,会更容易生病。而她一旦生病就只能去医院,我想多存点钱给她把病彻底治好,所以很怕她平时生病。”

让杨仁登为难的是,即便是早出晚归,所赚的钱维持日常就已经是举步维艰;想要彻底治好女儿的病,更是困难重重。“医生说过,只能通过换骨髓来根治,但是一旦动手术,就需要有人长期陪在病房看护她。如果我去看护女儿,我们就将失去经济来源。”

他深知,仅靠自己力量无力解决困境,只能寄希望于社会爱心力量。如果您愿意帮助这对父女,请与本报记者联系(联系电话:18570346269)。

记者手记

父女有爱,终有希望

因为在微信里看到朋友分享的病房故事,我们才知道了这对父女。第一感觉是:孩子太不幸,父亲很艰辛。同时,也为这位单亲父亲的责任心而感动。于是,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找到了杨仁登的联系方式。

对于记者的到来,杨仁登有些意外和惊喜。能得到媒体的关注,给在为女儿治病这条道路上跋涉的他,注入了更多信心和力量。

在采访进行时,杨仁登需要不断回忆让他难过的瞬间,但他选择了直面苦楚:“只要女儿病能好,我什么都愿意做。”但对于自己生活的困苦,杨仁登不太愿意提及,“生活肯定是困难的,但我觉得这不是什么问题。”

杨仁登现在居住的房子是和哥哥一起从当地村民手中以500元每年的价格租来的,住宿条件很简陋。但当杨仁登和女儿相处时,两人其乐融融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我的女儿很好、很懂事,我很爱她。”这是杨仁登对我们说的最多的话。

当天中午,杨仁登忙完工作回到家时,即便相隔近1米的距离,我们仍能闻到他身上浓烈的汗味,但杨义涵依旧马上扑到爸爸身上,亲了亲干活回来的爸爸。浓浓的亲情是两人之间最好的纽带。

见过杨义涵的医生、好心人、以及我们,第一眼就会注意到她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充满了纯真与对未来的憧憬。面对陌生人,杨义涵除了害怕外,还有一丝期盼,她似乎已经很久没有和陌生人聊过天了。随着接触的深入,杨义涵那不符合年纪的成熟更让人心疼:吃过饭后,她总会默默将自己的碗筷清洗干净。

当我问她有没有想吃的或者想玩的时候,她总是默默摇头:“家里有香蕉,我吃香蕉就好啦。”或许,在她的认知里,香蕉就是最好的零食了吧。

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好心人来帮助这对父女,帮他们渡过难关,帮这个小女孩过上正常的生活,帮她打开认识新世界的大门。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