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前,慈爱的她是学生眼中的一束光
如今,80岁的她成为学生们的“团宠”
2017年,长益完小17班组织了一次同学聚会,一起去看望汤世慧老师。拍照留念时,大家像众星捧月一般,将老师围在中间。
“汤老师,我们来看您啦!”9月3日,醴陵市火炬园小区,年过半百的涂红兵喊了一声“汤老师”后,声音有些哽咽。被二十余名同学簇拥着,听着那熟悉的乡音,80岁的汤世慧紧紧地拉着学生们的手,一如他们小时候那样温柔:“快,快进屋里坐!”
浏水清亮,渌水澄澈。1976年,33岁的汤世慧调往达浒长益小学任教,由此开启了她与56名学生的缘分。1984年,汤世慧因工作调动前往醴陵。这份师生情并未因时空而阻断,在近半个世纪的时光的酝酿中历久弥香……
文/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醴陵报道
图/贺再亮
学生眼里的一束光
9月3日,6点起床,洗漱、吃早餐。尽管比平时的作息时间提前了不少,但53岁的汤承民心情还是有些紧张。冰箱里,是他亲手为老师包的盐菜包子。出门前,他将其装袋、打包,再细心地加上冰袋,“汤老师爱吃这个,每次去看她老人家我都会提前做几十个带去。”7点,提前预约好的花店开门,店员按照汤承民的要求包好花。准备买单的时候,这个平时大大咧咧的中年男人临时要求再加几朵向日葵,“这个花——汤老师应该会喜欢的。”买好花,汤承民第一个到达了和同学们约定的出发地点。
见到涂红兵,汤世慧满脸笑意,询问他的近况。
等待的时间,总是过得缓慢的。渐渐苏醒的城市里,路过的行人脚步匆忙,亦有背着书包的小学生从眼前经过。有那么一瞬间,他甚至有了一种错觉,那背着书包的小小身影便是多年前的自己,而校门口迎接他的,则是汤老师那熟悉的身影。
“在班上,我不是那个优秀的学生,但汤老师从未嫌弃过我。”关于汤老师的点点滴滴,让这个中年汉子的思绪天马行空地奔跑着,眼窝也变得热热的:小时候,因为调皮加上功课不够好,他总是不太被老师喜欢。而汤世慧从接手长益小学17班开始,便对他有了更多的关注。开小灶辅导作业错过了回家吃饭的时候,汤老师会用自己的饭票留他在食堂吃饭,并将农村孩子眼馋的大肉片拨到他的碗里。去家里家访,汤老师则是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将学生成绩不好的原因归结于自己没有教好。自此以后,汤承民的调皮劲儿也收敛了不少……
“当时,心里挺震撼的。除了家人,再也没有人会这样为我流泪了。”在那些回不去的少年时光里,汤世慧如同一束光一样照进了汤承民的心里。2017年,班上的同学再次联络上汤老师的时候,汤承民激动了好些天。重聚那天,他包了自己平日里最拿手的包子,看到汤老师吃得开心便很自豪。自此以后,每次去探望汤老师的时候,他都会花半天时间亲手包一些包子带去。
老师背上的求学路
8点30分,相约的十余名同学都到达了约定地点。
在这些同学中,涂红兵是最特殊的那个——因为自小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他的双腿无法像常人一样独立行走。过了该上小学的年龄,他还没法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去学校。
如今,同学们接过了背涂红兵的接力棒,像极了多年前的汤老师。
或许是职业使然,汤世慧比别人更加关注孩子。得知涂红兵9岁了还没有读书,汤世慧那颗善良的心满是同情,她决意前去涂家拜访一次。一进门,涂红兵那双渴望读书、渴望融入同龄孩子的眼睛让她心疼。
“不读书就没有文化,他以后的生活会更加不容易。”家境不好,父亲身体不好,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家中根本就没有专门的人接送涂红兵上学……现实的困难面前,一家人的欲言又止里满是无奈。而在汤世慧那里,原本想说的那些大道理,也一句都说不出口了。
“我包接送!”咬咬牙,年轻的汤世慧郑重地许下了承诺。彼时,她自己上有老下有小,丈夫在外地工作,工作与家事的繁杂原本就让她忙得不可开交。而听到这句话的涂红兵,眼神亮了,这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因为汤老师带的17班已经满员了,我被分到了19班。”此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汤世慧任教的乡村路上便多了一道风景:年轻而单薄的她用双手将涂红兵托在背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随着涂红兵的长大、变沉,两三里远的路程,汤世慧要歇好几次才能抵达。“也有过不想再麻烦汤老师的想法,但退学的念头都被她‘一定要读书’的话给打消了。”涂红兵说。
