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阳日报》理论版丨黄公略在浏阳及其《论游击战术》写作探源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3-01-18 11:26:10
微浏阳
—分享—

黄公略(1898—1931),湖南湘乡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杰出将领。在其革命生涯中,黄公略与浏阳结下不解之缘:领导红5军第二纵队(下称红二纵队)在浏阳等地开展游击战、创建苏区,特别是积极总结实战斗争经验,写作《论游击战术》,对红军的发展壮大、湘鄂赣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开创了我军军事理论研究先河,为全国各地开展游击斗争、实行武装割据、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宝贵的军事理论指导和实际斗争经验。

黄公略在浏阳的革命斗争

黄公略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后入党,1931年9月在战斗中负伤牺牲,其间在浏阳战斗的时间就有14个月。考察黄公略在浏阳一年多的革命足迹,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初入浏阳,打开局面(1928年11月—年底)

合编红二纵队。1928年11月,黄公略奉湘鄂赣特委命令率红5军第二纵队留在浏阳、平江一带坚持游击战争。11月中旬,彭德怀、滕代远率红5军主力转战井冈山,红二纵队进入浏阳境内找到王首道、张启龙领导的浏东游击队,合编为红5军第二纵队,黄公略任纵队长,张启龙任党代表,兵力300余人。

取得沿市暴动大捷。1928年11月15日深夜,黄公略担任总指挥,率红二纵队从仁和洞的新屋出发,16日凌晨到达沿溪桥。按照既定计划,兵分三路围歼敌加强连,大获全胜。

参与创建“双洞”苏区。自沿市暴动大捷后,沿溪桥至仁和洞、大光洞、金坑一带都在红二纵队的控制之下,出现了欣欣向荣的革命景象。浏阳县委、红二纵队研究决定,以仁和洞、大光洞为中心划定浏阳县第一区,建立一个苏维埃政权组织。11月20日,浏阳县第一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仁和洞召开,会上正式成立第一区苏维埃政府。这是浏阳县第一个由工农兵当家作主的政权,揭开了浏阳县苏维埃运动的序幕。

积极开展土地革命。第一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领导全区人民查田,重新分配土地。黄公略与区苏维埃政府的同志在仁和洞、大光洞进行了试验,实行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的政策。同时清理地方公产积谷,焚毁地主的契据、借约、债券,取缔一切苛捐杂税,以统一累进税作为苏维埃政府的开支。这一切工作都深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2.游击实践,总结经验(1928年底—1929年6月)

开展游击斗争。沿市暴动大捷后,黄公略和张启龙召集各大队长、中队长会议,决定在军事上改变集中打大仗的做法,采用“化整为零”“向外发展”的策略,以中队为单位,分散各地游击。从1929年初始,蒋、桂军阀之间的战争即将爆发,“围剿”的敌军一部分被调走,黄公略当机立断将一、二、三纵队“集零为整”,在平浏修铜武万等地组织暴动数十起,重创地主豪绅武装和小股敌驻军。

总结游击斗争经验。与浏东游击队合编后,黄公略看到地方同志打游击得心应手,他“总结游击战术、编写一本集各种游击战法的教材,提高二纵队的整体素质,提高自己带兵的能力”的念头越来越迫切。这本书很快编写完成并刻写油印出版,用于红军军训教材。

发展壮大主力红军。遵照中共六大指示,1929年4月12日,湘鄂赣边特委扩大会议在平江黄金洞召开。黄公略在这次会议上被选为特委常委,并出任特委军委主任、军事部部长。根据会议决定,红5军一、二纵队扩编为湘鄂赣边境支队,由黄公略担任支队长,队伍近1000人。到下半年,湘鄂赣边境支队发展到2000多人,成为湘鄂赣地区主力红军。

推进革命根据地建设。黄公略非常拥护六大和湘鄂赣边特委扩大会议“争取群众”的观点,一边游击,一边做群众工作;并亲自带领二纵队以浏阳、铜鼓、万载交界的大围山为活动中心,向宜春、宜丰及浏铜万边境发展,进一步扩大苏区。到1929年9月,鄂东南的阳新大部、大冶、通山、鄂城、咸宁、蒲圻一部,都纳入红军控制范围。

