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强省会 当先锋丨余苏林:田间地头话乡村振兴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2-07-27 09:23:30
微浏阳
—分享—

文|余苏林

我常常在田间地头驻足,感受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在陕西柞水,“小木耳”长成“大产业”,让贫困的山区焕发新颜;在山西大同,“黄花菜”开出“致富花”,成为当地百姓创收的好门路;在浙江安吉,“小叶子”担当“大使命”,续写了先富带后富的新故事。就在农村广袤的田间地头,从脱贫攻坚“主战场”到乡村振兴“示范地”,一个个特色产业带动了农村的蓬勃发展,让一张张淳朴笑脸绽放如花。

我常常在田间地头漫步,品味“甜”与“辣”的实践硕果。

这“甜”,是千山万树的“大围山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地势较高,灌溉条件有限,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直到当地群众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引进水果种植。近年来,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果农们向技术要品质,以品质树品牌,打造了以大围山梨为核心的“湖南首个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走出了一条农民主体、科技支撑的特色产业路。

这“辣”,是挂满枝头的“葛家鸡肠子辣椒”。葛家人素有种植长线椒的习惯,但在过去,本地辣椒产量低、上市时间短、增收效益差。乡里的农技员杨意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突破品种瓶颈,他几十年如一日潜心辣椒育种。终于,改良后的长线椒——“葛家鸡肠子辣椒”成为了浏阳市首个蔬菜类“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辣椒小镇”依靠智慧农民精彩蝶变。

这一“甜”一“辣”,为省会长沙的乡村产业发展树立了标杆。

我常常在田间地头思索,探寻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驻村一年来,我以标杆为导向,不断进行实地调研论证,试图摸索出一条符合普迹镇新府村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

在新府村,田间地头里蔬菜种植方兴未艾。村里不少农户种了两三亩菜地,少数规模达到百亩以上。因为村庄紧邻长株潭,这里的蔬菜畅销长沙、株洲等市场,种菜成为不少家庭的收入来源。但是,蔬菜产业小而散,整体水平还不高、抗风险能力不足、增收效益不明显。

有一天,我来到蔬菜基地,想要拜访村里的“甜瓜哥”尹培良,看看甜瓜收成。但是,走进大棚,我被眼前看到的景象震惊了——一周前还郁郁葱葱、开始挂果的瓜苗全部枯黄了,甜瓜也都“夭折”了!一脸无奈的“甜瓜哥”叹气道:因为不懂技术,重茬种植,导致病虫害加重,瓜苗都死棵绝产了,本来盼着赚钱的产业,如今算上土地流转、育苗、施肥等,足足亏损了6万余元。“如何提高蔬菜种植抗风险能力,让种菜成为新府村的富民产业?”我陷入了思索。

我想必须要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2021年6月,长沙市乡村振兴产业人才系列政策送来了及时雨。我们驻村工作队积极引导村民们参加技能培训班。当村民们不愿意外出学习,新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尹纲林就率先报名,带领传统农民尹培良、陈亮其等人走进湖南农业大学,学习专业技术,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

在新府村的田间地头,他们学以致用,在村里首次创新培育了嫁接甜瓜、嫁接苦瓜,成功解决了重茬种植难题。

而早在今年4月,“一种两收,普迹农民尝鲜‘再生辣椒’”的宣传报道更是引来了广泛关注。原来,新农人尹纲林在培训时学习了再生技术,便萌生了尝试“再生辣椒”的想法。“农业要发展,必须用上新技术。”尹纲林心里盘算着。可是,试验就有失败的风险。老苗能不能过冬、产量够不够高?这些都是未知数。“只要有希望促进产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就值得试一试!作为党员,作为村党总支书记,我更是应该想在前、走在前。”尹纲林带着新农人们说干就干。经历了两场大雪,他们凌晨除雪,并细致地记录着每一步操作,给老苗剪枝、除虫、保温……精心地呵护着辣椒树过冬。如今,“老树”发“新枝”,再生辣椒比传统辣椒抢先了一个多月上市,填补了本地辣椒的供应空档,一上市就深受咱们湖南人的喜爱,批发价格达13元/斤,实现了每亩增收近万元!

如今,在浏阳河畔,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总支将党课、惠农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进一步凝聚农民主体力量,让科技的种子在农村开花结果,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九曲浏阳河,从水果满山的大围山,流经蔬果飘香的新府村庄,绵延五十里水路到湘江。

2021年11月,湖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实施“强省会”战略,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村振兴第一书记,我们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必须持续做好“三农”工作,立足农村,发动农民,汇聚人才强农、科技兴农的强大动能,打造富民强村的特色产业,激发农村活力,推动乡村振兴。同志们,在乡村振兴的舞台,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角,让我们以农村广阔的田野为画,担当起“强省会”战略的开路先锋,绘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省会乡村振兴画卷!

(作者系市卫健局派驻普迹镇新府村乡村振兴第一书记)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浏阳日报-浏阳网首页