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澄潭,你最闪亮
好人如灯,照亮一座城。2011年,澄潭江镇开启了第一届“大爱澄潭——我身边的好人”评选;2023年,恰逢其“十”,第十届“大爱澄潭——我身边的好人”评选温暖举行。从一到十,好人精神在接力传承;从一到十,大爱澄潭的品牌越擦越亮;从一到十,心与心走得更近、更能共鸣。
第十届“大爱澄潭——我身边的好人”评选活动于今年7月启动,经过候选人推荐、初选、网络投票、综合评审等环节,最终评选出敬业奉献类“澄潭好人”温国棠、李永松,诚实守信类“澄潭好人”杨斌,孝老爱亲类“澄潭好人”李金泉,助人为乐类“澄潭好人”汤德纯、曾钦华。
一个好人,就是一个模范,他们的事迹感染更多人、引领更多人、激励更多人,持续浸润“大爱澄潭”文化底色,推动澄潭江镇形成“弘扬大爱、学习好人、争当好人”的良好风尚。
文/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莫瑜图/刘珂
敬业奉献
温国棠
大家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老王,最近身体咋样?”一大早,听到熟悉的声音,双目失明的留守老人王贤明脸上有了笑意:“多亏了温医生,我的身体好多了!”
在澄潭江镇荆坪村大源片田心组,温国棠的诊所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之一。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找温医生把个脉开点药;没事的时候,大家也喜欢和温医生拉拉家常聊聊天。如此一来,心里便多了一份“医”靠——37年前,温国棠从部队回来后便成为了一名村医。在没有荷文公路之前,温国棠所住的大源片有2400多人,10个村民小组的居民住得极其分散,这也让作为村医的他更加明白守护乡亲们健康的不易。
“有路的地方就骑摩托车,没有路的地方就背着药箱走。有钱看病要看,没有钱看病同样也要看。”当时,农村医疗条件十分落后,很多村民因没钱治病延误了病情,一辈子落下病根。怀抱着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温国棠便一心在家乡行医,卫生室从西坑搬到大源再搬到荆坪,这一干就是37年。
“整个荆坪村由7个村合并,有6700多人。我负责的这片有300多个高血压病人、70多个糖尿病人,需要定时监测他们的健康状态,完整回访一次都需要近20天。此外,村里还有390多位老人需要定期体检,要细心照拂他们用药及交代饮食……”每天早上7点起床到卫生室坐诊,看诊抓药、量血压测血糖、宣传医疗政策和健康知识,温国棠忙得脚不沾地。遇到不方便出行的患者,无论刮风下雨,他都会上门去看诊。
“让乡亲们能安心、有‘医’靠,也就是我的价值所在。大家健康,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作为一名基层医生、邻长,温国棠深知自己的责任所在:“接下来,我将继续当好健康守护者,当好思想引领员,当好群众贴心人,进百家门、听百家声、解百家事,充分发挥‘五员’作用,落小落细落实‘睦邻微服务’。”
敬业奉献
李永松
以校为家,执教乡村小学四十载
时值暑假,澄潭江镇虎形村山脚下的虎形小学校园里,一片寂静。师生们都迎来了轻松愉悦的假期,可学校数学老师、58岁的李永松,却仍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拿着扫把清扫校园。最近,学校在对门卫室、操场等地进行改造,他兼任了现场联系人一职,需随叫随到。
为何不趁着假期轻松一下?“我就住在学校里,这都是举手之劳。”原来,甘于奉献、热心教育的党员教师李永松,把学校当成了家,几十年来,不仅工作在学校,生活也在学校。
李永松是土生土长的虎形村人,小时候因疾病造成右腿发育不全、跛行。身体虽有不便,可他刻苦、好学,心里有个梦想——成为老师。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他成为了一名民办老师。工作的机会不易,李永松视讲台为梦想的舞台,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一心一意、辛勤耕耘。
1996年,李永松成为一名公办教师后,更是将满腔热血放在了学生身上。不论是哪个学生请教问题,李永松总是耐心解答,不厌其烦讲解,直到学生弄懂为止。1998年,学校招聘后勤人员,李永松的妻子陶竹英通过招聘成为一名厨师,李永松干脆和陶竹英一起搬进了学校宿舍。
陪伴学生的时间更多,以致李永松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他有两个约定:每天早晨上学后第一件事交数学作业、每天中午可以随时到他办公室问数学题。而且,无论是寒暑假还是逢年过节,他都主动在学校值班值守。
