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家”在杨花,一个小山村的文化振兴实践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3-12-22 10:03:54
微浏阳
—分享—

222222222222222222222.jpg

古典静雅的杨花书院坐落在闲适美好的田园风光间,充满书香的建筑和陈设为孩子和村民们提供了学习、阅读的好场所。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杨花,是一个从诗中而来的词。这个诗意的词,被用来命名了浏阳市大瑶镇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山村。

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四合院式书院、15000册的日常藏书、婴幼儿亲子活动室、现代化的科创空间……2022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因为杨花书院的建成开放,不仅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山村的美好、打破了对农村生活的固有认知,也发现了农村的全新面貌。

同时,杨花书院就像一个发光体,不仅点亮了山里娃的阅读梦,也点亮了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彭红霞

重教尚学

15年走出了300多名大学生

九月,开学季,正是全国成千上万新生带着梦想奔赴大学校园的季节。而这份憧憬与快乐,在大瑶镇杨花村似乎来得更强烈一些。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山村,今年就出了39名大学生、3名研究生。8月23日,杨花村特意在杨花书院为学子们召开了2023教育基金年会暨大学新生表彰会。实际上,近15年来,杨花村共走出了300余名本科生、35名硕士,8名博士。

04、05版民生深读-5.jpg

杨花书院氤氲着浓浓书香的图书借阅室内,孩子们尽情享受阅读乐趣。

几乎是马不停蹄的,9月5日,大瑶镇杨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良洪又在杨花书院给新入学的孩子上了一堂“开学第一课”:除了让孩子们诵记“杨花学子,天性自强;闻鸡起舞,山寨书香;先人懿范,吾辈弘扬;情系热土,振国兴邦”的三十二字箴言外,他还重点为孩子们解释了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的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几句话,同时是杨花书院大门照壁上的题词。

“外界也许会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走出了这么多大学生而赞叹,但杨花现象是必然的,杨花村重教尚学很多年,已经开始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了。”作为看着这些孩子长大的村级负责人,刘良洪一面是欣慰,一面也感到了更大的责任,“‘开学第一课’之所以选择讲这些内容,是希望培植孩子们根植杨花的情感,培养他们放眼世界的理想……”

孩子们入学后,杨花书院的白天变得安静了一些。这座有着江南风格的四合院,静静地矗立在这个古老而优美的村子里。和煦的阳光里,远方是如黛的青山,近处则是俨然的屋舍与静美的田园风光。

和很多山村不一样,杨花村的原住民不仅仅是安家于此。从这里,更是走出了一大批胸怀天下之人。

“地灵人更杰,一井饮多贤。”浏阳诗人宋赛云曾经有诗称赞杨花村。诗中所说“一井饮多贤”中的“井”,是指杨花村的棋盘古井,“多贤”说的则是杨花这个小山村走出了以“杨花刘氏四兄弟”刘善涵、刘善泽、刘善渥、刘善浤为代表的多位文化名人:刘善涵与维新志士谭嗣同、唐才常一道,在湖南开创新学、办报、开办实业;刘善泽以诗词著称,是同光十子之一,与黄遵宪、陈三立、文廷式、樊增祥、郑孝胥等人齐名;刘善渥诗书画印皆擅,曾任湖南省图书馆馆长等职;刘善浤娶唐才常胞妹唐才难为妻,并诞下了教育界才女、南开首位女毕业生刘菊淡……

厚重文化的传承与沉淀,让“养在深闺”的杨花村的气质格外出众。而延续这份文脉与书香气,也成了刘良洪和杨花村人共同的心愿与理想。

文化兴村

将文化教育当成源头活水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存葆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风靡全国。彼时,刘良洪正处在读书如饥似渴的年纪,喜欢看书的他打开扉页,一行小字印入眼帘——位卑未敢忘忧国。随着故事的展开,他也被作品中一群小人物在国家需要时义无反顾和大无畏的精神深深感动到了。从此,关注身边的“小人物”,感动于这些小人物的平凡小事,成了他的一份情感惯性。

2121111111111.jpg

杨花书院古色古香的走廊长椅上,孩子们尽情享受阅读乐趣。

“很多年过去了,小说中的细节我大多记不清了,但‘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陆游的诗词却在我的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自此,刘良洪开始以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来检验自己的言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刘良洪中专毕业后,先后在基层供销社和市级机关工作。1992年,他选择了下海经商。