“一定要读书”这一句话,让涂红兵原本黯淡的童年有了光亮。
“真的很遗憾,没能一直陪你完成学业。”几年后,因为工作需要,汤世慧调往醴陵。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涂红兵失落了很久——相比其他同学,他更加习惯了有汤老师的生活。
调去醴陵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汤世慧也没有忘记涂红兵,但凡听到哪里有好的药物有利于他的身体,总是想办法捎回浏阳。
虽然最后没有能靠读书“走”出去,但涂红兵靠着自己的努力学会了维修钟表,有了一份可供自己谋生的工作。生活这条河流里,有时潺潺向前,有时溅起浪花,驻足回首时,不过是老师那个温暖的肩膀在暗流中撑起了时光。
“其实,我应该算是汤老师的‘编外’学生,但受到了更多的关爱。”被同学们簇拥着背上了车,涂红兵的眼里有了泪花。童年的那座小学校还在梦里,童年的那条小路还蜿蜒在记忆里。年过半百时再朝着老师家的方向前行,内心的波涛汹涌让窗外的山水渐渐褪化成了“感恩”二字的底色。一路上,内心那份压抑的激动,让涂红兵仿佛回到了第一次上学的那个早晨——是汤老师,教会了他热爱这热气腾腾的生活,也热爱这五彩斑斓的世界。
贺卡上滚烫的感恩心
一粒种子,会长成什么样的大树,时间会给出答案。
“汤老师教的班,没有一个学生失学。罗木春因为患百日咳不能来上学,是汤老师每天放完学上门去补课。”
“她自己四个孩子,家里还有老人,都靠着她那微薄的工资生活。这样的情况下,她还经常买学习用品送给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
“遇到家境比较困难的学生,她都会悄悄关照。她说话总是轻言细语,很少骂人,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善良,又该怎么积极生活……”
从浏阳到醴陵,车程不到两个小时。一路上,大家的脸上毫无疲倦之意,所有的话题皆是与汤老师有关。
全班同学都为汤世慧老师送上了手写的教师节贺卡,一字一句,情真意切,让她既高兴又感动。
“到了,到了!”因为多次探望过老师,涂细兴对汤世慧家所住的小区和单元都是熟门熟路。值得一提的是,扭伤了脚的肖远英和身体不好的喻蒲飞都坚持来看老师。性子沉稳的涂细兴指挥大家停好车,并从车上背下了涂红兵——这一幕,像极了多年前的汤老师。
“都来啦,快进来!”得知学生们要来看望她,已经80岁高龄的汤世慧早早等在电梯口迎接。从电梯口到家中不过几米的距离,老人家拉着涂红兵的手久久不愿松开,眼神里满是关切,似乎眼前的人还是多年前的少年郎。
“汤世良因为年龄小,最初是站在教室窗外悄悄听课。实在不忍心就收进来一起读书,满满当当的教室坐了55个小娃娃。加上涂红兵,就是56个‘嫡亲’学生啦;谢星辉很是勤勉,功课完全不要人操心;杨春华最细心,是老师最好的小帮手……”
一个个热烈地拥抱过来,汤世慧一一点评着学生们的特点。爽朗的笑声里,似乎他们分开才不过一个暑假。
“亲爱的汤老师,是您用生命的火炬照亮了我的道路,我要衷心对您说一声‘谢谢’。虽然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但您是我最出色的老师……”
“汤老师您好,我是您的学生林小华,好久不见甚是想念。桃李满天下是您最大的财富,而遇见您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祝您教师节快乐,永葆童心!”
“尊敬的汤老师,您是我们的好老师,又是我们的好母亲。是您对我们的教育和栽培,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无私奉献,更学会了如何去爱自己和爱身边人,如何保持一颗良善之心。这一些,都是课本上没有的,却是您教会了我们。”
……过去——当下——未来,它们彼此追逐,最终融为一体,那些细微的往事构成了一道最美的风景。欢聚的热闹里,涂细兴将全班同学写的教师节贺卡送给了汤世慧。无论是来了现场的,抑或是因事未能前往的,那些炙热滚烫的句子打动着在场的所有人,也像一粒粒种子低头凝望着大地。
一字一句地读着卡片上的话,满头银发的汤世慧眼睛里有了泪花,她喃喃自语道:“这些贺卡,我要留着慢慢看,慢慢读!