怀揣梦想,不知岁月流逝如白驹过隙,李永松已在虎形小学扎根了40年。岁月也为他留下了骄人成绩:先后4次获市政府嘉奖,2016年荣获澄潭江镇首届“十佳教师”,2019年又获评澄潭江镇“魅力教师”。
没有气吞山河的豪言,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对学生无私地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李永松真诚地说,“教学无小事,育人需精心。我愿意以绵薄之力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
诚实守信
杨斌
做生意要对得起良心,诚信是根本
“做生意,要对得起良心,诚信是根本。”今年43岁的杨斌,是浏阳市恒天飞鹰烟花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从事烟花爆竹行业已经20年了。他表示,一路奋斗到现在,对“诚信”二字,有最深的体会。
烟花爆竹作为传统行业,面临着安全生产、产业转型、产品升级等众多挑战。杨斌接手公司5年以来,推广和发展了小型烟花产品,创建了“唐潮有礼”烟火团队,开拓了线上宣传方式,带领公司屡创佳绩,企业发展年平均增速达20%,公司吸纳劳动力近500人。“公司稳健发展,我认为这与我的初心‘老老实实干好自己的事’密切相关。”公司的员工都知道,杨斌有两条原则,一是注重产品质量,保证所售货物货真价实;二是诚信经营、礼貌待人。
在经营中,杨斌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去年年初,有一批发往欧洲的烟花爆竹马上就要漂洋过海,却突然联系不上客户了,一大批货积压在仓库,让杨斌坐立不安。虽然可以违约售出产品立即回笼资金、减轻仓储压力,可杨斌却选择了继续联系对方。
后来,杨斌得知对方是因感染了新冠病毒才失联,并了解到当地疫情形势紧张,所以组织了一批价值30万元的防疫物资进行捐赠。这份信任与心意,让对方深受感动,今年还特意来到浏阳,与杨斌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这名客户来自欧洲第三大进口仓储基地,他还口头和我约定,只要上新品了,就可以直接发货过去,生产多少就发多少!”
事业成功的同时,杨斌还十分热心公益事业。一方面,他是澄潭江镇烟花爆竹行业自律检查组组长,他主动发起行业自律检查,确保行业安全生产稳定,有效推动了烟花爆竹行业诚信建设;另一方面,他每年坚持对村上的贫困户进行走访慰问,热心村级的建设和发展,近五年累计为镇村公益事业捐资捐款50余万元,“我觉得自己有了这份能力,一定要为社会、为他人多做些事情,以后我还会继续这样做。”
孝老爱亲
李金泉
用孝和爱,树立了良好家风
在澄潭江镇槐树村,提起李金泉,街坊邻居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她是个好媳妇。多年来,她用行动默默诠释“孝道”的真谛,用孝和爱谱成了优良的家风。
今年41岁的李金泉,嫁入陶家已经有20年了。这个家庭很平凡,命运甚至有些多舛——李金泉自己,左手指运动不便,是肢体四级残疾,太重的农活她做不了;其公公本身就是二级残疾,2015年又因高血压中风瘫痪;婆婆患有严重的风湿病;丈夫陶先生几年前也被确诊有精神疾病,一直在服药治疗,平常只能打零工;膝下还有三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一个读高中、一个读初中。
家庭的艰苦、生活的重担,没有将李金泉击倒。公公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后,李金泉便一手负责老人的康复训练、生活照顾等,喂饭、擦洗……为了不让公公生褥疮,她晚上经常起夜为老人翻身,无微不至地照顾。直到半月前,这名75岁的老人安详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对待婆婆,李金泉更是像亲女儿一样贴心。婆婆因为风湿经常腰疼脚疼,为了调理婆婆的身体,李金泉四处寻医问药、给老人擦腰洗脚,只要对老人身体健康有好处,她就愿意尝试。“老人把儿女养大不容易,儿女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李金泉说。
李金泉二十年如一日地精心照料家人。在耳闻目染下,她的儿女都很孝顺,两个女儿更是好学,只见她家灰白的墙面上,贴着十多张奖状,有优秀干部奖、进步奖等奖状,“这是马上要进高三的二女儿的,家里条件不好,她正在外面打暑假工挣学费。”
没条件为儿女提供好的读书环境,是李金泉心中最大的愧疚。因照顾生病的家人,李金泉无法外出工作,她便将简陋的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并揽一些家门口的活做;她还将门外的土地全种上了瓜果蔬菜,尽可能减少家里的开支……
孝老爱亲当如是。百善孝为先,李金泉扛起的不仅仅是家庭的重担,更是一份责任,一份孝亲的大爱!