不管是在平凡普通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潮中,他始终没有忘记一个普通公民的职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他不愿总是坐而言,渴望起而行。一次偶然的交流,刘良洪有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趁自己年轻,回到家乡,直接参与村级管理,在一个小地方,改变一点小气候,发挥一点小作用。

2008年3月,刘良洪放弃在城里经营得正好的公司,回到家乡杨花村参加选举并担任杨花村党总支书记,将“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挂在了村部办公室。

国家要前进,社会要进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生生不息地奋斗。家与国不可分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无论庙堂之远,还是乡野僻壤,俱无分别。让一个偏僻的乡村真正发展起来且保持永不枯竭的泉源是什么?

走马上任后,刘良洪给出了思索良久的答案——教育强村、文化兴村。抱着这样的想法,杨花村开始了从拾遗补缺式的关注教育向建立系统长效的教育机制的转化,主动承担村级组织的教育责任,提出“学校主导、社会协同、家庭配合三位一体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提升”目标。

2008年7月,村里第一次召开了大中学生会议,以张红榜和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们读书。2011年起,每年暑假,杨花村都会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免费夏令营,大学生们回到村里,义务为村里的中小学生教授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篮球、礼仪与口才等课程。同时,与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高校对接,争取到多个支教队伍,对孩子们进行文学写作、科技知识等辅导。

将“教育强村”落实在投入上,杨花村成立了湖南省首家村级教育基金,基金规模达180万元,进行奖教奖学,扶助困难家庭学生。而每年的教师节都被办成了“尊师节”,举办不同主题的尊师活动,将所有老师请上舞台,接受学生的鲜花和村民的敬礼。

“杨花学子,天性自强;闻鸡起舞,山寨书香;先人懿范,吾辈弘扬;情系热土,振国兴邦”,杨花小学墙壁上的三十二字箴言,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随口诵出。指着这32个字,刘良洪表示,惟有教育才是强村的活水源头,培养孩子们对家乡的感情、报效国家的理想,必须做到潜移默化,方能日久成金。

书院落成

山里孩子有了自己的“少年宫”

在两年前,对于热爱阅读的杨花小姑娘彭乐瑜和刘梓琪而言,每次去城里,最令她们流连忘返的地方就是图书馆。那一本本书籍构成的“墙”,是世上最美好的地方。“要是家门口也能有个图书馆该多好”,这成了两个小姑娘曾经不敢奢望的梦想。

而这个梦想,随着杨花书院的开建,一如种子般生根发芽。

相比于城市里丰富且优质的教育和文化服务,农村教育和文化资源相对匮乏,尤其是面向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文化场所不足,推动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缺乏重要载体,也不利于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百年大计,往往是教育先行——

2020年,村里通过多途径筹集资金,在原废弃的蓄水池上建起了杨花书院,其目的就是为村民打造一个长期的学习读书之所、思想碰撞之所、儿童启蒙之所、家风传承之所、文化浸润之所、形象展示之所、对外交流之所。

这栋设计为四合院形式的杨花书院总投资达600余万元,用地面积2286平方米,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书院共分为前后两栋加左右厢房,其中前栋一层分别为过厅、茶室、书画室、古琴工作室;左右两栋厢房均为两层,左栋一层为“儿童图书借阅室”和“科创空间”,二层均为“儿童之家”早教专用,右栋一层为综合图书借阅室,二层为多功能教室;中间为庭院;后栋五层,一层为杨花乡村历史展览,二层为家风家教馆,三层为地方乡贤馆,四层留作临展厅,五层作为湘赣边区域地方文史资料博物馆;书院左边建设有室外儿童游乐场。目前开放的综合图书借阅室有150平方米,作为长沙市图书馆分馆,这个借阅室藏书常年保持在15000册左右(长沙市图书馆可根据读者需求及时调整图书供应)。

静谧舒适的阅读环境、温馨的读者交流讨论室,从2022年元月开始,一层的综合图书借阅室成为了整个书院的第一批开放场所。很快,这里便成了村里最热门的“打卡”场所,不少带着孩子前来看书的村民们都十分欢喜:“不用出村,就享受到了大城市的便捷。这里是村民们终身学习的良好场所,更是亲子阅读的学习平台。”

在这里,除了阅读,村民们还可以来听各种讲座、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寻找完整、充实又充满力量的生活。这份充实与快乐,浸润着整个杨花村。

