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永和镇升平村横坑党支部书记罗美贤:改善水利 流转土地 引领种出千亩双季稻示范片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4-07-02 10:10:21
微浏阳
—分享—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为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本报今起推出《党旗高扬浏阳红》专栏,宣传浏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浏阳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和为民服务等方面的先进事迹和丰硕成果,激励全市上下奋勇争先,为挺立五强、再铸辉煌,加快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浏阳新图景贡献更大力量。

03????-1.jpg

罗美贤(左)和李直浪在田边查看早稻的生长情况。记者宋攀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宋攀

7月1日上午,雨水初歇。走进永和镇升平村横坑片区,连片的水田中早稻长势喜人,稻穗迎风摇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升平村横坑党支部书记罗美贤的带领下,横坑片区粮食生产再上台阶:农田水利设施提质升级,粮食种植实现扩面提质,水稻亩产三年实现增长近三倍,并成功打造千亩双季稻示范片。

始终冲锋在前

全面改善山区农田水利设施

上午10时20分,趁着雨势渐小,罗美贤赶紧出门,查看刚修好的一座小桥。横坑片区农田灌溉主要依靠一条小溪,溪上以往用几根水管架设了一座简易桥,每逢大雨就会排水不畅,导致河边20多亩稻田被淹。此外,农田机械设备也无法从这里通行。

2019年,升平村横坑党支部成立,罗美贤当选党支部书记。在征求片区群众的意见后,他将改善片区农田水利设施当成了党支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解决村民们的烦心事,今年6月初,罗美贤率先捐资15000元,并发动该片区的其他党员群众筹资筹劳,一起修一座桥。为了应对即将来临的雨季,罗美贤每天起早贪黑地扑在工地上,在他的带领下,十多名党员群众仅用一周时间,就拆去了老桥、建起了新桥。“虽然近期多轮强降雨来袭,但新桥修好后,排水畅通,横坑片区的水田没有受灾。以后拖拉机、犁田机也可以直接从这里下田!”罗美贤说。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升平村横坑片区是典型丘陵地区,原本就山多田少,加之水利设施基础薄弱、老旧失修,粮食生产只能“靠天吃饭”。这个问题,罗美贤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5年来,罗美贤带领党支部29名党员,利用永和镇“微光工程”为民办实事经费15万余元,带领党员群众筹资4万余元,义务筹工筹劳190余人次,修缮疏浚渠道2800余米、修缮河堤1600余米、新建灌溉水坝4座,全面改善了横坑片区农田水利设施状况,让“粮田”成“良田”。

“改善农田水利设施,他(罗美贤)一直冲在最前面!”村民李直浪说。

发起成立家庭农场

流转土地推进机械化耕作

夯实了农田水利基础,但村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横坑片区粮食产量依旧上不去。“片区仅有450多亩水田,抛荒的水田就有30亩。”罗美贤说,散户种田收益不高,剩余的420亩水田村民们也只种一季稻,一年亩产只有六七百斤。

于是,作为有着35年党龄的基层党支部书记,罗美贤发起成立了升平家庭农场,随着宋先望、邱俊杰等党员的带动,片区每个村民小组都有人加入。罗美贤又一家家入户走访宣讲政策,让家庭农场流转了所有抛荒农田,种植双季稻。

“一开始,大伙认为产量不高、效益又低,没必要费那么多功夫。”因田墈高、电杆拉线多,农机作业无法进出,石坎组村民肖习春家门口就有1亩多地抛荒。了解情况后,罗美贤自费购买水泥管子,开着拖拉机清理淤泥,修出了一条机耕道,为水稻种植提供了便利。如今,这里的早稻长势喜人。

李直浪现在是农场里的农技员,他算了一笔账:2021年之前,大伙都是种植一季稻,亩产只有六七百斤;从2021年开始,家庭农场种起了双季稻,并且选用良种、运用良技,实现集中育秧和机械化耕作,全年亩产能达到1700斤,“如今我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种田越来越有奔头。”

“现在,横坑片区不仅能完成粮食生产任务,还成功打造了千亩双季稻示范片区。”罗美贤说,他将继续带动更多的农户好好种粮,确保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