助人为乐
汤德纯
发挥余热帮助他人,余生才能更有意义
今年73岁的汤德纯是澄潭江镇大圣村的“获奖专业户”,“优秀党员”“优秀小区主任”等荣誉证书加起来有几十本之多,摞起来足足有60多厘米高。为何能获得这么多荣誉,这与他50多年来从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有关。
年轻时,汤德纯曾担任村干部数十年,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而今,汤德纯所住的简佳村并入大圣村后,加上年岁渐长,他便不再担任村干部职务,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热情。
简佳片水泥路的硬化工程,他带头捐资投劳;道路硬化工程需要拓宽用地,他帮着村干部一起上户做村民工作,任劳任怨地在工地上打了20余天的“义工”;为了解决多年来的农田灌溉问题,他带头义务修通了一条水渠,解决了祥公组耕地难进机器的路面问题,有效遏制了耕地抛荒……
除了这些关乎公共利益方面的事情外,汤德纯还在村里结了几户“亲戚”——他们或是低保户或是困难家庭。除了平日嘘寒问暖,逢年过节帮“亲戚”置办过节物资也是汤德纯常做的事。在他结对的“亲戚”中,林长根(化名)身患残疾,汤德纯会经常帮他处理一些琐事;过年时,不仅帮他添置过年物资,还帮着搞大扫除。林长根感动得直抹眼泪:“老汤对于我来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滴水,可以照见太阳的光辉。和很多人一样,汤德纯是平凡的;但和很多人又不一样,汤德纯选择了在平凡中默默付出,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让这一点一滴的温暖感染着身边所有的人。面对“获奖专业户”这个称呼,汤德纯无比的谦虚:“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能发挥自己的余热帮到一些人,余生才能过得更有意义。”
助人为乐
曾钦华
乡里乡亲有什么事找他准没错
“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在澄潭江镇碧溪村,归属于绍慎祠的曾氏家族在当地是一个比较大的家族。一直以来,曾氏家族除了勤俭节约外,还将乐善好施作为家训,格外注重教育及扶危济贫,而曾钦华便是将这个家训传承得十分到位的一位。
“谁家出现什么困难,只要他知道了,都会尽力帮忙,事情一般都会得到妥善解决。”说起曾钦华,认识他的乡邻都纷纷点赞。在他们眼里,曾钦华是个热心、和善的人,在村里,乡里乡亲有点什么事,找他准没错。
曾钦华非常热心公益,村里修桥修路建设幸福屋场,他带头捐款;当村里有乡邻遇到困难时,他会主动上门看望并捐助。仅在2022年,他就捐出去四万余元。与此同时,他还带头设立了曾氏爱心希望基金,以奖励那些考上大学的孩子和救济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弱小。
在他经营的公司,有一名员工因家庭困难,需提前预支一年的工资用于生活,曾钦华了解情况后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他的申请。对此,他表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小善汇而大爱聚,小善渐而大德生。”对于自己乐善好施的做法,曾钦华的解释也就一句话:“自己的日子过省一点,不用吃那么好穿那么好,就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在曾钦华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乡邻从其言行中获得了向上向善的力量,受他影响热心于公益事业。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