绵延近半个世纪的师生情
每一段人生旅程,都有不同的风景。
1984年调往醴陵后,汤世慧的生活更加忙碌。因为交通不便、没有手机等种种原因,她渐渐失去了与学生们的联系。而她曾经教过的孩子们,也都已经长大成人。
“他们一直在找我,而我也一直很挂念他们。”2017年,一个很巧合的原因,得知汤世慧回了浏阳的消息,涂细兴和易跃很快就组织了一次全班同学聚会。除了少数几个在外地的,40多名学生像众星捧月一般将她围住了。也正是这场同学聚会,重新链接起了40余年前的师生情。
只不过,这一次,则是轮到学生们来关爱她。这六年来,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回应着这段长达40余年的师生情——
汤世慧回浏阳的时候,他们会在她坐的汽车尾箱塞满各种蔬菜瓜果和土特产,以至于她开玩笑地表示“可以回去开个小卖部了”。
看到老师的满头白发,细心的杨春华会按照土方子将茶枯饼晒干,再一点点捣碎,希望老人家能够永远年轻健康。
得知高龄的老师每年回故乡扫墓,学生们悄悄地将她途经的泥巴路修好硬化,生怕她经过时滑倒。
而几乎每隔一两个月,班级群里都会自发组织去醴陵看望老师。春天的艾粑粑、夏天的蔬果、秋天的农产品、冬天的盐旱茶,他们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贴心。而每一次去了老师家,大家都会主动找活干,一些需要修修补补的小家什都会修复如初,为的就是她能有一个顺心如意的晚年……
“真心谢谢汤老师,以潜移默化的爱影响了我们的一生。因为有了您,现在我们班凝聚力更强,同学情谊也保持得非常好!”团聚的饭桌上,所有人都端起杯子敬汤老师,也敬那往昔的回忆和绵长的师生情。
“何其有幸,能成为他们的老师。”尽管岁月不饶人,尽管银发已如雪,看着眼前这些真诚而可爱的学生,见过了人生风浪的汤世慧还是忍不住哽咽了。千言万语,化作了一句“何其有幸”。
“为师为母,您都担当得起。”一路长大,每个人都已经经历了太多的人和事。面对少年时代的老师,这抒情式的话语对于成年人而言,仍有一种饱满而不可名状的感动。
饭后,大家提议拍一张集体照。这群已经年过半百的学生,再一次簇拥着80岁高龄的老师,镜头里,每一张笑脸都像一朵金灿灿的向日葵,礼赞着这段双向奔赴的师生之情。
记者手记
人间美好莫过于双向奔赴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接触过很多好老师,也听说过许多动人的师生情。得知80岁高龄的汤世慧老师和56位学生的故事之时,起初只是感到惊奇——呼啸而过的时光中,感情往往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这个花——汤老师应该会喜欢的。”随车去醴陵采访的时候,看到手捧鲜花的汤承民,故事就变得慎重起来。
性子急躁,说话像机关炮一样,这是汤承民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到达约定地点后,他便对着同学微信群发语音,催促大家要按时赶到。而在等人的时间里,他细心地整理花束的同时,认真地聊及关于汤世慧老师对自己的关照。言语里,满是感激。而就是这样一个大男人,每次去看老师的时候,都会认真发面、剁馅,包几十个自己拿手的包子送给她。每次看到老师开心,他便如小孩子一般欢欣雀跃。这份反哺之心,一如对待自己的长辈。
而被同学背上背下的涂红兵,其实不是汤世慧班上的学生。40多年前,面对这个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孩子,因为不忍心,她去他家里家访并许下了接送他上学放学的诺言。这一背,就是好几年。调往醴陵工作的时候,她最大的遗憾是无法陪涂红兵一起完成学业。而这份遗憾让汤世慧更加挂念他,但凡听到哪里有利于他疾病的药物都要想尽办法捎回来。
去往醴陵的一路上,所有的话题都与汤世慧有关。而学生们在长大成人后,明白了老师的不易:在关爱他们的同时,一个人需要照顾四个孩子及父母双亲,她又是如何坚韧、强大地度过那一段时间的?
再次联络上汤世慧老师的时候,这群少年郎早已经长大成人。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反哺”——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般,乐意为她做各种生活中细微的小事。大家内心的感受十分真切而具体:汤老师以潜移默化的爱影响了他们的一生。
这也是扭伤了脚的肖远英和身体不好的喻蒲飞都坚持跟随大家一起去看老师的理由。
而见到80岁高龄的汤世慧,满头银发的她总是在笑。笑容对她而言,像极了向日葵的明媚。爽朗的笑声里,她记得更多的是学生对她的好。对于那些曾经的援手,她并不引以为意,她觉得自己只是努力地做了一个老师该做的。而现在,她将学生们对她的情谊看成了一种生活的馈赠。
在一个个具体的细节里,这一群师生以最纯朴的爱实现了一场双向奔赴的师生情。他们的故事,呈现出了最真实和细腻的样貌,值得记录,也值得被更多人知晓。爱像一束光,照亮了当事人自己的前路,也给你和我带来了融融的暖意。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