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三中教师彭丽平完成两年支教任务从新疆载誉归来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4-06-21 09:01:21
微浏阳
—分享—

“这段经历有挑战更有收获,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08???-4.jpg

课后,彭丽平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受访者供图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莫瑜

20世纪50年代,一群风华正茂的湘女积极响应祖国“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在新疆落地生根、安家屯边。这是“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也是新中国边疆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浏阳三中历史教师彭丽平熟知这一段历史,也被“八千湘女上天山”的精神深深感动,对数千公里之外的那片土地充满着向往。

“选择援疆,就是把这种向往转变成行动,脚踏实地地感受那片土地的温度,为边疆教育事业贡献力量。”6月16日,作为湖南省第十批援疆教师中的唯一浏阳教师代表,48岁的彭丽平圆满完成两年支教任务载誉归来。她表示,“这段经历有挑战更有收获,这会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带着憧憬,走进边疆支教

“2022年,学校接到上级通知,要选派一名历史教师援疆。”昨日,彭丽平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她说,自己从历史教育专业毕业、任教历史学科已有20多年,在多个学校任教过,但一直没离开过浏阳,自己向往的新疆是什么样的?自己也可以像“八千湘女上天山”那样为边疆发展贡献力量吗?抱着这样的憧憬,彭丽平和家人沟通后,勇敢地报名了。

08???-3.jpg

彭丽平和当地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受访者供图

2022年9月,彭丽平作为湖南省第十批援疆教师和首批教育部“组团式”援疆教育人才来到新疆吐鲁番实验中学。这一组共24名援疆教师,来自湖南11个市州的20余所示范性高中,以“组团式”帮扶的形式,在各个领域发挥自身所长,引领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能力持续提升。

彭丽平深深地记得,初到时便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那边气候干燥,在高温的情况下,出现了时差、水土不服、生活习惯差异等诸多需要适应调整的问题。”

“对我来说,睡眠是比较大的挑战。”彭丽平说,长沙和吐鲁番有两个小时的时差,吐鲁番的纬度又比长沙高很多,夏天(北京时间)晚上11点左右天才黑透,第二天早上5点多天就亮了,“刚开始根本睡不着,几乎天天晚上失眠。”

初来乍到,老师们都不太适应。“我们是来支援教育的,要以最好的状态去面对学生,如果自己状态不好,支教质量肯定会受影响。”彭丽平暗下决心,迅速调整自己。在小组成员的相互鼓励下,她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克服不利因素,在较短的时间适应了吐鲁番的生活。

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吐鲁番市实验中学是湖南省“组团式”教育援疆重点支援的学校之一。教育基础在整个新疆地区来看,并不占优势,学生们存在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第一年,彭丽平教的是高一年级4个班的历史课。如何上好一堂课,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彭丽平走上讲台的第一挑战。

“真的是想方设法去调动他们的兴趣。”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求真务实的彭丽平从“备好每一节课”开始,她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点、重点,然后提前搜索相关资料,融入故事、视频片段等,采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进行授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主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力求让每一堂课都有效果、有效率。

“一节45分钟的新课,至少要备课3个小时。”彭丽平表示,课堂是要花心思的,不能拿着以前的课件去授课,不然学生们都不会感兴趣。“课堂上,我尽量讲慢一点,讲细致一些,讲一遍不行,就多讲几遍,肯定会有效果的。”彭丽平说,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更应该为当地的孩子们打开眼界,历史学科更是如此,要去点亮他们的人生梦想。

“这边的学生们很开朗,他们是质朴的、热情的,上课时配合我,会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生们的良好反馈,给了彭丽平极大的动力。“后来,学生们都很喜欢上历史课,我一进教室,他们甚至会鼓掌欢迎。”想起当时课堂上的情景、学生们充满期待的眼神,彭丽平满脸笑意。

