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城市都有几家老店,它们隐匿在城市一角、毫不起眼,但却是一座城市的底蕴和记忆。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岁月的变迁,承载着几代人的生活记忆和乡愁。
在荷花街道南市社区的一条小巷内,有一家余何饺子店。走进其间,不大的门面、陈旧的装修,都透露着浓浓的“年代感”气息,但它却用二十八年的时间,以正宗的浏阳味道,征服了无数浏阳人的味蕾。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袁安彭红霞
选材讲究自制彩色水饺
凌晨5点的浏阳街头,静谧而宁静。在荷花街道南市社区荷兴路,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梦乡时,余何饺子店老板刘金红和何建辉夫妻俩早早起床,他们的目的地是——城东农贸市场。
店里的每一块肉、每一份食材都是夫妻俩亲自挑选,就连酱油、辣椒酱等配料都是自制的。“饺子好吃,最重要的是食材要新鲜,这个季节不早点去菜市场,都挑不到新鲜肉。”刘金红说,除了新鲜,肉的部位也有讲究,最佳的是五花肉和前腿肉。
买完食材后,夫妻俩匆匆往回赶,此时三位帮工阿姨也到了店里。和面、擀皮、包馅……几人围着一张小桌,开始忙碌起来,大家各自分工,每一个步骤都又快又稳。不一会儿,一盘又一盘饺子就被整整齐齐端到了锅前。
“老板,来一碗饺子,还是老样子!”“好咧……”6点多,陆续有客人光顾,本就面积不大的店子很快被挤得水泄不通,有的站着等,有的坐着吃,也有人端着饺子蹲在门口就吃了起来。人来人往,大家都是为了这口饺子。
剔透的饺子皮,看上去格外诱人。配上自制的酱油和调料,轻咬一口,饺皮劲道弹牙,肉馅饱满,香而不腻。从6点多到10点,刘金红夫妻俩忙得手脚不停,三位阿姨手中的活也一刻没停。“尤其周末的时候,一上午都不用关火。”刘金红说,还有很多顾客一袋一袋买回家,自己煮着吃。
除了白面饺子,店里还有红色、绿色的七彩饺子。原来,刘金红儿子小时候挑食严重,缺少蔬菜营养,抵抗力弱,她便想到了将胡萝卜、菠菜、火龙果等蔬菜水果榨成汁,加到面粉里制成七彩饺子,“没想到这个不仅‘治’好了儿子挑食的毛病,还挺受客人欢迎,现在有好多人找我订购。”
“我一周基本要来两三次,都已经成了习惯。”“这家饺子我从小吃到大,现在又带着孩子来吃,来晚了都没有座位哩!”不仅在南市社区,在大瑶、文家市等乡镇,余何饺子店也是小有名气。正是因为夫妻俩讲究的选材,用心的味道,让这碗饺子留住了无数人的胃。
一家饺子店,养活了三代人
余何饺子店,顾名思义,店名是由何建辉父母的姓氏组合而成。而“余何”恰好与浏阳话“如何”同音。“饺子怎么样,由顾客来给答案。”何建辉说。
“这家店是我父亲开的,到现在已经28年了。”何建辉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原浏阳河酒厂的一名职工,家里有三姊妹,经济负担很重。因为一家人都爱吃饺子,也是为了养家糊口,他的父亲便在酒厂门口开了一家饺子店。
说是饺子店,其实只有一块条纹油布,下面架起两口锅,摆上两张桌子,就连饺子都是清早从家里做好送下来煮。何建辉说,那时候一家五口凌晨四五点起来包饺子,卖完再去上班或上学的日子,现在还历历在目。
店子虽小,但因为位置不错,再加上附近麻纺厂、包装厂、织布厂的职工多,店里的生意一直都不错。后来酒厂改制,何建辉一家便搬到了老南市街,开起了现在的店。
“别看这里现在看起来偏僻,以前可是附近最繁华热闹的一条街。”何建辉说,从那时起,父母便专下心来经营饺子店,也正是那几年,在口口相传中,积累了一批又一批回头客。
而何建辉和妻子早年在乡镇办厂,2019年从父母手中接过了这个店。从开店到现在,他们一直坚持手工擀皮、包馅,就连疫情期间猪肉涨到32元/斤的时候,饺子也没有涨过价,从以前的生活拮据,到现在家庭美满,正是一碗又一碗的饺子,养活了何家三代人。这些年,有很多人找到何建辉希望出资加盟,但都被他婉拒了,“我们希望继续做好品质,把这家店做成老字号。”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