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妞麦仔!”
谭子欣热衷于推广浏阳话,让更多人感受浏阳方言的魅力。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我是妞麦仔……”一句小奶音,让人忍俊不禁,只见一个小女孩认真地坐在镜头前,开始“画妈妈的胡”。
小女孩名叫谭子欣,小名“妞妞”,今年八岁,是浏阳河小学二年级学生。别看她年纪还小,但是她的抖音账号“我是妞麦仔”已有一万多粉丝,大家都爱看她和妈妈“相爱相杀”,她那一口纯正、地道的浏阳话,更是让浏阳人直言“太可爱了”。
方言“小达人”
8岁小朋友在网上掀起“浏阳话”风潮
谭子欣家住城东社区,是一个地道的浏阳妹子。4年前,她在抖音上传一段跳广场舞的视频,引发关注。此后,她便时常发一些生活片段,一口浏阳话成为她的视频标配。
谭子欣的抖音账号“我是妞麦仔”已有一万多粉丝。
6月26日,谭子欣更新视频,对着镜头说自己考试要考双百分,让她妈妈准备好“牛排”,不要准备“竹排”。去年9月,她录制了一段“方言挑战”视频,笑翻众人,评论区外地人追着问“谁来翻译一下”,浏阳人则大大方方调侃这是“浏阳人自己的含妹(憨坨坨)”。
谭子欣的抖音账号虽然只有70个视频,但个个火爆,共有23万人次的点赞。家人说,这些视频大部分都是她自己录制的,录制后姐姐帮她稍作剪辑,再配上一些翻译上传,没想到会在网上引发如此大的反响。
小姑娘怎么这么会说方言呢?谭子欣的妈妈袁燕飞说,谭子欣的爸爸是一名烟花燃放工程师,经常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奔波,对于浏阳方言所蕴含的乡情,他觉得是一种骄傲和自豪。于是他规定,家里日常生活只能讲浏阳话,不讲普通话。
“浏阳人,理所当然要讲浏阳话啦!”这种自豪感让谭子欣耳濡目染,也形成了她独特的风格。在生活中,谭子欣同样热衷推广浏阳话,在她的带动下,她的班级同学们也开始热爱方言。
朗诵“小里手”
性格开朗不怯场,普通话朗诵表演已过六级
这两年,由于“妞麦仔”备受关注,不少商家陆续找来,想顺势“做一波广告”,被谭子欣的家长全部拒绝了。家人表示,用浏阳话录视频是孩子的休闲娱乐,并不想以此谋利,只愿她放飞天性、健康成长。
活泼开朗的谭子欣在网络上收获了不少赞美和喜爱。
“我们从未教过她说什么、做什么。”袁燕飞说,“妞麦仔”的火是她的自由发挥,家人从未干涉,家长也很高兴有这么多人喜欢孩子。
如今这种“火”也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中。有一次,一位家长带着两个小朋友寻到谭子欣家里,说自家孩子刷到视频后特别想要和谭子欣认识一下,交个朋友。还有一次,袁燕飞和一群朋友出去玩,得知她的女儿叫“妞麦仔”后,同行众人惊喜不已,连声问“是我认识的那个妞麦仔吗?”
也有一些网友表示质疑,认为小学生频频上网,会耽误学习。袁燕飞表示,其实谭子欣玩手机的时间极少,每天不会超过20分钟,她所录的视频都是自己事先想好了以后一口气对着镜头讲出来的。谭子欣也没有沉迷于上网,她在班级是班长,成绩也不错,录视频只是她的一个兴趣爱好。
小朋友讲方言,会不会耽误普通话?实际上,谭子欣的普通话朗诵表演已经过了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六级。今年五月,她参加“韶华杯”青少年美育朗诵活动湖南分赛展示获得一等奖。比赛当日,谭子欣上台时突遇断电,背景音乐播不出来,家长和老师都非常紧张,但谭子欣落落大方,根本不受影响,最后一举获得所有评委赏识,赢得高分。之后,谭子欣将代表浏阳地区前往长沙进行新一轮比赛。
“我觉得这是因为孩子经常录视频,自然而然所积累的一些应对经验。”袁燕飞说,孩子性格开朗不怯场,别人的质疑也让她的心理素质更加强大,在她看来,能经得起赞誉就应该承受得住挫折,“身心健康才是最美好的成长,这也是我对她未来的期盼。”
相关链接
浏阳方言传承新篇章:“七个鳌崽”引领风潮
今年1月,两位浏阳小朋友郑煜珩和曾沐姊以地道的浏阳话“拜年”的视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提升了浏阳方言的知名度,他们正是“七个鳌崽”团队中其中两名小队员。
“七个鳌崽”的创始人,是浏阳方言童谣传承人耿郑振。早在2006年,身为幼儿园艺术教师的她,就敏锐地察觉到了孩子们对方言的疏离。她深知,方言不仅是语言的传承,更是文化的根脉,于是,她决定用童谣这一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传播和传承浏阳方言。
多年来,耿郑振收集、录制浏阳方言童谣,并邀请孩子们一起唱诵、传播。在她的努力下,浏阳方言童谣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在“拜年视频”上央视频道的次日,郑煜珩在浏阳文庙拍摄的同名短视频,短短3天在微信视频号就达到了16万的点击量,这足以说明浏阳方言的魅力。此后,“七个鳌崽”更多地活跃在大家面前。今年5月24日,浏阳举行“浏阳市禁毒知识竞赛”活动,孩子们现场演绎浏阳方言童谣《禁毒歌》,大受好评。
“方言的传承不仅仅需要下一代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支持和参与。”耿郑振说,2020年,浏阳方言童谣列入了浏阳市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自立项以后,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关注到方言传承的重要性,浏阳方言童谣随后成立了项目组。如今,除了耿郑振,除了“七个鳌崽”,还有许多志愿者投身于研究组、创作组、表演组、后勤组、宣传组、文创组,助力于浏阳方言童谣不断传承发展。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