3.遭遇挫折,坚持斗争(1929年6月—1929年7月)

遭到敌人疯狂“围剿”。1929年六七月间,国民党反动派调集湘、鄂、赣三省5个团的兵力,联合平、浏、修、铜、万、萍、醴7县的地主武装实行“七县联防”,向湘鄂赣边区发动“围剿”进攻,对苏区进行经济封锁,根据地损失惨重。平江的徐家洞、辜家洞,浏阳的“双洞”苏区几乎成为“无人区”。

面对敌人的残酷“围剿”,黄公略和张启龙没有妥协,积极应对。在经济上,领导群众打土豪,开展抗租、抗债、抗粮、抗捐、抗税的“五抗”运动,有计划地为部队筹食。在军事上,仍然采取化整为零、昼伏夜击等战术,将红二纵队力量分散到平江、浏阳、万载农村。1929年9月前后,湘鄂赣边境支队逐步摆脱困境。

4.艰苦奋斗,创造辉煌(1929年8月—1930年1月)

重建红5军。1929年8月底,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4军第六纵队1100人,在平江黄金洞、桐木桥地区与黄公略率领的湘鄂赣边境支队会合。9月2日,湘鄂赣边境特委在平江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将彭、滕部与黄公略部合编。部队番号仍称红5军,由彭德怀任军长,黄公略任副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邓萍任参谋长,全军3100余人。

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1929年11月,黄公略与彭德怀率红5军军部和第一、第三纵队继续向南,与在醴陵、萍乡、浏阳一带的驻军和挨户团激战,重创敌军。1929年年底,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已经形成,农会、工会、共青团、妇女会、少先队、童子团等各种革命团体也组织起来,快速发展。

转战赣西南。1930年1月,黄公略奉命组建红6军,全军3000余人。他离开浏阳,转战赣西南。1930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成立,红6军(后改称红3军)编入红一军团。从此,黄公略开始在毛泽东、朱德的直接领导下工作、战斗。

《论游击战术》在浏阳问世

通过梳理黄公略在浏阳的革命足迹,可以发现《论游击战术》从构思到写作,到印刷,都是在浏阳“双洞”苏区完成的。

1.教材编写的历史背景

《论游击战术》是在国民党举起屠刀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必须独立领导革命斗争,且没有任何军事斗争经验的历史背景下编写而成的。

反思起义失败根源,积极探索新的革命道路。从大的历史背景来看,当时国民党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共产党面临生死存亡的挑战。但是,共产党人没有被“白色恐怖”吓到,先后发动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斗争。但由于经验不足,加上敌人过于强大,这些起义先后遭到失败和挫折。黄公略作为广州起义的参与者、平江起义的领导者,开始反思起义失败的原因,积极探求革命出路。

平江起义计划落空,急于寻找军事斗争的制胜之道。平江暴动后,国民党反动派迅速纠集四个师十几个团的兵力,对红5军形成包围之势。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军委决定,利用平江周围的有利地形,争取撤出平江,向江西、鄂南发展,在湘鄂赣三省边界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红5军因“分散兵力、且死守孤城”的错误战略,没有第一时间撤出战斗,造成部队重大人员伤亡。撤出平江转战湘赣时,又频遭敌人打击。彭德怀、黄公略等必须尽快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寻找新的克敌制胜之道。

井冈山道路的开辟,开启了游击战术的实践之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转入低潮,毛泽东同志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革命根据地,在农村保存、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而游击战就是配合“农村包围城市”思想,从军事策略上进行新的探索。

2.教材编写的动机缘起

黄公略为什么会写这本书,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有当时特殊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对他的影响,与当时我党开始独立开展革命斗争的现状具体关联,也与他具体的军事斗争经历密切相关。

