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街道嗣同村发力文旅产业
打造“十五分钟文旅圈”,周末游有了新去处
走进嗣同屋场,村级干道两旁杜鹃盛开,石围墙、竹篱笆等装饰让这里的乡土气息愈发浓厚。记者张玲
驾车驶下浏洪高速南互通,沿着106国道向南前行,十多分钟后就能看到一座环境优美、屋舍错落的村庄--这里便是荷花街道嗣同村。
嗣同村,因谭嗣同葬于此而得名。这里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崇高气节,也留下了"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的深厚底蕴。如今,这里正搭乘着乡村振兴的快车,不断完善设施、厚植文化,以文旅产业推动乡村发展。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美丽屋场
打造“十五分钟文旅圈”
沐浴着冬日阳光,近日,记者来到了嗣同村。只见村舍错落,河流蜿蜒,稻田舒展。美丽宜居村庄嗣同屋场的竣工,让这份山乡之美又增添了新的魅力。
嗣同屋场位于石山组片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在这里,大多数房舍屋前种着水果树,屋后开垦了一片菜土,不难感受到民宅靠山、农田靠水的悠然。
为了不破坏这份农村景致,嗣同屋场在提质建设时选择了竹篱笆、石围墙等,让乡土气息更加浓厚;菜土按标准统一打造,干净整齐;村级干道两旁,新种上的杜鹃球、红桎木、女贞等高低错落;原本破旧的小矮屋得到了翻新,墙面也通过粉刷完成了提质。
“变化非常大,我们都很满意!”八旬村民张奶奶说,她家门前原本是一条小路,经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今道路拓宽,有花、有树、有栏杆,更美了,也更安全了。
而变化最大的,还数谭嗣同墓。
谭嗣同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这次嗣同屋场提质建设的重点。围绕着君子安息的小山岭,改造工程将上山的道路打通,形成环形的游步道,山岭下方则增加了一座小型休闲公园。从谭嗣同墓沿石阶下来可绕至公园,于静谧天地中领悟美好。
“嗣同屋场提质后,来祭扫谭嗣同墓将更便利。”嗣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利平表示,嗣同村地处近郊,离城区只有十五分钟左右的车程。如今,谭嗣同墓周围设施升级,旁边更是建起了“游客服务中心”,基础设施越发完善,“嗣同村还将开展油菜花观赏、水果采摘、钓鱼、采风、研学等活动,不断完善‘十五分钟文旅圈’的内涵。”
“城区市民只要花十五分钟前往嗣同村,就能来一场高质量的周末游,这正是我们希望借乡村振兴向大家展示的成果。”周利平说。
幸福生活
带动“家门口的经济圈”
从山岭远眺,蓝天下,田野延伸开来,村庄的美就在眼前流淌。不同于外来人的感受,嗣同村的村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幸福生活的提质。
“嗡嗡嗡……”嗣同屋场内,一名工人正手握工具,沿着道路修剪树木。他身边的三角梅正在绽放,为冬日带来了一抹艳丽的梅红。嗣同屋场改造已接近尾声,一些工程还在进行最后的修缮,渠边的水利道、田间的通道都有施工人员在作业,一派繁忙景象。
记者了解到,嗣同屋场的部分道路在此次提质建设中进行了完善,内部道路、片区与片区之间的交通也会更便利。村民朱先生说:“以往有游客组团前来时,经常会出现道路拥堵的情况,如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环境更美了,村民们的生活也更丰富了。早在嗣同屋场改造之初,当地就成立了石山党群理事小组。如今谭嗣同墓下有了休闲公园,村民们更是自觉行动起来,建立公约,共商公共事务,轮班维护墓地周边环境。
“村里的部分学子也会利用寒暑假投身志愿服务。”嗣同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家还提议成立村民讲解队,自发为游客讲解谭嗣同生平。
搭配“近郊文化之旅”,嗣同村相关产业也渐渐活跃起来,村民们经营的餐饮,土产品、农产品销售都将迎来新的机会,“家门口的经济圈”也将愈发繁荣。
“我们接下来还将继续打造二期、三期项目,带动屋场片区发展。”周利平介绍,此外,嗣同村还将继续和农业部门对接,对地理位置偏低的百多亩农田进行评估,引进更合适的农业项目,实现美好环境和经济富裕的共同提升。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