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文旅广体局积极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助推和美乡村建设
仲夏之时,万物并秀。湘东明珠大围山林木葱郁,一呼一吸皆是绿意;连云山下涓涓细流汇聚成奔涌的山溪,达浒镇金田村金坑溯溪游人如织;“博士村”里书香浓,耕读文化完美融入屋场建设;璀璨焰火在金科山水洲升空,火树银花照亮了游客的笑脸……
文化是浏阳的战略性资源,旅游是浏阳的标志性名片,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浏阳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市文旅广体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大力实施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行动,培育新业态,打造新品牌,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文旅力量。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徐旻
壮大特色产业,丰富文旅态
古色古香的夯土建筑,传承百年的非遗工艺,热情独特的客家风俗……张坊镇上洪村道官冲组,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尽收眼底。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空心村”。
转折来自于一群道官冲“新村民”,他们回村后,带领村民大力探索“非遗+”,活态化传承送春牛、夯土墙建造技艺、手工造纸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一条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徐徐展开。村民们发展研学、民宿、餐饮,销售农副产品、参加非遗演出等,实现农文旅有机融合,不仅留住了文化的根,更让历史文化在观众和游客的眼中“活”起来。
今年,张坊镇进一步复制放大道官冲非遗在地活态保护传承发展模式,盘活原上洪小学闲置校舍,引进社会力量建设非遗就业工坊,实现了非遗体验、乡村民宿、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等各种业态的有效融合,曾经的“空心村”已蝶变为“中国非遗村”,不仅带动了村上旅游经济的发展,也让不少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开业一年,毛收入就有20余万元,如今更上一层楼咯!”在道官冲开了一家“六食堂”的黄隆国笑着说,本来他家早就搬出了村子,2020年听说道官冲要发展乡村旅游,两口子双双回村,将原来的老房子装修后,经营起了现在的“六食堂”。这个名字寄寓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期盼,“六六大顺”。
从道官冲驱车约40分钟,就能抵达小河乡新河村小星河天文台露营基地,这里是浏阳新兴的露营场地之一。“太空舱”、“银河”木屋、“水滴星空”帐篷、“金字塔”休闲帐篷……一系列特色露营设施,为广大游客提供独特的户外休闲体验。每到周末,就有众多市民、游客来这里支起帐篷,享受“偷得半日闲”的快乐。
小河乡算是浏阳最偏远的乡镇之一,近年来,依托原生态的青山绿水,小河乡在小溪河上打造了鱼鳞坝、叠水坝两座“网红坝”,并聚合农民画室、乡村民宿等产业,开发出独具小河特色的乡村文旅产业,边陲小镇晋升“网红小镇”。
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浏阳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古港镇梅田湖村采用“公司+村级+农户”模式,农村变研学课堂、村民变研学教师、住宅变研学旅馆,村民累计分红2000多万元;烟花嘉年华、曼与蔓生态庄园、同野谷等一批新晋网红点,有效融合了山水资源、园林观光、烟花燃放、特色餐饮、主题民宿;高坪镇发挥艺术小镇特质,吸引美术大师段江华在当地建造工作室,每年吸引名家大咖和高校学生超6000人次前来写生、参观,带动农户和村集体经济增收100余万元……坚持以农为本、联农带农、助农增收,浏阳的乡村特色文旅产业持续实施“文旅+”战略,推动文旅与教育、体育、休闲、康养等领域深度融合,催生了一批文旅观光、乡村研学、休闲采摘、户外拓展等新业态、新产品,不断为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发力品牌创建,景区提质扩容
发展乡村旅游是当前各地推动全域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市文旅广体局加强引导,助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各类文旅品牌,以质量更优、效率更高、动力更强、服务更好为目标,景区扩容提质,服务不断优化,设施配套持续升级,浏阳文旅品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20家,其中19家位于乡镇;培育打造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1处(大围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1处(童话湾里、诗画中洲田园综合体),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张坊镇田溪村、古港镇梅田湖村),三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点)17家。
置身于绿色茶园中,泡一壶亲手采摘、制作的绿茶,慢慢品味,何其惬意——在淳口镇国家3A级景区华盛山庄,游客们以茶为媒,不仅可以欣赏到茶海风光,还能采茶做茶、观看茶艺表演,更能体验放风筝、采摘水果的乐趣。
从一个普通农庄到一个集餐饮、会议、拓展训练、农耕文化、研学旅行、亲子科普教育、生态养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地,华盛山庄的蜕变是文旅产业不断提质升级的结果。
张坊镇田溪村西溪磐石大峡谷景区的蝶变之路同样如此。
田溪村曾经是省级贫困村,“肩扛竹木养家,手持犁耙糊口”是当地村民的早年写照。抢抓乡村振兴政策机遇,田溪村成功探索了“共筹模式”,通过村民众筹成立旅游公司,“泥腿子”成为乡村旅游产业合伙人,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特色之路,打造了3A级景区西溪磐石大峡谷,带动村民创收超1亿元。
虽然烈日炎炎,但在西溪磐石大峡谷风景区内,游客依旧排起了长队。峡谷溯溪、滑草游乐场、亲子游乐园、七彩玻璃漂流、黄金玻璃桥、磐石寨、客家文化体验等旅游项目逐渐发展起来,西溪磐石大峡谷也成为辐射长株潭和江西等周边地区的乡村旅游胜地。
文化铸魂夯基,引领乡村振兴
没有文化,旅游就没有灵魂;没有旅游,文化就没有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近年来,浏阳大力实施“文化润市”战略,坚持高位推动、高标引领,充分挖掘、利用好文化资源,着力激活文旅融合动力之源,不断将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浏阳是一片红色热土,红色资源丰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将军之乡”。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红一方面军成立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都发生在浏阳。近年来,通过“向上争、本级投、社会筹”等方式,浏阳投入保护资金近3亿元,重点做好了胡耀邦故居、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锦绶堂)等20多处文保单位的保护利用工作。同时,用活红色资源,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红色研学正蓬勃兴起。
暑期临近,大批中小学生又将从长株潭等地区来到浏阳,在胡耀邦故居接受心灵洗礼,打卡红色文家市,重走一趟秋收路。
揽山水之幽、得人文之胜,浏阳充分利用红色资源,让绿色、古色、彩色与红色水乳交融,自然与人文相映成画。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锦绶堂)就坐落在大围山万亩桃林基地,游客登山摘桃、访古寻红,尽在方圆间;坐拥红一方面军成立旧址、李贞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浏阳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等红色景点的永和镇,电影小镇和电影拍摄基地已粗具规模,吸引了大批粉丝和游客前来“打卡”;周末烟火秀重启,以绚烂的焰火、沉浸的剧情、多媒体多重元素锻造一场场视听盛宴……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坚持因地制宜、文化赋能,浏阳不断探索形成了一批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浏阳模式”,乡村旅游更突出特色、更有文化韵味,游客游玩过程也更加丰富、游玩体验更值得回味。
“可以说,文旅为乡村带来了‘三气’。”市文旅广体局负责人表示,“一是人气,许多过去的‘空心村’渐渐变成了‘网红村’,不仅引来了外面的游客,也不断吸引着村民返乡创业;二是财气,以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和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双向受益;三是灵气,因为不同的地域文化使得每一个村都不可复制,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有效挖掘和转化,进一步彰显了浏阳的文化自信,也进一步培育了文旅强大的生命力,促使浏阳的乡村旅游产业可以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