军事教员的特殊经历,是编写教材的主要原因。1928年2月,黄公略从黄埔军校毕业,由时任湖南独立第5师1团团长的彭德怀推荐担任师部随营学校副校长(校长由师长兼任),负责培养军事人才。随营学校首期近200名学员都参加了平江起义,不少人成为优秀的红军指挥员。军事教员的工作经历,成为黄公略日后肩负起培养军事骨干的历史使命的重要基础,也让他养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勤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浏阳游击斗争的成功,是编写教材的直接动因。身为黄埔军校高级班学员,军事技术过硬,领导的起义为什么会遭到失败?红二纵队与浏东游击队合编后,黄公略渐渐找到了答案。此前,浏东游击队利用双洞山区隐蔽的地理优势,紧紧依靠革命群众,昼伏夜出,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进行巧妙周旋,逐渐形成“打游击战胜算大”的朴素思想。合编后,浏东游击队的这些优势与红二纵队过硬的军事素养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产生了良好化学反应,部队战斗力得到大幅提升。沿市暴动的胜利,更让黄公略深刻认识到游击战术的重要性。

3.写作主观条件分析

要写一本书或者编著一本教材,主观努力是主要的,作者的文化基础、专业素养、实践总结和创造精神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扎实深厚的文化底蕴。黄公略出生于读书人家庭,父亲是一名私塾先生。在父亲的引导下,黄公略学习《论语》《曾文正公家书》等古文经典,将国事与家事融合在一起。1913年,黄公略转入当地新式学堂读书,学习了国文、算学、图画、公民、地理等科目。黄公略的文笔非常好,这在他给二哥撰写的《书烈士星远君轶事》中可以看出。

系统专业的军事素养。1915年,黄公略弃笔从戎加入湘军,在此期间认识了彭德怀、李灿。1922年,黄公略与彭德怀、李灿一起进入湖南陆军讲武堂一期,学习了战术、地形、筑城、兵器等课程及操练。1927年,黄公略进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学习军事教育课程(教授、训练、演习),受到系统军事训练。特别是他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广州起义、平江起义等战斗,在大量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

谦虚勤奋的务实学风。家庭氛围的熏陶与军校学习的经历,让黄公略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谦虚谨慎,勤奋务实。潘心元在1929年7月2日向中央的报告中就提到了黄公略:当时黄公略爱看各种革命书籍,并随时和彭德怀一起来研究。在红二纵队与浏东游击队合编后,黄公略经常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虚心向地方党和游击队学习,与张启龙等共同讨论革命的发展。

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黄公略能将知识与实际结合,勤于实践探索,善于思考总结,有着非常高的理论水平和创新创造能力。随着北伐战争的失败,黄公略意识到要想救国救民,靠那些停留在空洞口号上的纲领是远远不够的。黄公略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自己的军队,形成了“先要改造军队”的思想。后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给当时的黄公略很大启发,认为走工农武装割据、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道路是可行的。“双洞”苏区的探索实践,更是充分说明了黄公略有着非比寻常的创造力。

4.教材的成书过程

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岁月里,黄公略利用军事斗争的间隙时间,克服重重困难写成并出版了这本书,整个过程是异常艰辛的。一是草拟出写作提纲后,大概用了2个月时间才完成;二是他一边战斗实践,一边思考总结,一边拿枪杆,一边拿笔杆,冒着枪林弹雨,利用战斗和训练之余的零星时间完成的;三是黄公略广泛收集战例,四处征求意见,并进行反复修改后定稿的;四是这本书由黄公略执笔,但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5.教材运用成果和传播情况

在“双洞”苏区战斗的岁月里,黄公略将游击斗争的经验提升总结,编写成《论游击战术》一书,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游击斗争战略战术,作为教材在军中广为印发,大大提升了红军指战员的军事素质和游击经验。1930年初,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开始形成,他们运用这些游击战术一次又一次地打击敌人,壮大了革命队伍,保护了边区人民。后来,黄公略升任红6军(后编为红3军)军长,率领红军转战赣西南,将这些游击斗争经验带了过去,坚持开展游击战争,把原来零星的红色割据区域发展成为有统一领导、连成一片的大块红色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挥笔写下“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的词句,对黄公略运用游击战术开辟赣西南苏区大加称赞。

《论游击战术》的形式和内容探析

如今,《论游击战术》已经无法寻觅。这本书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主要内容是什么?结构是怎样安排的?篇幅有多长?写了些什么内容?根据张启龙、王首道、潘心元、何长工等人的回忆和有关史料记载,这些还是有迹可循的。