与蓬勃的教育活动相呼应的,是杨花村常年不断的文体活动。正月初一,环村长跑赛、篮球赛;正月初六,联欢篝火晚会;三八妇女节,趣味运动会;五四青年节,“青春杨花健步行”活动、联欢活动;暑假期间,篮球联赛;九九重阳节,表彰敬老典型、颁发金婚钻石婚证书,评选老年人“十佳菜园”“十佳爱卫奖”……村里开展的各项活动,村民们总是积极响应,参与者动辄上千人。这也是村民们对村上提出的‘文化兴村’理念的自觉践行。

文体公益事业深入人心,让这个小山村连续多年实现社会治安零发案。在发展教育重视文化的同时,杨花村的经济建设也保持着紧密的节奏。结合山水秀美的村貌,杨花村确定了“保护青山绿水,美化人居环境,涵养休闲旅游”的转型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传统花炮产业,培育传统特色食品加工业,开办生态农业公司和生态农庄,发展建筑产业,并带动民宿和研学基地发展……

书香杨花

以独特魅力吸引外界流量

乡村的美好,不仅在于秀丽的风景,更在于深厚的文化和独特的魅力。

数年前,杨花村成立了“浏阳市松芙文化研究中心”,不仅为村级文化遗产挖掘作出了贡献,更在对外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今,杨花书院不仅成为了杨花村乡村振兴的一大名片,也成为了当地的一座精神地标与流量洼地。

“学宗东鲁;脉衍南川。”“乡有遗风,池边蓊郁犹知礼;书传三味,檐下呢喃尽颂春”……2021年,为塑造书院之魂,杨花书院面向社会征集楹联,收到了来自全国楹联高手的4000余副作品。

“一个普通的征联活动,居然吸引了这么多高手参与,真的很惊喜、也很意外。”杨花书院的第一次“引流”,让评委们很是惊叹。夏剑钦是岳麓书社原社长、编审,同样也是从杨花走出去的文史专家。在他看来,这个自己熟悉的小山村,不仅是祖祖辈辈守护着的小山村,同样也是靠书香气质与独特魅力焕新的新农村。

“杨花村和别的许多‘空心村’不一样,它是村民们能够安居乐业的人气村、活力村。这其中的秘密在哪里?”

衬着高远的蓝天,杨花书院古典静雅与温润厚重并存。欢快的龙狮表演之后,60余位专家学者与文艺界人士开启了杨花书院建立以来的第一个大型文艺研讨会——这是2022年9月28日,由市文联、市乡村振兴局、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联合主办,市民协、市档案和地方史志学会、大瑶镇杨花村村民委员会承办的“《浏阳民俗》与乡村振兴”研讨会现场。

同一天,刘世杰书画工作室和刘正初民俗工作室在杨花书院挂牌,两位从杨花村走出去的文艺家不约而同选择了以自己的方式回馈家乡。

“书香杨花,便是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乡村样本。”研讨会上,浏阳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永志表示,在乡村振兴包含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五大板块中,文化振兴是灵魂。浏阳美丽宜居村庄的建设,唯有重视、挖掘和利用好传统民俗,延续乡村文化脉络,守护乡村文化生态,才能够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绝源泉和不懈的精神动力。

“三江四海诵弦歌,孔井孟泉流大河。分取半瓢洙泗水,杨花深处涌文波。”道续濂浏崇故旧,诗吟田野重耕耘。今年5月,长沙市诗词协会、浏阳市诗词协会的60余名文艺家赴杨花村进行文艺志愿者服务活动。当天,“长沙市诗词协会研创基地”在此挂牌,楹联大家吕可夫作了一首《题杨花书院》,以此来抒发他对“书香杨花”“诗意杨花”的赞叹之情……

“慢慢地,大家都知道了浏阳有个杨花村,杨花村有个杨花书院。这便是杨花的魅力所在。而我想做到的其实只有四个字——‘家在杨花’,让杨花不仅仅是杨花人地理意义上的家乡与故乡,还应该是更多人的精神故乡。”随着书院建设的日渐完善,刘良洪的设想慢慢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与志愿者都愿意在杨花留“一堂课”。而这些来自外面世界的人和事,不仅给这里的大人孩子带来了新的知识与见识,也成为了一汪活水,翻越大山,激活了乡村的另一种美好。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