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养我的地方》第六期。
故乡是来处,也是归途。10月26日19时30分,湖南卫视首档地域名人归乡旅访节目《生我养我的地方》第六期播出,邀请了浏阳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回到故乡浏阳,重看埋头赶路时错过的风景。
在这期节目中,镜头跟着周其凤先生来到他的出生地、劳作地、入学地等,看到了家乡浏阳的山水美、人文美,并将以周其凤先生为代表的浏阳人民自强不息、敢为人先、敦厚善良的精神品质展示在观众面前,让大家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一条深情多湾的小河,涛声歌遍天下;一片澄澈湛蓝的青天,烟花舞出芳华……”在节目中,周其凤先生为家乡创作的《浏阳之歌》,在浏阳一中合唱团的歌声里,是那么的动人。
浏阳文庙。
那是从青山间飞淌下的一帘瀑布,是那样的清澈;那是从文庙里传出的一曲旋律,是那样的厚重;那是在浏阳河里荡漾的一叶扁舟,直奔大海;那是在夜空里绽放的一朵烟花,享誉世界……跟着周其凤先生的脚步寻根溯源,我们发现,周其凤先生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浏阳悠久历史的沉淀、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鲜明地域风貌的滋养。
这里有能享受祭孔古乐的浏阳文庙,这里有能聆听“去留肝胆两昆仑”血性呐喊的谭嗣同故居,这里有能追寻“中国革命光辉起点”的文家市……这些精神火炬,融进了浏阳的每一寸土壤,这是浏阳人勇敢坚强的精神源头,也成为了湖湘文化的重要一脉。也正是这种精神美感,滋养了周其凤先生一头挑着被窝、一头挑着箱子,赤着脚从浏阳足足走了两天两夜赶到长沙火车站坐车去北京的“自强不息”。
对于周其凤先生来说,浏阳一中也是一个令他“无比温暖”的地方。2016年3月,周其凤先生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深情回忆过当年在浏阳一中学习的经历,“那个时候,我家里很苦,我母亲为我上学,就是着急,生病。到了高一下学期,我突然有了退学的念想,于是提交了申请。这个时候,浏阳一中的胡校长就问我,为什么不念书了,我说明原因后,学校就想办法给我助学金,不仅解决了我的学费,还有生活费。所以,浏阳一中在我心里非常重,我一直记着学校的好。”
当年,浏阳一中的老校长胡国运以校为家,爱生如子,培养出了以周其凤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如今,树高千尺不忘根,周其凤先生出资设立“胡国运奖励金”,助力母校发展;在浏阳泮春中学,周其凤先生则以母亲吴美华的名义设立“吴美华奖励金”——这些,是周其凤先生始终尊师重教的表现,或许也是他回报故乡的一种方式。(综合微浏阳、湖南卫视、湖南文联报道)
创作者说
故乡是来处,也是归途
@周其凤:58年前,为了读书,我赤着脚离开故乡。那时山高路远只顾得上埋头赶路,从来没有留意过身边的风景;现在不用赶路了,脚步也慢了,才发现,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有多美。
是的,浏阳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是一方古朴厚重的文化胜地,是一方昂扬奋进的发展高地,是一方乐享悠然的宜居宝地……山水花城,诗画浏阳,这里是每一个浏阳人一想到就“心之所向无比温暖”的地方。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