1.教材的形式和篇幅

《论游击战术》开头有一段总论,主要讲述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工农红军开展游击战,对于实现工农武装割据,建设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并在斗争中不断壮大红军的重要意义。然后列出每一种游击战法的名称,每一条都有具体的文字说明,并附上具体实战案例加以论证;有些战法还有黄公略的体会。按照目前收集到的十余条战法估计,这本书的篇幅大概为5000字。

2.教材的主要内容

根据潘心元写给中央的书面报告,对黄公略、张启龙在平浏的游击战归纳成“彼集我散、彼散我集,昼伏夜出、化整为零,只要会打圈、不要会打仗”。这是探析这本书具体内容的核心依据。通过广泛搜集,仔细梳理,并认真深入分析,这本书对于游击战法,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战术思想。

关于游击原则。书中列有“彼集我散、彼散我集”“昼伏夜出”“化整为零”“集零为整”等几条,是关于游击战法基本原则的。这主要是告诉战士们,打游击战就是要扬长避短。

关于进攻战法。“力避硬战、乘虚而打”“声东击西、形南实北”“彼驻我扰、彼追我圈”等几条战法,主要是讲游击战决不能硬碰硬,要避实击虚,专门打敌人软肋;要声东击西,迷惑敌人,趁机浑水摸鱼。特别是讲解“只要会打圈、不要会打仗”这一条,黄公略体会最深,这是根据他带领队伍在牛石岭打土豪时遇到敌人的亲身经历写成的。

关于防御策略。关于防御策略主要有敌人上山我们出、钻山主义等,强调要与敌人周旋,绝不以卵击石正面迎击强敌。

关于情报和政治攻势。黄公略重点列举了“白皮红心、敌中有我”“政治瓦解和军事进攻

结合”“海陆空”等几条关于情报、策反和政治宣传方面的策略。

《论游击战术》的深远影响

黄公略不仅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还是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他所著的《论游击战术》对我军发展历史、军事理论和战术思想,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第一部关于游击战术的经典教材

这本书通俗易懂,针对性强,不仅讲解游击战术的理论问题,还分析具体运用,而且附有战斗的具体案例,广受红军指战员的欢迎,在各地迅速传播。随着游击战术的广泛普及,革命形势蒸蒸日上,根据地建设红红火火,黄公略声名远扬,甚至成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后来,这本书传到中央苏区,成为红军步兵学校的教材,其精华内容不断被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和各部队随营学校的课程吸收,为党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2.游击战术理论的奠基之作

《论游击战术》是我军历史上第一部阐述游击战术的军事著作,也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一部军事专著,开创了游击战争及人民战争理论研究的先河。各地红军在根据地建设初期,都提出过游击战术或者类似游击战的作战原则,最为典型的是毛泽东、朱德提炼出来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但各地的游击经验都只是朗朗上口的口诀,只有黄公略的《论游击战术》是一部完整的军事论著,而且是借鉴、吸纳各家所长,第一次对游击战术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

3.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成为人民军队在力量敌强我弱、装备敌优我劣的条件下克敌制胜的法宝。《论游击战术》丰富、发展和完善了对于人民军队建设、人民战争理论及其战略战术内容,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党我军的宝贵精神财富。黄公略牺牲后,毛泽东亲自主持黄公略同志追悼大会,并撰写挽联:“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2017年8月1日,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彰显了改革创新的伟大力量……从红军时期的‘十六字诀’,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持久战’,从解放战争时期的‘十大军事原则’,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零敲牛皮糖’……人民军队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实践中探索规律,在世界军事史上书写了战争指导艺术不断创新的生动篇章。”黄公略的《论游击战术》,这部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和智慧凝结而成的军事著作,既是人民军队成长历史上的一块理论奠基之石,也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一道血染的足印,更是中华民族崛起路上一座耀眼的丰碑,必将永垂青史、千古不朽。(本文有删减)

课题组组长:孙家栋

课题组成员:刘瑞琼易俊李敏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