有个班的学生历史刚开始学得不太好,但到了期末,班上每逢自习课,班干部都会主动找到彭丽平办公室,请她去上历史课,“他们怕历史成绩没提高拉我的后腿,好几次请我去‘补课’,我一进去还热情鼓掌欢迎,后来他们确实进步很大。”

援疆两年中,彭丽平任教过多个高一和初一班级,教学成绩均名列前茅。她自己曾获得2022年秋季教学成果优秀奖、2023年春季学期教学业绩突出奖、2023年—2024学年教学业绩突出奖等荣誉。在2024年3月的援疆教师“五主”课堂教研活动中,她主讲的《北宋的政治》被评为优质示范课。

用心用情,扛起“造血”重担

教育援疆,是为了新疆教育又快又好发展,这是一个既光荣又责任重大的使命。援疆团队也发现,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当地学校教师队伍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手段相对落后,成为制约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

要教出一班好学生,更要带出一批好老师,只有变“输血”为“造血”,才能让教育援疆工作更具活力。在上课之外,听课、评课成了彭丽平的另一项工作任务,通过近距离接触,她了解了当地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并及时作出指导。

“彭老师,高三历史课应该如何兼顾效果和效率?”“学生们一上历史课就打瞌睡怎么办?”……彭丽平说,第一次聆听历史组教师心声时,她收到了一堆问题,“我心里很高兴,这是好的开始,因此我将经验一一分享,手把手地去指导。”

据介绍,援疆老师都会加入学校的“师徒结对青蓝工程”,带徒弟、指导学校青年教师,每个学期需要听四五十堂课,指导老师上二三十堂课。不仅如此,彭丽平还带领着历史组成员积极开展教育教研活动,积极策划每一次教研组活动,带头上好教研课、调研示范课,积极参加教学研讨和教学比武等,给当地老师做好示范。

“这两年,我感觉自己一直在向前冲,逼着自己不断进步,不断作出表率。”援疆过程中,彭丽平的原则是尽己所能,将自己积累的所有教学经验无私分享给老师和学生,和他们一起进步。彭丽平的努力是有收获的,结对徒弟课上得越来越好,还在2023年吐鲁番湘吐情缘师徒同台竞技打造的“吐鲁番好课堂”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她多次指导的几名青年老师,在竞赛课中都获得了好成绩。

与此同时,这批援疆教师扎根火洲、倾力奉献,还创设了“红石榴”湘吐同研云课堂、教育名师大讲堂等教学改革模式,对口支援的吐鲁番市实验中学首届“红石榴”援疆班本科上线率达100%,推动吐鲁番市中小学校与湖南优质学校深入结对,全方位促进湘疆两地交往交流交融,获得了吐鲁番受援单位和师生家长的高度评价。

特写

“援疆经历将是自己一生的宝贵财富”

两年的援疆生活结束了,陷入回忆中的彭丽平思绪万千,“那里虽然条件艰苦,我们要战酷暑、斗风沙、抗严寒,但我们也收获良多,得到了精神和心灵上的滋养。”

彭丽平说,利用寒暑假,她这两年去了新疆的很多地方,也深切地感受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援疆过程中,我还任教了《新疆地方史》,对新疆历史、文化、政治、民族关系等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自己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充,视野打开了,对民族共同体也有了更深的感悟。”

“湘疆深情,我和当地老师们的友谊也不会停。”彭丽平还记得,吐鲁番市实验中学老师们都很淳朴、热情,大家的感情很深厚,不仅逢年过节会邀请她去家里一起参加庆祝活动,在她即将返湘之际,还请吃饭、送花给她表达感谢,“让人很感动,学生们也是如此,这样的离别让人很不舍。”

“响应上级号召成功援疆,我完成了自己小小的教育梦想,亲眼见证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感受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共同发展。”彭丽平表示,援疆经历将是自己一生的宝贵财富,为自己能见证这片土地的变迁和人民的幸福而自豪,也为自己能够为新疆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而感到欣慰。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