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巧手姐”走红,天南地北网友要拜师学艺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3-02-21 10:40:32
微浏阳
—分享—

08版朋友-7.jpg

当郭优平捧起满满一篮子花,笑着面对《浏阳日报》的镜头时,路人都啧啧称奇,目不转睛。因为这一篮子花都是郭优平用各色毛线编织而成,其色彩缤纷、灿若云霞、栩栩如生的程度,足以以假乱真。

近日,本报报道了编织达人郭优平的故事,因为从小喜爱手工,加之很有天赋,五颜六色的毛线在她手中巧妙缠绕,变化成兼具实用功能和美观装饰性的手工作品。报道发出后,“巧手姐”也因此获得了许多关注,更有不少人在评论区拜师,掀起了一股女红之风。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自本报关注并报道了郭优平的故事后,她依旧是每天一早送孩子上学,然后去菜市场买菜,经营自己的小面馆。直到不断有人找到店里来,询问她是不是上报的那个“巧手姐”,她才觉得生活有了变化。

“感觉很意外,也很惊喜。”郭优平笑着说,第一个找她的是浏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女红分会的谭小兰,她看到报道后寻到店里,十分赞许她的作品,并邀请她参加女红分会举办的手工分享活动,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随后还有人寻过来,有的是特意来找她买花,说想送给另一半“不谢的玫瑰”;有的带着针线过来,想拜她为师。

对“巧手姐”的关注,同样在网络上飙升。在微浏阳视频号评论区,有人赞她“心灵手巧”“技艺高超”,有人羡慕她“做得真漂亮”“我也去买毛线”;浏阳日报抖音号评论区,来自天南地北的网友留言,“为浏阳手艺人点赞”,甚至有广州的网友咨询“能不能买几朵快递过来”;还有编织爱好者被吸引过来,要拜师学艺,想和她交流技巧。

“真的是很感谢大家,也想说声‘对不起’。”郭优平说,自己平时要照顾孩子、经营面馆,休息的时间又一心沉醉于编织,很少看电视、手机,更别说去抖音回复网友的咨询了。

“千万别说拜师,我也在学习中。”郭优平说自己也还在慢慢摸索,很多技艺和技巧还在钻研中,但她非常愿意和喜欢编织的朋友们一起努力。

女红情怀

传承手工技艺,延续手作温暖

@郭优平:大家喜欢手工制作的东西,不仅在于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还因为手工制作的东西充满了温情、力量和感染力。工业生产线上的东西再漂亮,也比不上人亲手制作的舒适、温暖。

我喜欢编织,是因为喜欢毛线作品毛绒绒、暖烘烘的感觉,有着属于妈妈的味道。我的母亲是农村的一名普通裁缝,手艺精巧。我和姐姐妹妹们从小到大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母亲亲手编织的毛线衣陪伴了我们许多个日日夜夜。我跟着学会了不少“女红”,比如做鞋垫,要先熬制浓浓的米汤,再一层一层刷在棉布上,然后用针线一点点密密缝制,这样纯手工做出来的鞋垫吸汗、透气、不臭脚,一双能用好多年。记得那时亲朋结婚都找到我家,希望多做几双鞋垫陪嫁呢!

我从小就喜欢手工,看到村上有人打毛线,就会凑上去学习花样;看到有人在编织,就会上前请教针法,也因此学会了不少传统的女红技艺。我的孩子们也无一例外,都穿到了我亲手打的毛衣和钩织的外套,这让我感到很骄傲。

只是随着工业时代快速发展,手工制作不可避免被淘汰,以前毛线店到处都有,如今慢慢地在消失,我想买颜色全一点的毛线都只能网购。为了将老一辈的东西留下来,我正着手保存一些传统的花样,如手绢上的花样、毛线衣上的图片、床上用品的设计、鞋垫上的针脚样式等。这些传统图案每一种都很漂亮,也很有寓意,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手工制品上得以保留和传承,这是时代怎么发展也淘汰不了的东西。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