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浏阳出发,他考上中戏探索戏剧艺术
回到浏阳,他创建戏曲学校推出新作品
《第一财经》杂志线下读者见面会上,焦清源(左二)以浏阳作为切入口来谈中国县城。受访者供图
追梦人:焦清源,90后,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建成湖南省特色戏曲学校,并成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作戏曲新编《柜中缘》,登上了首届“湖南省少儿戏曲春晚”。
追梦感言:正是浏阳这片土地的涵养与润泽,让我更加有信念,在戏剧艺术道路上保持热爱,不断探索,深耕夯实。
5月19日,以“中国县城”为主题的《第一财经》杂志线下读者见面会举办。除杂志封面主创外,本次活动还邀请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卢晖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吴康、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返乡青年焦清源三位对谈嘉宾,他们以浏阳这个中部经济强县作为切入口来谈中国县城。
“对于自己的家乡,我一直是十分骄傲的。回来创业之后,这个城市让我有一种愿扎根、可扎根的感觉。”曾经,为了追梦,焦清源从浏阳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同样,为了追梦,焦清源从北京回到浏阳创业。就如一粒种子一样,焦清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见证着一片土地的“适合扎根”。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从浏阳出发
他的戏剧艺术梦想“发芽”
梦想,不可取代的魅力是什么?这个话题,像是提问,又像是回答。而答案,一直都在追梦的路上。
作为一名90后,在读高中前,焦清源和普通的小县城少年的生活并无区别,所能切换的生活场景,从村庄、乡镇和县城都有,而且过渡得毫无违和感。在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卷”出天际,也没有偏远山区的落后。
“第一次听说欧阳予倩这个名字后,顿时觉得这个城市太牛了,居然能走出如此大师级的人物。”自小对文艺感兴趣的焦清源,直到读初中了才知道“欧阳予倩”这样一个人:从浏阳走出去的欧阳予倩,追梦艺术,成长为著名的戏剧家、作家、电影艺术家等。作为“中国现代戏剧之父”,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话剧创始人之一,而且成为了中央戏剧学院的第一任院长……
“我要考中戏。”一如种子落地生根,“走出浏阳去北京看一看”成了焦清源的梦想。焦清源高中念的是田家炳实验中学。彼时,周围的同学纷纷将高考目标锁定在各类“985”“211”的时候,唯独他一个人将理想与中央戏剧学院挂起钩来。对此,老师劝他“回归现实”——毕竟,和大城市的孩子相比,他的艺术熏陶几近于无。
“要去北京,要考中戏。”在众多的反对声中,焦清源毫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离开县城,走到更远的地方。幸好,母亲是支持他的。高一那年寒假,他第一次去往北京系统地学习了舞台艺术,也是第一次知道小县城之外的世界是那么大那么让人新奇。
2014年,焦清源以全国排名第32名的成绩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话剧影视表演专业。当年,报考的考生人数多达一万人,其竞争之大可想而知。但他的高考志愿,只填了一个。
“隔着时空,还是会无限想象欧阳院长是如何一步步从浏阳这个小县城走出去的。”入学的第一天,焦清源与中央戏剧学院校园里的欧阳予倩雕塑静默相对,也是第一次审视自己“出发”的初衷与意义。能与欧阳予倩老校长出生在同一片红色热土,自豪感在焦清源心里油然而生。
大学期间,焦清源出演了主旋律电影《五月梨花香》,并参与了大型历史话剧《夔龙玉》的全国巡演,随后又进入到“开心麻花”工作。回顾自己追梦的过程,焦清源坦言:“正是浏阳这片土地的涵养与润泽,让我更加有信念,在戏剧艺术道路上保持热爱,不断探索,深耕夯实。”
回浏阳创业
见证一片土壤的“适合扎根”
“和深圳等大城市一样,浏阳的三大产业园区也有现代制造业,虽然工人的工资要低于珠三角地区,但他们的心态会平和很多……在我看来,浏阳已经实现了一种‘扎根的城镇化’,它和我们所熟知的经典城镇化,也就是工业化带来的城镇化社会形态不一样。简单来说,只要大多数人口能在县域里留下来,那么它应该就具备了‘扎根的城镇化’形态的基础。”早在2021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卢晖临就发表了论文《迈向扎根的城镇化——以浏阳为个案》,详细研究了浏阳的城镇化、产业和劳动人口等问题。
和卢教授从广角上的社会学研究不一样,对于浏阳的“适合扎根”,焦清源的个体感受是十分具体而实在的——
“刚开始,我对回浏阳是拒绝的。”科班出身,加上出演过多部电影话剧的高起点,最开始,焦清源对于回老家工作抱着拒绝的心态。在他看来,离乡的这些年,家乡浏阳的经济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但小城的文艺氛围远不如北京。
“回来,或许连工作都找不到。”焦清源坦言,当时的想法很实际。
“你有专业优势,而家乡正好有播种梦想的土壤。”在北京读书及工作期间,作为新一代文艺人才,浏阳的相关部门多次与焦清源联系。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焦清源了解到浏阳拥抱个体、始终与个体站在一起,给予了创业者无尽的诚意。
而焦清源看重的文化氛围也远超他的想象:2014年,浏阳举办了首届欧阳予倩艺术节,自此,这个艺术节不仅成为湖南省基层戏剧展演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而且每届都吸引了全省各地区各剧种的优秀剧目汇聚浏阳演出。此外,浏阳专门设立了欧阳予倩文艺创作奖扶专项资金,以奖励扶持那些在文艺创作上有所建树的文艺项目。而一些文化创意产业,经由浏阳河文化产业园的孵化后,更是“破壳而出”走出浏阳走向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木兰辞》和浏阳籍戏剧大师欧阳予倩的《木兰从军》改编的儿童剧不仅赴美国演出,而且获得了长沙市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等多个奖项。
“这些对县城来说,都是比较难得的。”经过多番考察后,焦清源最终决定回家乡创业。
按照最初的设想,焦清源和小伙伴一起开办了一个培训学校,开展话剧、京剧、儿童剧的课程培训。从零开始虽然很难,但焦清源发现戏剧行业在浏阳非常有空间与前景。随之,他与多所中小学合作,并引进湖南省京剧院的优质资源,建成了湖南省特色戏曲学校。还在市文化馆和市戏协的大力支持下,创作戏曲新编《柜中缘》,登上了首届“湖南省少儿戏曲春晚”……
从单一的培训学校起步,到慢慢成立自己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去创作一些作品,尤其是做一部和欧阳予倩有关的电影和话剧,成了焦清源的梦想。用他自己的话说,从这里走出去后,再带回来的,就像一个精神世界里的落叶归根。而弘扬欧阳予倩艺术精神,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培养更多更好的文艺小蓓蕾,也成了他在家乡浏阳奋力拼搏的动力。
从好奇到了解,再到融合。在这次《第一财经》杂志线下读者见面会的对谈中,从专家到读者,无不对浏阳这个“适合扎根”的城市给予了各种各样的探究与注释。而对回乡创业的焦清源来说,浏阳对他而言不仅意味着开拓事业的沃土,更像是一股清新的风——凭借它,那些自由灵动的灵魂可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